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要塞
虎頭要塞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周圍的山麓,海拔100至150米西臨火石山,東臨烏蘇里江,南臨蓮子山,北靠湖北山,與俄羅斯伊曼市隔江相望。伊曼也是前蘇聯遠東最大的軍事危機、作為勃利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工業中心和烏蘇里鐵路的咽喉,虎頭鎮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日本人在這里建了堡壘,可以長期占領中國,進攻蘇聯。
1934年,日本關東軍驅趕華工開始修建虎頭要塞。主要位置是虎山,從中間、東、西虎山由三個山頭組成,其他四個位置是虎東山、虎北山、虎丘和虎丘陣地。日軍以中虎山為中心構筑地下工事,從山下一直延伸到東西虎山,長8公里,再延伸到北虎山和胡曉山,形成一個龐大的地下坑道網。地下防御工事包括指揮所、浴室、糧庫、彈藥庫和發電站等,配有一切生活設施和電氣設施。
1939年,虎頭堡設防基本完成。總共用了六年時間,投入了上億資金在此期間,日軍從中國強征勞工超過10萬人。1939年至1940年,日軍設立虎頭要塞警備隊,下轄炮兵部隊、工兵隊、步兵隊、榴彈炮中隊等,共8000多人。
1941年,為配合法西斯德國發動的反蘇戰爭,日本關東軍將駐軍增至1人.兩萬人那時,虎頭要塞有永久的避難所、列車炮、高射炮,還有10厘米、30厘米、不同口徑的41厘米榴彈炮等。因其牢固程度、完備程度、現代化程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高的,日本關東軍也稱之為“東方馬其諾防線”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之后雙方進行了四個階段的戰斗,最終蘇軍于8月26日徹底攻破了虎頭要塞。因為虎頭要塞之戰比日本晚了11天 投降后,湖頭要塞也被稱為“二戰的最終目的地”。
1991年,虎頭堡遺址被公布為黑龍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黑龍江省革命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和當地文物工作者對虎頭堡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調查,并在虎頭堡主陣地虎山堡遺址上修建了虎頭堡博物館。博物館占地2.8萬平米,分上下兩層。1993年4月26日至5月3日,黑龍江省文物工作者會同日本民間友好團體和專家學者,對虎頭堡遺址進行了又一次考古調查。
2003年,虎頭堡遺址被黑龍江省政府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虎頭堡遺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虎頭堡遺址入選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保護虎頭堡遺址、研究、開發利用不僅對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歷史起到了實證作用美國對中國的侵略,也對中國人民有利、尤其是年輕一代“兩史一情”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同時也有助于推動日本國內的和平反戰運動,促使日本政府反思戰爭的罪惡,遏制日本右翼勢力的抬頭和軍國主義的復活。