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頭魴
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F á ng)是鯉科團頭魴屬的一種魚類。又名武昌魚、鳊魚[biān]、鳊魚等。身體扁平,呈長棱柱狀。背部凸起明顯。小腦袋,小嘴巴。身體青灰色,側面有幾排相交的縱紋,鰭灰黑色。成年個體體長可達46厘米,體重可達5公斤。
團頭魴是一種食草魚類。喜歡靜水,通常棲息在有淤泥和水生植物生長的開闊水域的中、下層。冬季在深水中越冬。大中型湖泊自然分布在長江中下游,水產養殖分布在全國各地。團頭魴2~3歲性成熟,自然環境下產卵期為每年5 ~ 6月。受孕卵數一般在8萬~ 55萬。雞蛋是粘性的,小的,淺黃色,略帶綠色。一至二齡生長最快。當年魚的平均長度為18厘米,第二年夏季魚的平均長度為29厘米。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當年可飼養至100克左右。
因其生長快、抗病力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已成為我國主要養殖魚種之一。主要優良新品種有浦江1號、華海1號和浦江2號..2019年,我國團頭魴養殖產量達到76.28萬噸,在我國淡水魚產量中排名第七。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團頭魴體長可達46厘米。最大的個體可達5公斤。身體高而扁平,呈菱形。背部青灰色,兩側銀灰色,腹部銀白色,鰭灰黑色。體側各鱗片基部呈灰黑色,邊緣黑色素稀少,使整個側面呈現一排排紫黑色條紋。
體長是身長的2.1 ~ 2.4倍,頭長的4.0 ~ 5.2倍。后腦勺凸起。小腦袋??谖粫r,口裂較寬,上下頜骨曲率較小,角質邊緣較薄。咽骨寬而短。下咽部的齒側扁平而長。鰓耙短且稀疏排列。挺胸。腹鰭底部和肛門之間有腹肌。第三背鰭無分支,鰭為光滑堅硬的棘。臀鰭長,無棘,起點在背鰭基部后方下方。尾鰭深深分叉,上下葉長度差不多,末端略鈍。被膜圓形鱗片較大,背部和腹部的鱗片比體側的鱗片小。側線完成。
雌雄差異:在繁殖季節,雌雄魚都具有準性特征。雄魚的頭部、胸鰭、尾柄、背部出現大量“珍珠星”,手感粗糙。腹部很窄。輕輕按壓睪丸,乳白色的精液就會流出來。一般雌性無偶像化或僅有少數眼和背,腹部腫脹柔軟,泄殖腔微腫突出。此外,雄性胸鰭的第一鰭厚而略呈波浪狀,而雌性胸鰭的第一鰭薄而直,也可作為非繁殖季節的區分標志。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團頭魴原自然分布于長江中游的一些大中型湖泊,如江西的梁紫湖、泥塘湖、東湖、馬華湖、鄱陽湖等?,F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大中型湖泊,在淀山湖和太湖自然繁殖。水產養殖自20世紀60年代普及以來,到2000年已遍及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它于1984年被引入非洲的剛果河。
棲息地: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主要是一種湖泊物種,見于湖泊和河流中。適宜在靜水中生活,通常棲息于淤泥底質土壤和水生植物生長的開闊水域的中、下層。冬季在深水中越冬。繁殖季節遷徙到河邊產卵。
生活習慣 編輯本段
覓食行為:食草魚類。幼魚主要以枝角類和其他甲殼類為食;成魚以水生維管束植物為食,主要是苦豆子、輪生紅球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也吃少量浮游動物和湖底的一些植物碎屑。在人工養殖中,可以吃配合飼料。4月份開始大量進食,6-10月為育肥期,飼喂強度較大,冬季11月份停止進食。
社群活動:通常,它們獨自或三五成群地移動或進食。冬天,它們成群結隊地游到深水中過冬。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繁育:團頭魴2~3齡性成熟(人工繁殖的母本一般選擇3 ~ 7齡)。繁殖期與四大家魚相似,但晚于鯉魚、鯽魚,南方早,北方晚。自然環境中的產卵期為每年的5-6月。產卵期水溫為21 ~ 27℃。產卵活動通常在夜間進行,一般在暴雨后一周左右,或連續幾個晴天,天氣悶熱,暴雨即將開始。它們大多在水草茂盛的流水田里繁殖。受孕卵數與其年齡有關,一般為8 ~ 55萬,4歲魚受孕卵數約為30萬。雞蛋是粘性的,小的,淺黃色,略帶綠色。
生長:生長速度較快,1 ~ 2歲生長速度最快。當年魚的平均長度是18厘米;兩條夏魚的平均年齡為29厘米,三條夏魚的平均年齡為39厘米,四條夏魚的平均年齡為42厘米。最大個體長度為46厘米。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當年可提高到100克左右,第二年可提高到600克左右。除了特別培育的親魚,一般很難見到大個體。
人工繁殖 編輯本段
水產養殖概況:團頭魴食性廣,適應性強,繁殖容易,生長快,抗病力強,成活率高,易捕撈。而且個頭小,肉嫩味美,深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喜愛。1960年,柯弘文等人開始研究團頭魴的繁殖和飼養技術。從1965年到1972年,已有21個省市繁育成功。1975年在全國推廣,成為七種常規養殖魚類之一。團頭魴是中國水產科學家馴化的第一條淡水魚。
2000年,上海海洋大學李四法團隊經過15年的系統選育,育成了優良團頭魴“浦江1號”,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6年,華中農業大學王為民團隊培育出團頭魴“華海1號”。2020年,上海海洋大學鄒書明培育出鳊魚“浦江二號”。
育種技術:主要養殖方式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和湖泊水庫放養。其中池塘養殖分為主養和套種養殖兩種形式。
育種管理:在池塘養殖中,放養魚類前需要對池塘進行清理,改善水質。網箱養殖一般設置在較大的水體中,養殖過程中主要投喂顆粒沉性飼料或漂浮性飼料。湖泊、水庫要在水生植物豐富的湖泊、水庫放養,讓放養的團頭魴找到合適的棲息地和適口的餌料。在團頭魴的養殖過程中,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常見的疾病有輪紋病、指環病、瓜紋病、細菌性鰭腐病、細菌性紅皮病、水霉病、腸炎等??梢詮聂~種選擇、養殖環境保護、科學飼養、加強池塘巡查等方面加強預防。
主要價值 編輯本段
經濟價值:團頭魴因其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已成為我國池塘和網箱養殖的主要魚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團頭魴產量從1980年的4.5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67.8萬噸,產值從1984年的1.2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1.2億美元。2019年,我國團頭魴養殖產量達到76.28萬噸,在我國淡水魚產量中排名第七。
食用價值:團頭魴富含肉類(77.6%)和脂肪(5.2%)。它富含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物質。它還含有18種必需氨基酸、無機鹽和維生素B1和B2。鈣的含量高于常規養殖的魚。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受圍湖造田、水污染等人類活動影響,棲息地大面積壓縮,其賴以生存的水生植被覆蓋率明顯降低。此外,過度捕撈進一步加劇了團頭魴的資源衰退趨勢,小型化日益明顯。
到2011年初,我國長江中下游湖泊和河流中的團頭魴種群數量減少。但還是無處不在,所以還沒到威脅的程度。根據對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采集的梁紫湖團頭魴標本的研究,群體呈現小型化趨勢。中國湖北泥湖建立了團頭魴國家級種質資源庫,湖北梁紫湖建立了團頭魴國家級原種場,各地還建立了多個團頭魴優良苗種場。此外,鳊魚新品種的選育也已開展。
2011年,團頭魴被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定為瀕危物種。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