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律師職業真相
律師行業似乎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微信頭像都是職業形象照,工作時都是開寶馬奧迪奔馳,開庭后總是在法院周邊公園閑庭信步,喂魚喂鴿子,習慣拍大門合照發個圈,看起來又美又闊,自由又散漫……
律師這個職業,對現代大部分國家來說,都是一個令人艷羨的職業,“高知、高薪、高位”是它的代名詞,即高知識密度、很高的薪水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它的另外一面也是“三高”,即“高風險、高強度、高壓力”。在我們普通人眼里,它就是一個西裝革履,光鮮亮麗,動動嘴皮子一小時幾千上萬咨詢費的精英代表。律師們賺錢真的那么容易嗎?中國律師是一個怎樣的群體?本期我們就來聊聊“律師這個職業”。
一、起源
從史料上來說,“律師”職業其實是一個“舶來品”。因為我國雖然早在春秋時期,民間就已經存在代理訴訟的現象,后面也有稱訟師、狀師的人,但遠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律師,因為政府和法律并不承認其合法地位,也沒有給予其法定的權利,即沒有完整的律師制度,只能算是處于萌芽狀態。直到清朝末期《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首次提到了“律師”兩個字(佛教經書中雖早有提到"律師”,但指的是善解戒律者),并規定了律師可以參加訴訟。過了幾年北洋軍閥制定的《律師暫行章程》和《律師登記暫行章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律師的成文立法。后又經歷了各種歷史事件,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逐步恢復律師制度。
域外律師制度動輒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律師制度起源于古羅馬,公元前3世紀,羅馬皇帝以詔令的形式確定了“大教侶”從事“以供平民咨詢法律事項”的職業。同時,還允許委托他人代理訴訟行為,于是,“職業律師”正式出現了。公元三世紀,即羅馬帝國后期,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律師的管理,將律師分為從業律師和候補律師。
二、中國有多少律所和律師?
根據司法部發布的《2021年度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統計分析》顯示,截止2021年底,全國有3.65萬家律師事務所,共有執業律師57.48萬人。
從律師事務所角度看,這三萬多所中合伙所有2.61萬多家,占71.64%,國資所740多家,占2.03%,個人所9600多家,占26.33%。從律所規模來看,律師10人(含)以下的有2.42萬多家,占66.3%, 11人至20人的7504家,占20.52%, 21人至50人的3704家,占10.13%, 51人至100人的700家,占1.91%,律師100人(含)以上的415家,占1.14%。
從律師類別角度看,專職律師45.82萬多人,占79.71%,兼職律師1.39萬多人,占2.42%,公職律師7.26萬多人,占12.64%,公司律師2.27萬多人,占3.95%,軍隊律師1500多人,占0.26%。從2018年起,中國律師每年增長的速度約為12%。
14億人口有57萬律師,算多嗎?不算多!律師數量占人口的比例是國家法制化程度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因為律師越多,行業競爭就越大,老百姓享受法律服務就越便宜方便。美國3.2億人口,約有132萬名律師,平均每250人中就有一名律師。相比之下,中國14億多人,57萬名律師,即平均2500人一名律師;法國6000多萬人,大概5萬多律師,即平均每1200人一名律師;德國8000多萬人,大概16萬律師,即平均500人一名律師。從這個指標來說,我國跟歐美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單美國就是我國的十倍,說明我國律師人才的數量和比例還有很大的缺口。
從前述司法部發布的數據來說,我國的律師資源分布也很不平衡。2021年我國律師人數超過3萬名的省(區、市)只有七個,分別是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山東、浙江、四川。從各地區律師協會數據看,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均律師量最高,每萬人律師都超過了十名。
但在我國還有很多欠發達地區存在著無律所、無律師的縣,這些無地區大部分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黑龍江、山西、甘肅等人口數量少、經濟基礎薄弱的偏遠地區。不過在2022年,通過駐派律師采集的方式基本解決了全國無律師縣的問題。這也側面說明一個地區律師數量的多少往往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因為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活動活躍,案源就多,而且單價可能也會更高。
有經驗的經商人士分享經驗,看一個地區的營商環境的好壞,可以去看下當地的律師事務所的數量,如果有很多,說明當地經濟活躍,當地政府比較重視經濟,尊重企業家,基本不太管企業,交由法律解決,是一個好的營商環境。當然,律師也是要賺錢,肯定往經濟發達的地區跑,同樣的案源,在不同地區它的訴訟價值就不一樣。比如,在一個小縣城,處理的案件涉及的基本可能就是幾十上百萬元,但在一線城市,付出同樣的工作量,但獲得的收益可能就是比縣城要多幾十倍。
三、律師收入如何?