此外,調查和揭露日軍屠殺日本勞工和戰俘的殘暴罪行,調查受害者名單和日軍戰爭遺跡中遺留的大量危險因素和隱患,也非常有利于推動民間對華索賠運動,承擔起保留和向日方提出清理舊日軍要塞區不安全因素的道義責任、資金、技術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修建歷史 編輯本段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企圖以此為跳板,進一步把侵略矛頭指向南方的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北方的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為實現其“北進”按照計劃,日本帝國主義一方面全力擴軍備戰,另一方面在中國東北修筑了許多軍事堡壘,其中虎頭堡就是很重要的一個。
虎頭要塞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周邊萬達山殘脈虎頭山上虎頭山主要由虎頭山組成、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虎山等五座主山,而堡壘就建在五座山峰之下,連成一個網絡。湖頭鎮與俄羅斯的界河是烏蘇里江它們之間的山脈相對平緩,丘陵起伏不大它不僅是中國東北邊境最容易登陸的地帶,也是與俄羅斯伊曼市隔河相望的地方伊曼也是前蘇聯遠東地區最大的軍事樞紐、勃利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工業中心,烏蘇里鐵路的咽喉。因此,日本通過在虎頭構筑要塞,可以實現對中國東北的長期占領、實現在遠東擴大侵略范圍的野心。
1934年,日本關東軍驅趕華工開始修建虎頭要塞。主要位置是虎山,從中間、東、西虎山由三座小山組成日軍以中虎山為中心構筑地下工事,從山下向東西虎山延伸8公里,再向北虎山和虎山延伸,形成龐大的地下坑道網。隧道寬、高約3 ~ 4m,用3m厚的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1939年,虎頭要塞的防御工事基本完成,但連接要塞的砂石守備路網和營房是連通的、輔助項目,如軍官和士兵直到日本戰敗投降,宿舍才建成。總共用了六年時間,投入了上億資金在此期間,日軍從中國強征勞工超過10萬人。
1937年以前,虎頭堡的勞工主要來自滿洲和山東兩省。之后因為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帶走了戰場上俘虜的中國軍隊戰俘“訓練”后,作為“特殊勞工”,秘密運送到要塞從事工程建設。如果工人工作的地方不保密,日軍一般會在春天請他們,冬天放他們回去,但要求他們不能說出自己挖洞的事。如果工人們在堡壘的絕密部分工作,就沒有生還的機會。前虎頭要塞邊防軍士兵岡崎哲夫Tetsuo Okazaki在他的書《秘錄·北滿永久要塞》中記錄了這件事當時日軍以施工完成為由,獎勵工人糧食結果工人們一放松警惕,就突然用機槍把他們全打死了。
日軍為了保密,只讓堡壘附近的人做一些輔助工作。真正修建堡壘的工人,幾乎都是被日軍從外地抓來的,都是被利用的“悶子車”帶他們來這里的工人不知道他們在哪里工作。工人通常住在幾十人或幾百人的勞動棚里這些勞動棚連成一片,每個勞動棚占地好幾畝。工人 飲食也很差,只有粗糙的高粱米或者玉米粥,基本沒有蔬菜,有時候還會有一點咸菜,所以都是空腹工作,身體很瘦。
1945年,肇東農民冷鳳儀被抓到堡壘里干活有一次,要塞正在火化一名工人的尸體無法忍受饑餓,他沖過去抓住尸體 的大腿,吃了它。據有關統計,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有數百萬中國勞工被日本關東軍以各種方式運往中國東北和蘇聯、中蒙邊境軍事要塞工程建設。從1934年到1945年,中國至少有100萬工人在邊境要塞等軍事工程中喪生。
要塞布局 編輯本段
