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灰海蛇
青灰海蛇(學名:Hydrophis caerulescens)是蛇科蛇屬動物。青灰海蛇是一種毒蛇,全長近100厘米,尖牙后面有14 ~ 18顆上頜齒。它的前部不細長,后部扁平。腹部鱗片小而清晰。腹面為黃色和白色。背部呈青灰色,有寬的橫向斑點,向腹面逐漸變細。
青灰海蛇有兩個亞種,即嗜水氣單胞菌和雜交嗜水氣單胞菌。它在世界上廣泛分布,主要從印度洋經南海到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廣東沿海、南海、山東沿海和臺灣省。它通常棲息在無人居住的近海島嶼附近,通常在10米以內的淺水區活動,在海草床和泥濘的海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自2009年以來,青灰海蛇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非瀕危物種。2021年,青灰海蛇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僅限野外)。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青灰海蛇身長近100厘米,頭部較小,呈深灰色,可能有淺色的紋路。眼睛后面可能有淺色線條,眼睛直徑略大于或等于眼睛和嘴之間的距離,前額鱗片等于或通常短于它們和吻部鱗片之間的距離。眶前刻度1個,眶后刻度1個,有時2個;前顳鱗2,有時3;上唇鱗7 ~ 8,第二個與額鱗相切,第三、四個進入眼眶;4對下唇鱗片與骨骺相切;第三和第四下唇鱗片的唇緣上往往有一個小鱗片。青灰海蛇是一種有毒的蛇,它的尖牙后面有14 ~ 18顆上頜齒。
青灰海蛇軀干前部不細長,后部扁平,最大直徑為頸徑的2 ~ 3倍。其體最厚處呈四邊形或六邊形,弱凹陷或并列。頸部有31 ~ 43排鱗片,中體周圍有38 ~ 54排鱗片(從頸部到中體增加6 ~ 14排)。腹側頂部為青灰色,底部為白色,有40 ~ 60條寬帶,約為缺口寬度的兩倍,腹側逐漸變薄(在青灰海蛇的老年體中,帶變得模糊)。腹鱗較小,其寬度不超過相鄰背鱗的兩倍,全身清晰。腹面為黃色和白色。身體鱗片有很強的脊狀突起,背部鱗片都有很強的肋骨。身體后段的背鱗略呈平鋪狀,背部呈青灰色,有寬的橫斑,橫斑向腹面逐漸變細。鱗尖平,肛前鱗大。
年輕的青灰海蛇的頭部是黑色的,有時帶有淺色的斑紋。背面為青灰色,有40 ~ 60個寬的黑色橫斑。其腹面為黃白色,有35 ~ 60條寬的黑色環紋。從體側到腹面,黑線逐漸變窄,青灰線相應變寬,體最厚處無環紋。體前橫向斑塊的寬度約為斑塊間隙寬度的兩倍。寬闊的斑點朝著腹部表面逐漸變薄,但隨著個體的長大,其斑紋逐漸變得不清晰,背部幾乎全是灰色。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世界分布:青灰海蛇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從印度洋經南海到印度尼西亞,再到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可見于巴基斯坦、印度(古吉拉特邦等。)、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婆羅洲)、馬來西亞、越南、孟加拉國、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忠誠等地。
中國分布:青灰海蛇在中國主要分布于中國沿海地區,在廣東、山東和臺灣省沿海地區均有分布。
棲息地:青灰海蛇主要生活在溫暖的水域,一般棲息在沿海無人居住的島嶼附近。青灰海蛇通常生活在10米以內的淺水中,可以在海藻床和泥濘的底部找到它們。
生活習慣 編輯本段
青灰海蛇主要以鰻魚為食。
生長繁殖:青灰海蛇是卵生動物,通過產卵繁殖。一次會產出2 ~ 6條幼蛇。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物種現狀
青灰海蛇有兩個亞種,即嗜水氣單胞菌和雜交嗜水氣單胞菌。1989年在馬來西亞西部拖網的副漁獲物中,青灰海蛇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在印度次大陸的兩個海岸,這是一個相對罕見的物種,有時被拖網漁船作為副漁獲物捕獲。
保護水平
自2009年以來,青灰海蛇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瀕危物種紅色名錄3.1-非瀕危(LC)物種。
2017年,青灰海蛇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021年,青灰海蛇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僅限野外)。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