《生萬物》首播:楊冪顛覆形象演繹魯南農婦,女性覺醒與土地情懷
昨晚,央視八套黃金檔迎來了36集年代傳奇劇《生萬物》的首播,這部改編自趙德發人民文學獎獲獎作品《繾綣與決絕》的劇集,以震撼的開篇讓觀眾瞬間穿越回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魯南大地。劇中楊冪一改往日都市麗人形象,身著粗布衣衫、頭裹方巾的農婦造型甫一亮相就引發熱議,而她與林永健、倪大紅、秦海璐等實力派的同臺飆戲,更讓首播三集充滿張力。
寧繡繡這個角色無疑是全劇的靈魂所在。首集中,從富家千金到田間農婦的戲劇性轉變被處理得極具沖擊力——當土匪將她擄走時,父親寧學祥因舍不得賣地贖女而選擇放棄,這個細節精準刻畫了那個年代農民與土地的畸形依存關系。令人動容的是,逃出匪窩的寧繡繡沒有自怨自艾,而是以驚人的韌性接受命運安排,嫁給樸實莊稼漢封大腳。首播集中她蹲在田埂學插秧的鏡頭極具象征意義,那雙原本執筆的手如今沾滿泥土,預示著一個女性覺醒的旅程即將在這片土地上展開。
劇中人物群像的塑造堪稱教科書級別。倪大紅飾演的寧學祥將守財奴的復雜心理演繹得入木三分——他數錢時的顫抖指節、拒絕贖女時躲閃的眼神,遠非簡單的臉譜化反派;秦海璐飾演的費左氏僅用幾個端茶送客的細微動作,就把封建主母的威嚴與算計展現得淋漓盡致;林永健飾演的封大腳則用憨厚笑容下的果斷行動,詮釋了莊稼漢特有的生存智慧。這些鮮活的人物在魯南特有的方言與民俗中躍然屏上,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時代畫卷。
制作層面的匠心獨運同樣令人嘆服。劇組在山東實地取景,依照農耕時令分兩階段拍攝,使得劇中春夏秋冬的田間場景都充滿真實質感。從寧家雕花門樓到封家土坯灶臺,從織布機到木犁鏵,每個道具都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土地意象的反復呈現——龜裂的田壟、金黃的麥浪、新翻的墑溝,這些鏡頭語言無聲訴說著農民與土地之間愛恨交織的復雜情感。
當抗日烽火在首播結尾初現端倪時,觀眾已然預見到寧繡繡和鄉親們即將面臨的更大考驗。這部劇最打動人心的,或許正是它通過一個小村莊的悲歡離合,映射出整個民族在時代巨變中的堅韌與覺醒。首播三集已展現出《生萬物》作為年代劇的厚重質感,它不只講述土地的故事,更在土地上生長出人性的光芒。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