虎頭要塞中心區正面寬12公里,縱深6公里,主要由虎山組成、虎北山、虎西山、虎東山、胡曉山由五個位置組成,主要位置是虎山,它由中部、東、西虎山由三座小山組成,四周是沼澤,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地下防御工事包括指揮所、通訊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糧庫、彈藥庫、電站等,有豎井通往山頂觀察站和出入口、通風口、槍眼、炮眼、反擊口等幾十條通道,像蜘蛛網一樣在山下四處延伸。工事上自然植被茂密,沒有人工痕跡。在堡壘外面,有野戰工事和機場。虎東山、虎山北是虎山兩翼的前沿陣地,呈鉗形,用南北兩翼守衛虎山主陣地,而虎山西、胡曉山的兩個位置是虎山的支點,從背后支撐虎山的中樞,形成第二道防線。同時,烏蘇里江堤上還駐扎著日本艦隊,構成了江堤上的第一道屏障。
要塞配置 編輯本段
日本關東軍
1939年3月1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設立虎頭要塞 43356邊防警備隊,進入虎山陣地。虎頭第四邊防警備司令部稱為滿洲 31部隊,警備司令部稱為滿洲 948部隊5077部隊。駐軍成立于 年,其指揮官是少將倉茂周倉 。衛戍部隊有三個步兵單位、1個炮兵隊、1個工兵隊。每個步兵單位下轄 4個步兵中隊,炮兵單位下轄 5個炮兵中隊,工兵單位下轄 1個工兵中隊。后來,三個步兵旅被改編為三個地區隊,分別駐扎在胡曉山、虎北山、虎東山。炮兵隊駐扎在虎山腳下,工兵隊駐扎在司令部附近。1940年2月,警備部隊擴編,將5個炮兵中隊擴充為3個炮兵旅,轄12個中隊。此外,在虎頭要塞以西的水科站設置第13列車炮陣地,在虎頭平原設置 143356榴彈炮中隊;駐軍共有8000人。
1941年7月,日本軍部配合法西斯德國發動的對蘇戰爭“關特演”以偽滿洲國的名義,大量派兵準備進攻蘇聯,虎頭要塞日軍的兵員和裝備得到空前的擴充和增加。在虎頭要塞的炮兵陣地,有1門41厘米榴彈炮2門30厘米榴彈炮2門24厘米榴彈炮6門15厘米加農炮和8門10厘米榴彈炮。還有野炮、步兵炮、山炮、迫擊炮43門。堡壘還配有防空火力,配備18門防空炮和10挺高射機槍。同年10月,日本軍部秘密向虎頭交付了40厘米大口徑榴彈炮和24厘米火車炮,裝備虎頭邊防軍。在此期間,駐軍增加到1.2萬人。儲存在堡壘里的糧食、燃料、衣物等可以滿足一萬多日軍三個月左右的需要。
據蘇聯文獻記載,虎頭堡建筑區最堅固的部分是虎頭抵抗樞紐,每公里前方有7個炮兵掩體12個機槍掩體8個機槍土坯掩體6個觀察哨2個鋼帽城堡和6個炮兵陣地。當時,日本關東軍認為虎頭要塞的堅固性、兵力和火力遠勝于“法、兩座堡壘,馬奇諾和杰克福爾德,由德國和德國在萊茵河邊界建造”所以日軍稱虎頭要塞為永久要塞“東方馬其諾防線”他們甚至傲慢地宣稱:日蘇戰爭爆發時,只要堅持三天虎頭,就能打贏日蘇戰爭。
1944年6月至8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勢進一步惡化,中國華北、華中抗日武裝也進行了局部反攻。為了挽回敗局,日本軍部大規模部署關東軍增援其他戰場,極大地削弱了關東軍的實力,駐守虎頭要塞的關東軍部隊數量和裝備也不斷減少。1945年3月,駐扎在湖頭的日軍第四邊防警備隊主力編入日軍第122師團,移師寧安安。剩下的一個改編為虎頭臨時邊防駐軍,留在虎頭要塞。7月10日,日軍以第4前沿警備隊第3地域隊主力為基礎成立第15前沿警備隊,總兵力1400人,僅為第4前沿警備隊全盛時期的1/7。
蘇聯紅軍
1945年,法西斯德國戰敗,斯大林在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許下承諾,歐洲將在軍事行動結束3個月后與日本開戰。5月8日,法西斯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結束然而,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法西斯仍在反擊。隨后,蘇軍最高統帥部開始準備對日作戰,秘密從西部向東部調兵,重新部署。蘇軍還大幅增加遠東作戰部隊數量,建立必要的物資和作戰技術裝備儲備。
