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沼公魚
池沼公魚(學名:Hypomesus olidus)屬于Osmeridae的Hypomesus屬,又名黃魚、公魚。池沼公魚是小魚,一般成魚只有8-9厘米。背面草綠色,略黃;體側銀白色;鱗片邊緣有黑斑;每個鰭都是灰黑色的。身體細長略扁,頭小而尖,頭長于體高。嘴大,前位上、下、舌上有絨毛狀齒。
池沼公魚主要分布在中國、朝鮮、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地。在中國,分布于黑龍江中下游,東北的鴨綠江、圖們江、遼東半島。它們通常生活在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河口咸淡水區,或大型河流的下游水域。它們喜歡在岸邊游泳,當水溫升高時會游向支流。
池沼公魚喜歡群居,具有成群遷徙和產卵的特點。池沼公魚繁殖能力強,性成熟早,一般1歲就能產卵。池沼公魚適應性強,能在0-28℃的水溫下生存,對淡水、咸淡水、低鹽度環境有適應性,對水污染敏感,對pH值耐受力低。池沼公魚主要以橈足類、枝角類和甲殼類為食,也吃單細胞藻類。
我國進行了大量的人工繁殖和移植,并廣泛用于水產養殖。它們不僅作為食用魚營養豐富,還可以作為加工食品和工業產品的原料。池沼公魚因其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往往成為自然水域的優勢種群。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池沼公魚雌雄在體色和體型上沒有明顯區別,屬于小型魚類,一般成魚只有8-9厘米。池沼公魚背部草綠色,略黃;體側銀白色;鱗片大,鱗片邊緣有黑斑;每個鰭都是灰黑色的。側線不明顯,在軀干處消失。身體細長略扁,頭小而尖,頭長于體高。口裂較大,前部、上顎、舌有絨毛狀牙齒。上頜骨后延不到眼中心下緣,眼大。每條鰭無棘,有兩條背鰭,第一條背鰭有8-10條鰭,第二條背鰭為脂鰭。背鰭高于體高;背鰭與腹鰭相對;脂鰭末端游離,呈指狀;胸鰭的腹面位置,較小;臀鰭15-17鰭。鰓耙上部為11,下部為21。尾柄很細,高度僅等于眼徑,尾鰭分叉很深。有胃和幽門盲囊,腸短。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池沼公魚主要分布在中國、朝鮮、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地。在中國,分布于黑龍江中下游,東北的鴨綠江、圖們江、遼東半島。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移植池沼公魚,現在池沼公魚已經移植到我國北方大部分省市和南方部分地區的水庫和湖泊中。
棲息地:池沼公魚通常棲息在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河口咸淡水區或河流下游水域,喜歡在岸邊游泳。當水溫升高時,它們會游向支流。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行為特征:池沼公魚喜歡群居,具有群體洄游、產卵和索餌洄游的特點。夏季,池塘雄性聚集在水庫或湖泊中下游26℃以下的深水中。冬天,水庫結冰后,池沼公魚分布在冰下的所有水層,有時還能觀察到魚游過冰層。
適應性:池沼公魚為亞冷水性魚類,但對溫度適應范圍廣,可在0-28℃正常生活,最適溫度10-22℃,池沼公魚也是廣鹽性魚類,可生活在淡水、咸淡水或低鹽河口淺海。池沼公魚對水污染比較敏感,對pH的耐受力較低,pH值為7.0-9.6。池沼公魚成熟早,繁殖能力強,適應性強,往往成為自然水域小型魚類群落中的優勢種群。
進食習慣:池沼公魚主要以橈足類、枝角類和甲殼類為食,也吃單孢藻。根據消化器官的結構和所吃食物的成分,可以判斷池沼公魚是一種食動物的魚。秋天是池塘里雄魚旺盛覓食的季節。魚類主要棲息在水庫中上游,白天在較深的水層覓食,傍晚和夜間在水面和岸邊覓食。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池沼公魚成熟早,1歲產卵,繁殖能力強。一般每條雌魚一次能產5000個左右的卵。他們對早春的氣溫變化很敏感。4、5月份,當水溫達到7-10℃時,池雄魚會從河口回到河流下游,洄游到水深10-30厘米的礫石底水中產卵。卵的直徑約為0.8-1毫米,有油球和一層膠膜,這樣就可以粘在沙礫上。經過15天左右的孵化期,當水溫達到15-16℃時,池沼公魚的卵就會孵化成幼魚。這些幼魚會順流而下,進入湖泊和河流,開始新的生命階段。
池沼公魚生長快,生命周期短,基本上是一年生魚。大多數在產卵后死亡,少數個體在第二次繁殖后死亡。只有少數個體能活到第三個年齡。
人工繁殖
人工卵收集和孵化:池沼公魚可以通過人工采卵、孵化、放流等方式繁殖。從捕獲的產卵群體中選取成熟的雌雄魚,在逆光條件下收集卵并受精,將受精卵均勻撒在附卵架上(由棕櫚片和板條制成,兩面均可附卵)。卵附著后,將卵附著架放入設置在干凈地方的密封網箱中進行孵化。
移植和釋放:池沼公魚胚胎發育到眼睛有色素時進行人工移植。采用干法(溫度1-20℃,相對濕度65%以上,間隔噴水保持濕潤)到達目的地,孵化出的幼體繼續在籠中孵化,直至散入水中。一般移植3-5年后可形成經濟集團進行捕撈生產。
主要價值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