那么,律師的收入究竟怎么樣呢?根據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的數據,2021年中國法律服務行業總體市場規模突破1500億元,平均到45.82萬名專職律師,人均創收約33萬元,這跟網傳律師人均百萬年薪的說法相差很大。部分發達地區可能會高一些,但也沒有達到人均百萬。比如根據深圳律師協會的數據,2021年度,深圳律師行業總營收約113.6億元,平均到深圳1.9萬名專職律師,相當于人均創收63萬元,而且這還是創收,并不等于律師們到手的錢。當然,“人均”這個數據統計游戲,不同職業的意味可能有些許差異。
各行各業都遵循二八定律,律師也不例外。那律師們的收入到底怎么算呢?這里又要科普一下律師事務所的結構問題。從大到小有律所主任、合伙人和授薪律師。
這律所主任相當于菜市場的管理人,合伙人相當于是來菜市場擺攤的攤主,跟攤主要向菜市場交攤位費和清潔費一樣,合伙人也要向律所交座位費管理費等,而且合伙人拿到的單子,律所還要從中抽成,有點保護費的感覺,不同的律所抽成比例不一樣,據說是10%~30%之間,交完保護費后剩下的就是合伙人的了。不過合伙人一個人不大可能全獨吞,因為具體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由下面的律師完成的,能力強業務多就多雇幾個律師給自己干活,差點就少雇幾個,這屬于合伙人的律師團隊,你也要給小的們發工資獎金吧?當然,跟其他職業一樣,大頭肯定是自己拿的。
所以,在律所上班的律師,如果能力強點接得到案子,就自己做合伙人,請別的律師給自己打工,你的收入自然就高,如果不行,那你就只能加入別人的律師團隊給別人打工。通常,給合伙人打工的律師也叫授薪律師,意思就是領死工資的律師。
那全國這57.48萬名律師中有多少合伙人,多少授薪律師呢?前面我們說了全國共有律師事務所3.65萬家,假設按每家律所三名法定合伙人計算,那我國合伙人律師就是10.95萬左右,占全國57.48萬名律師的19%。也就是說,全國81%的律師都是給其他律師打工的,并不能拿收入的大頭。所以大部分普通律師,別說年薪百萬,連年薪三五十萬都沒有根據。
根據《深圳律協青年律師執業狀況調查》來看,從事非訴業務和綜合業務的青年律師(40周歲以下)取得較高收入的比例高于主要從事訴訟和律所指派業務的青年律師。其中,從事訴訟業務的青年律師中,有59%近三年來年均收入低于15萬元,從事非訴訟業務的青年律師中,42%近三年年均收入低于15萬元。30%青年律師年收入不足10萬元。這還是在深圳這種大城市,其他地方的律師收入則更慘淡。
比如根據《遼寧省青年律師執業狀況調研報告》,遼寧55%的青年律師啊年收入不足10萬元,其中年收入1~5萬元的占20%,5~10萬元的占35%,10~20萬元的占28.8%。20萬以上的僅有16.2%。再比如在貴州的七成青年律師年收入都低于十萬元。
在這些收入不高的律師中,最慘的應該是實習律師了,我國規定律師必須先做一年的實習律師才能做正式的職業律師很多律所給到實習生的工資只有2000~4000元,干的活卻是無所不包,除了門店接待咨詢、做報銷這些基礎工作外,有的還要給攤主開車、買飯、接孩子。不是說律師界一直有一個笑話嗎?月薪3000元不可能招到一個司機,那完全可以招一個會開車的實習律師,而且還是碩士學歷的那種。
那律師要怎樣才能提高收入呢?說到底啊,還是得有案源,而且是錢多的案子,要想盡辦法去拓案源。前面說的深圳律協報告,案源壓力一直是青年律師最大的壓力來源,而且2022年調研數據較于2018年調研數據增長了23.88%。大部分青年律師的案件來源主要為親戚朋友介紹、本所同事介紹及原客戶介紹。那些總是給律師打電話免費白嫖咨詢的,你們得主動點??!再不多請人家多吃幾頓飯,人家真不想跟你做朋友了!該出的錢還是得出啊。
所以現在很多律師甚至開始做自媒體,試圖通過自媒體拓展知名度,挖掘潛在客戶,獲得更多的案源。
同時,我們可以觀察到,那些高收入律師的大部分時間基本是在服務大公司和老板。比如在資本市場的非訴訟業務中,收入最高的業務之一就是IPO項目,也就是幫助公司上市,IPO律所平均收入基本能夠達到400~500萬元。
通常來說,一個IPO律師團隊包括一個合伙人、兩個資深律師、幾個初級律師或實習生,差不多一個八人團隊,平均一個IPO項目人均創收就能達到60多萬元,有的企業優質,律師經驗豐富所需人員更少,則收入更高,跟對老大,拿到百萬年薪是有可能的。而2022年的A股IPO富創精密項目中,律師費達到了3750萬元,已經輕松秒殺了一大堆中小上市公司一年的凈利潤,當然,大頭還是歸合伙人,大多數的打工律師只能分一點點。但跟大部分普通律師來說,從概率上看,做一個證券類的律師收入是最高的。