部署在虎頭要塞對面的蘇軍是遠東第1軍,指揮官是蘇軍元帥梅列茨科夫。該軍在濱海邊疆區沿中國東北東部邊境展開,編成紅旗第1軍和第5軍、25、第35軍,楚古杰夫卡戰斗集群,第10機械化軍,第9航空兵,共兩萬余人。面對龐大的偽滿洲國邊防防線,蘇聯的計劃是要在海軍、在空軍的配合下,全線進行正面火炮突擊,還有坦克、步兵混編先遣部隊在滿洲國邊境進行了14個設防陣地和地下堡壘群“閃電戰”以猛烈的火力打開突破口,為后續部隊縱深推進掃清道路。
重要戰役 編輯本段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隨后雙方分四個階段交戰。第一階段是8月9日至8月12日的炮擊。8月9日凌晨,蘇軍首先進攻并占領日軍哨所,隨后派出炮兵對虎頭要塞的日軍進行炮擊兩個小時,他們渡過烏蘇里江,在日軍前沿陣地登陸,破壞了虎頭建基地地區的交通、地面工事、通訊設施、鐵路、車站、軍營等設施。起初,日軍被打得匆忙進入陣地和地下工事,但很快就開始反擊,用大口徑榴彈炮轟擊蘇聯,但沒有 t打不中目標,蘇聯切斷了電源,大炮成了一堆廢鐵。8月10日,蘇軍擊退了日軍 s四次反攻,占領了江邊碼頭和虎頭鎮,同時利用空中優勢打擊日軍,炸毀了幾門日軍大炮,打死了幾個日本人。8月12日,蘇軍在炮火掩護下,用坦克開路,再次向日軍發起進攻,與日軍展開肉搏戰,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頑強的日軍組織了一支夜襲隊、敢死隊襲擊蘇軍,也給蘇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第二階段是8月13日至14日的陣地戰。8月13日上午,蘇軍攻克了西虎山陣地,并投入大量汽油、炸藥、通過隧道通風口向虎頭要塞地下工事投擲手榴彈,日軍組織敢死隊反擊,被蘇聯擊敗。8月14日,蘇軍開始進攻虎山主陣地,摧毀了該陣地的永久火力點和日軍巨炮陣地、炮兵隊指揮部全軍覆沒,湖東山陣地的日軍殘部也被迫后撤。但制高點仍被日軍控制,隨后蘇軍用大型鼓風機將大量汽油和煙霧吹入虎山地下工事許多躲藏在山洞里的日本兵窒息而死,少數戴著防毒面具的士兵茍延殘喘,緊緊抓住洞口。
第三階段為8月15日至19日日軍接到投降消息后,仍頑強抵抗。8月15日,日軍指揮官大木正芳等人聽到了日本天皇 美國無條件投降的廣播,但他們沒有I don我不相信8月17日,他們組織士兵繼續抵抗,140多人被蘇軍炮彈炸死。8月18日,蘇軍敦促日軍投降,并派出一批被俘的虎頭港董事進行勸說,但日軍將其擊斃,堅持抵抗。8月19日,蘇軍在虎峪的炮塔上無休止地發射卡秋莎大炮和所有能投入作戰的大炮,使得日軍守備司令部、中猛虎山、東虎山守敵全軍覆沒。
第四階段是8月24日至8月26日最后一次蘇軍進攻。8月24日,虎頭要塞后面的虎嘯山洞里幸存了70多名日軍他們把修好的速射炮運到平頂山邊緣,向蘇軍炮兵陣地發射了3發炮彈蘇軍炮彈也發射了,日軍損失慘重,迅速躲進堡壘。8月26日,蘇軍集中30門大炮和1000多名士兵向胡曉山日軍陣地發起進攻,最終以53名日軍官兵被活捉而結束戰斗。在攻破虎頭要塞的戰斗中,1300多名日軍守軍士兵犧牲,493名蘇軍士兵葬身虎頭山腳下。
考古調查 編輯本段
1991年,虎頭堡遺址被公布為黑龍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黑龍江省革命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與當地文物工作者一起兩次考察了堡壘遺址,對堡壘的地下軍事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現場資料,走訪了相關的歷史見證人,查閱了縣志歷史檔案和現有的中外文獻。為了保存虎頭堡遺址的完整性,已經清理出一條3800米的地下通道、 8 室、修復加固文物 2萬余件1200延米,并在原址上修建了侵華日軍虎頭炮臺博物館。1993年4月26日至5月3日,黑龍江省文物工作者聯合日本民間友好團體專家學者,“虎頭堡遺址中日聯合調查團”,對虎頭堡遺址進行了為期7天的學術考察,交流了研究資料和科研成果。本次調查主要分為地面調查和地下調查。
