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外賣壟斷暴露校園商業利益鏈黑洞
當饑腸轆轆的大學生打開外賣APP,映入眼簾的不是琳瑯滿目的美食選擇,而是屈指可數的幾家商戶——這就是西南大學學生正在經歷的"外賣荒"。原本應有數十家餐飲商家提供外賣服務的校園,如今卻被一家名為"校生活"的平臺壟斷。這個由山東煙文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平臺,不僅商家入駐稀少,還因違規被處罰5.6萬元的劣跡斑斑。為何一所211高校的外賣配送權會落入這樣一家企業之手?這背后暗藏的校園商業閉環利益鏈值得我們深入解剖。
"校生活"平臺壟斷經營的深層邏輯
深入調查發現,"校生活"平臺壟斷西南大學外賣業務絕非偶然。這家曾經因違規被處罰的企業能夠成為校園外賣的唯一入口,背后折射出典型的"平臺-學校-商家"三方利益輸送模式。
首先,平臺方通過支付高額"入場費"獲取壟斷經營權。據了解,這類費用往往以"管理費"、"技術服務費"等名義出現,金額可達數十萬元。作為交換,學校會給予平臺獨家經營權,禁止其他外賣平臺進入校園。這種排他性協議直接導致學生選擇權被剝奪。
其次,校方從中獲得雙重收益:一方面是管理便利——單一平臺確實減輕了校園外賣管理壓力;另一方面則可能存在隱性利益分成。雖然校方聲稱通過"公開遴選"選定平臺,但遴選標準和過程始終諱莫如深。更令人質疑的是,一個有行政處罰記錄的企業是如何通過所謂"嚴格遴選"的?
最后,餐飲商家成為利益鏈中最弱勢的一方。被迫接受平臺的抽成規則(通常在15-20%之間),還要承擔配送成本。有學生反映,同樣的餐品,通過"校生活"平臺購買比直接向商家訂餐貴出15%左右,這部分差價最終都轉嫁給了學生消費者。
商業閉環對校園生態的多重破壞
這種壟斷式商業閉環給校園生態帶來了深遠而惡劣的影響。最直觀的就是服務質量的全面下滑:
- 選擇匱乏:原有數十家校外餐飲商戶被迫退出,平臺上僅剩幾家實力較強的連鎖品牌,學生飲食多樣性被嚴重剝奪。
- 價格虛高:壟斷導致缺乏競爭,平臺和入駐商家形成價格聯盟。對比數據顯示,同類商品價格普遍上漲10-15%。
- 服務降級:由于缺乏競爭壓力,配送速度、售后服務等關鍵指標明顯下滑。投訴處理效率低下,學生維權困難。
更深層次的影響在于破壞了校園的商業生態平衡。強制性的閉環運營阻斷了正常的市場競爭,形成了尋租空間。一些原本依靠校園外賣生存的小型餐飲商戶被迫關門,而能夠承擔高額抽成的大品牌則獲得壟斷利潤。
高校管理邊界的模糊與失守
校園確實需要對外賣進行規范管理,但西南大學的做法顯然越過了合理的管理邊界,演變為赤裸裸的商業壟斷。對比其他高校的成功經驗,完全可以通過更科學的方式實現管理目標:
這些案例證明,校園外賣管理完全可以在保障學生選擇權的前提下進行。西南大學選擇將整個配送環節交給單一商業平臺,本質上是以"管理便利"為名,行"權力尋租"之實。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商業閉環的形成往往缺乏透明度。從平臺遴選到合作協議,從收費標準到利潤分配,各個環節都存在信息黑箱。學生作為最重要的利益相關方,卻被完全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
重構校園商業生態的路徑思考
要打破這種不健康的商業閉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出臺明確規定,禁止高校與商業平臺簽訂排他性協議,保障校園商業服務的多元競爭。同時要求所有商業合作必須公開透明,接受師生監督。
其次,學校管理層需要重新定位角色,從利益參與者回歸到服務提供者。校園商業活動應以服務師生為唯一宗旨,而非成為創收工具。
最后,學生群體應該增強權利意識,通過學生會、意見反饋渠道等合法途徑表達訴求。西南大學的事件告訴我們,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沉默只會助長不正之風。
校園商業生態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教育事業的公共屬性。當我們允許商業利益凌駕于學生權益之上時,受損的不僅是幾頓外賣的選擇權,更是高等學府應有的獨立品格和社會公信力。西南大學外賣壟斷事件應該成為一個警示,提醒我們重新審視校園中的每一個商業決策:究竟是為了方便管理,還是為了服務學生?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