四、律師修煉手冊
成為一名中國律師必須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是要通過被稱為中國最難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錄取率20%左右),而且還不是你想考就可以考,需要本身的法律專業背景或工作背景,才具備報名法考的資格。
第二個階段,是需要做一年的實習律師,經過律協的考核才能當上職業律師。很多法律專業的大學生,本抱著滿腔的正義理想從事法律工作,往往卻被實習律師的3000月薪打敗,放棄了律師夢,選擇去企業做法務或考公務員。
第三個階段,就是行業積累,業務能力的積累,持續學習的習慣,豐富的實戰經驗,高效的人脈積累(能拿案子),這些都需要時間,還要看個人的性格、悟性、圈子乃至家底。前面說過,我國超八成的律師都是給其他律師打工的授薪律師,大部分人將卡在這個階段。
中國律師行業呢,有這么一說,工作三年才算入行,苦干五年有飯吃,堅持八年積累后則有機會收入飆升并晉升為合伙人,才算正式躋身律師界。注意,這只是有機會,如果你情商不夠,不懂得拓展人脈資源,恐怕就會一輩子卡在授薪律師階段。
五、律師的日常
工作強度之大
律師的大部分工作并不是動動嘴皮子,而是在閱讀思考。開次庭可能只有幾個小時甚至更少給他“表演”,為了表演好一點,需要了解案件、分析各種信息材料,搜集信息、挖掘證據、檢索法條與案例,思索訴訟策略、撰寫辯護詞等等。稍微復雜一點的刑事案件,案件卷宗可以塞滿整個拉桿箱,遇到當事人是高啟強這樣的,估計十個拉桿箱的卷宗都不夠。澎湃新聞曾報道過一起涉黑案,共有九項罪名,42名被告人,多達256冊判決書,68萬字,這些材料裝滿了十個收納箱,還外加了509張光盤。遇到情緒不好的事主,邊哭邊喊冤,還要做好心理輔導,陪吃陪喝,順便挖掘真實案情。有些甚至贏了官司還想反悔不付那么多錢。
律師是靠信息差掙錢的行業,因為提供的是非標準化產品。律師們精彩表演的背后是他們加班加點的學習積累,是挑燈夜戰的工作準備,是忍辱負重的堅持耐受,是身體的透支和生命的付出,東奔西走、南來北往的生命透支。
對職業環境的無奈
律師執業過程中的煩惱不比任何職業少,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人認為,律師是游走在體制外專門挖法律空子的“幽靈”,所以有時會遭遇公檢法誤解、歧視和看不慣。這其中有工作職責天然對抗性的原因,更多的是律師執業權利保障不健全。網友們的一張圖,可謂對公檢法律司各個職業的神總結:
在律師眼里,公檢法都是一伙兒的,律師才是正義最后的守護者。在公檢法眼里,律師啥也不是,就是事兒逼。
親朋好友的“關照”
有時候律師還要忍受一些外界的誤解,比如總有各路親朋好友借著熟人關系來白嫖,長時間的法律咨詢,絲毫不尊重律師的時間和腦力工作。
所以總體看來,律師是一個準入門檻高,前期投入大,而后發收入二八定率明顯的職業。想要真正成為賺大錢的合伙人律師啊,除了業務能力好,還得情商高,會來事兒,能跟各路老板搞好關系,這才能獲得這些社會人精的信賴,把高價值案子交給自己。
六、律師的未來
律師是個綜合技能全面發展的職業,他/她需要是個足智多謀的戰略家,恰到好處的銷售者,深邃思考的理論家,富有共情的心理咨詢家??傊?,律師的積累和成長非一朝一夕,需要堅持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找到成就自己的律師之路。
一百多年前,一個法國貴族在周游美國接觸了各級階層之后,得出一個結論:“美國的貴族是法官和律師”。如果說這個法國貴族當時的判斷帶有主觀傾向性的話,那么現代美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已證明他是一個高明的預言家。希望中國的律師們也能夠快速追上國際同行的腳步。
這里就祝各位律師早日當上合伙人,走向職業巔峰吧。?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外匯儲備 下一篇 財政壓力大、就業壓力也大!國家終于出手了,4個變化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