地上調查
交通壕遺跡:是整個調查區域隨處可見的地面軍事設施。堡壘各部分的交通壕結構大致相同,都是“V”形,深度在80-100厘米之間。在海溝的兩邊,像堤壩一樣堆積起來,方向不一,有的是根據山形挖出來的、還有逆向型、直線型、z字形、S字形等。曲折縱橫、形狀各異、犬牙交錯的交通壕蜿蜒連綿,連接著地面和地下的各種軍事設施。根據實地調查和文獻記載,推斷日軍設計建造如此復雜的交通壕設施,意圖是依靠交通壕本身的復雜性,使其具有防御和進攻的雙重功能。但在像坦克、越野裝甲車、交通壕設施在自行火炮等攻擊性重型槍械的強力打擊下,功能會大打折扣。
15厘米口徑火炮炮塔位置遺跡:位于湖頭鎮西北部,2.5公里的中虎山在東面,距離現在的中虎山下的要塞開口約180米,海拔約80-90米。根據文獻記載和日本幸存者 記憶中,這個位置有四座鋼筋混凝土炮塔,配備四門直徑15厘米的加農炮,還有一條通往中牟山要塞的隧道。經勘察,確認一處遺跡在中虎山下堡現口以北80米處,有三座炮塔遺跡自北向西北并列。炮塔為水泥結構,前墻厚約3米,后墻厚約1.5米,上半部分已被破壞,無法辨認其形狀。連接炮塔和虎山要塞的隧道已經全部坍塌。
41厘米大口徑榴彈炮炮塔位置遺跡:位于西虎山山麓,距西虎山制高點200米,2.2公里,海拔82左右.5米。據文獻記載,這個陣地原是日本關東軍第四邊防隊第十四炮兵中隊駐扎的,時間是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7月降為虎頭15邊防團炮兵中隊1隊4隊。該炮旨在摧毀前蘇聯西伯利亞鐵路上的伊曼鐵路橋,切斷蘇聯戰時交通線,干擾其軍用物資供應。槍身長約20米,槍管直徑1米,最大射程20公里。炮彈長4米,彈頭直徑40厘米,長1.2米,主管1000斤。在當時的日軍裝備中,這種炮是陸地上最大口徑的重炮。據當地人說,這把槍是虎頭解放后作為戰利品運回蘇聯的。
炮塔遺址:它有一個圓形結構,形狀像一個破饅頭。環形基礎的外徑為35米,內徑為17米.6米,垂直高度近10米,地基內側水泥墻厚20米,正面鋼筋水泥墻厚4米,炮門內口寬2米,外口寬3米,炮門方向為東南。連接交通壕和炮塔的隧道長19.8米、寬2.4米,拱頂高度2.2米。隧道北側有寬2.5米,因山體滑坡無法確認長度。環形基礎部分的北側寬2m、倒塌的彈藥庫南側有兩座11×2的彈藥庫.一個5米的弧形房子,一個是退窖,一個是材料倉庫。
地下調查
湖東山地下堡壘遺址:位于虎頭鎮北1.2公里,海拔100.距離烏蘇里江7米.85公里。目前,遺址東側入口處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西側距入口處約50米處有前蘇聯于1945年8月修建的虎頭解放紀念塔。是虎頭堡遺址區唯一對公眾開放的遺址,遺存較為完整。從東入口下臺階,向西北方向轉120,經過一個坡度約為20° 的匝道它是一個正方形的房子,邊長約5米。
向北有樓梯通往北出口,向南有一個被山體滑坡堵住,向西有一個沿著主通道15米左右,寬3米、這座深達24米的大房子現在是虎頭要塞博物館的展覽室,展示歷史圖片和物品,向觀眾介紹虎頭要塞的歷史。規模不是很大據實測,主隧道總長約140米,有10間房屋,但各種設施都很齊全、將校舍、彈藥資材庫、伙房糧庫、浴池、廁所等一應俱全。在虎頭炮臺遺址區,這是唯一一處由當地政府出資修繕的炮臺遺址除了被山體滑坡阻斷的通道和房屋,無法勘測,大致掌握了其基本脈絡,繪制了示意圖。
1994年12月至1995年5月1日,虎林縣文物管理所對虎東山炮臺地下工程的另一部分進行了清理,同時進行了測量、考察、考證和研究工作。本次調查發現,虎東山要塞地下通道有近20個房間,最大的為24×3米,最小的為1.8×1.8米。其中穹頂房8間,其余為鋼筋混凝土平頂房。這幾個房間分別是炮席、兵舍、將校所、發電所、彈藥庫、資材庫、伙房、糧庫、淋浴房和未知房間。有些房間是成套形式的,比如一個電站和兩個物資倉庫,還有一個軍用棚、將校所與伙房、糧庫相套等。清理還獲得了大量遺物,共計30種300多件,包括武器、醫療器械、藥品、通訊設備、生活用品等。武器主要是步兵手榴彈、毒氣彈、槍油壺、步槍子彈等,生活用品是水壺、飯盒等,醫療器械有聽診器、藥品等。
1995年3月,清理湖東山要塞地下通道時,研究員在炊事間、在火爐旁的沙土中發現了十幾頁油印的書籍殘片,均已發霉,可能是1945年8月14日夜日軍撤離主陣地時在慌亂中留下的。殘片上有“395軍,昭和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字樣。395軍是關東軍第四邊防警備隊第一區域隊的番號,俗稱滿洲395軍城市5083軍。該部隊于1938年3月1日重組,下轄四個步兵中隊和一個炮兵中隊1938年3月至1945年3月駐扎在虎頭要塞虎東山陣地,昭和十六年1941年。此時的虎頭衛戍正處于全盛時期,總兵力超過一萬人。由于多年的腐爛,這些碎片現已殘缺不全。沒有封面和標題,應該是湖東山警備隊的《守備手冊》。同時,在堡壘通道中還發現了《發電機年度運轉表》和《發電機運轉日記》表。只能在兩米內看到的包括發電機的運行時間、使用目的、各種油料消耗量、有無故障、當事人簽名等欄目。
老虎山中部夏堡遺址:在老虎山地區的中部。虎山在虎頭鎮的北部和東部、中、西三制高點,中虎山中部制高點,海拔111.8米,距離虎頭鎮2米.2公里,距東、西邊兩個制高點直線距離分別為350米和300米,距離烏蘇里江約2000米。在遺址的開口處,有一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界碑石,大量的土石方幾乎堵住入口爬進來,寬1米幾米遠、高1.8米的拱形隧道延伸到東西兩側。隧道內漆黑一片,面積超過水尺,洞口附近有薄冰,平均溫度8℃,濕度50%。向西的主要通道沿線有很多房子,有幾棟寫在墻上“彈”汲取積水”注油孔”通風裝置”換句話說,除了“廁所”炊事場”等設施,在“繃帶所”的“T”在鋸齒形大房子里落下的泥土和石頭中發現的人骨。這個房子是兩層結構,有梯子連接底層或者通往其他地方。據史料、日本幸存者回憶說,應該有隧道和東、西虎山與要塞相連。但因滲水、塌方、堵塞等因素無法深入探究,無法確認。可通行路段的測量數據如下:總延伸約342米,共有8個房間,其中最大的房間為156平方米“繃帶所”和150平方米“彈藥庫”。
虎嘯山地區要塞遺址:虎嘯山地區分為虎嘯山、平頂山、大虎嘯山有3處,都有地下堡壘設施。其中平頂山東南山麓有一座10厘米榴彈炮堡壘,位于虎頭鎮西北.距烏蘇里江6公里.4公里,距制高點胡曉山約600米,海拔89.1米。堡壘隧道總長度可達165米,有4座房屋。從現在的入口看,是一個深達10多米,面積11的大房子.4×3米。正前方米14.9 × 3m士兵 人居,后面有兩棟3× 2m的一般校舍,沿主隧道東西方向有一個7× 3m的雙層煮飯場,底部有一個儲藏室。對面房間8×2米,用途不明。東行,向南拐,繼續到通往地面的豎井,因塌方繼續向東走幾十米。胡曉位于湖頭鎮的西北部.距烏蘇里江6公里.5公里,海拔108.1米,地下隧道可測量總延伸約69米.25米,帶4套房子。主隧道在正北入口前方20米深,前方是一個2米見方的小屋。西邊不遠處有一個通往地面的豎井。東緩坡西南幾米,左邊第一個5.6x3m地下指揮所。前方幾米,干面包倉庫10×3米,朝西的通道被堵住了。再往前10多米,就是7x3炮兵隊的棲息地。參與中日聯合調查的前日軍幸存者岡崎哲夫Tetsuo Okazaki說,這是他在虎頭戰役中因眼部受傷接受治療時住過的房子。棲息地的內壁上寫著“煙囪孔”通風裝置”傳聲管”諸如此類的話,標明了這里設施的用途。兩側壁高1.5米開外的地方橫嵌著一根細長的方形木柱,據說是用來搭建雙層床的。平頂山東南麓的10厘米口徑榴彈炮堡壘主坑道南北走向,東面有三條平行坑道,間隔約30米。遺址規模僅次于中牟山,可測量總延伸約243米.4米。據文獻記載,在虎頭日蘇戰役期間,約有200名日本人在此避難。從中間的開口進入10多米,主隧道向南北兩側延伸。向北10多米,有一個面積為20×5米的大型彈藥庫前方10多米,有一個2米寬的小倉庫,正對著北口。再往北10多米,有一條豎井通往山頂。南行通道西側有四棟房子第一個是大房子,面積20x3米據說戰時所有的難民都集中在這所房子里。在調查中,發現了不同民族的人骨,包括兒童的遺骸。還發現諸如鑰匙、罐頭盒碎片和其他遺物。離這個房子幾米遠,有兩個5×2米的小屋,再往前10多米,有一個面積60平方米的大房子家里有兩個水池,用途不明。這座堡壘全長243米.4米,由于南行通道被封鎖,無法勘測,其全貌不詳。大虎嘯山下堡壘的勘察,只能根據當初日軍幸存者的記憶來理解。遺跡結構極其簡單,20米長的通道中間有一間小屋。只有一條岔路,盡頭是一個8米高的豎井。因為岔路的盡頭已經被山體滑坡堵住了,所以無法看到全貌。
火石山火車炮地下陣地遺跡:湖頭鎮以西30公里。據史料記載,日本虎頭邊防警備隊以火石山為基地,擁有一個中隊的火車炮。火車炮原本是東京灣富錦海防要塞的后備炮,口徑24厘米,最大射程50公里它是由一輛動力車驅動的、炮車、彈藥車和部隊車組成一個炮車編隊。日軍設想以火車為主要交通工具,配以10厘米和15厘米口徑的加農炮等直接彈道炮,切斷蘇軍交通、斷絕水源、騷擾后方補給、炮擊軍事目標等遠程作戰。最初的基地位于湖頭因為射程遠,機動性強,移到了西邊的火石山。火車的地下位置位于火石山南麓,在山腳下挖掘主隧道呈東西走向。
經現場調查,隧道總長約75.3米、寬近5米,高近5米,底部為鐵路路基,頂部為平面結構,上面覆蓋著網狀鋼筋,鋼筋已被剝離。頂部中央有一個2米見方的天窗,用途不明。隧道末端的北側深度為26.5米、寬5米、高2.8米,天花板是一個拱形的物資倉庫,與北隧道墻隔出一個3米見方的小屋。有進深18.45米、寬5米、高2.8米、天花板是拱形的,像一個士兵 它距離隧道壁有3米寬、長2-3.9米的梯形小屋。隧道口有燃料庫遺跡,上方山坡有幾處營房等配套設施遺跡。
研究意義 編輯本段
保護虎頭堡遺址、研究、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一個戰場,虎頭堡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對它的綜合研究,不僅是日本侵華戰爭的證據,而且對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歷史具有實證作用這也是為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兩史一情”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同時,在博物館學意義上,要對遺址進行大規模的調查,摸清湖頭要塞的防御工事分布情況,掌握各種設施和遺址的內部結構和現狀,為今后文物管理部門保存遺址劃定保護區制定發展規劃建立遺址博物館提供參考。
1993年4月至5月,中日聯合學術考察虎頭炮臺,在當時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路透社等國際新聞機構也對此進行了報道,這將有助于揭露日本右翼勢力試圖掩蓋的前日本帝國主義的這一鮮為人知的戰爭罪行。對推動日本和平反戰運動,促使日本政府反省戰爭罪惡,遏制日本右翼勢力抬頭和軍國主義復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虎頭要塞遺址區遺留的各種日軍設施中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遺跡需要挖掘和考證。尤其是遺留在地下軍事設施中的武器彈藥,是極其危險和不安全的因素。
調查和揭露日軍殺害日本勞工和戰俘的殘暴罪行,調查受害者名單和日軍戰爭遺跡留下的大量危險因素和隱患,也非常有利于推動對華民間索賠運動,為保留和向日方提出清理舊日軍要塞區不安全因素承擔道義責任、資金、技術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也具有積極的意義。虎頭要塞是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修建的重要軍事基地,在日本侵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虎頭堡的建造在當時是高度軍事機密,我們仍然可以 我不能完全掌握它的全部歷史。因此,了解這段歷史,深化研究,在這一研究課題上取得突破,必將對滿鐵史產生重大影響、日本關東軍史、日本移民侵略史、偽滿軍事史、東北勞工史乃至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對日蘇遠東戰爭史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紀念場館 編輯本段
二戰結束時的紀念公園: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建于侵華日軍虎頭要塞主陣地虎山之巔,占地14.9萬平方米,以二戰結束紀念碑為中心,是一個寬17米長260米的階梯形歷史事件展示平臺、二戰重要歷史事件雕塑、二戰結束時的紀念碑廣場、勞工紀念廣場、烈士紀念廣場、加農炮模型、加農炮陣地、虎頭地下堡壘等景點。該紀念園按照“一戰的醞釀和爆發、大戰的全面發展和大戰的最后較量和結局”按時間順序,重點展示“九一八”事變、臺兒莊大捷、斯大林格勒戰役、珍珠港事件、諾曼底登陸、虎頭堡之戰等歷史事件。公園的建設始于2009年10月該項目分為兩期,主體工程于2011年8月完工。紀念園開園當天,虎林市所有紅色景點免費向游客開放其中,俄羅斯達利涅列欽斯克政府代表團還專程到虎林參觀紅色景點、開展文化交流,共同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7周年的途徑。
虎頭要塞博物館: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建在虎頭要塞主陣地虎山要塞的遺址上。占地面積 2.面積8 萬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是一座地上地下相結合的抗日戰爭博物館。博物館于1993年3月開工建設,2001年8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其基本顯示主要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單元是“東北淪陷”本單元全面回顧了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的侵略和日軍侵略中國的歷史背景■選址虎頭建立軍事要塞。第二單元是“抗擊入侵者,篝火遍布虎林”本文主要介紹了虎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頑強,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第三單元是“巨大的戰爭機器——虎頭要塞”,主要通過歷史圖片、通過沙盤景觀與現場文物展示相結合,全方位介紹了包括日本第四邊防警備隊舊址在內的虎頭要塞全貌、虎頭要塞的火炮陣地等特殊內容,讓游客更直觀地感受戰爭年代。第四單元是“勞工的血和淚”,主要是通過實地考察、通過對當事人的采訪形成的珍貴史料,揭露了日軍殘酷奴役和無情殺害中國勞工的罪惡行徑。第五單元是“虎頭要塞覆滅”本文主要介紹了蘇聯紅軍 美國在日本法西斯全面崩潰的情況下攻克虎頭要塞。第六單元是“歷史呼喚和平”主要展示了戰后中日學者為揭示虎頭堡之謎所做的大量調查工作和豐富的學術成果。虎頭炮臺博物館先后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于2015年8月《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掛牌,2017年1月《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掛牌。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