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詞條    自然科學   

地震

地震(earthquake)地球的一種自然現象是指地球的突然振動,包括地球某一部分的巖石 的外殼、外應力的突然釋放引起一定范圍內的地面振動,也稱地震動。地震有著突發性、破壞性、chain的顯著特點是地震往往發生在瞬間,可以導致山河崩塌、地面沉降和隆起、導致河道堵塞改道甚至決堤、建筑物倒塌、引發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和其他地質災害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全球每年約有500萬次地震,人們能感受到的約占1%其中,那些能造成嚴重災難的(7級以上)大約有10~20次大地震。其震源深度大部分位于地殼和巖石圈,部分深度可達地幔。

目錄

學術介紹 編輯本段

地震學(seismology)它是地球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地震和相關現象的科學。其主要目的是掌握地震活動規律,實現地震預測,開展抗震防震,探索地球內部結構。地震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地震災害及其預測和預防、地震物理學及其應用、地震觀測和數據處理。對地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預測和預防地震災害,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地震學的發展和應用提供地震勘探等服務,從而演化出地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如天然地震學、歷史地震學、爆炸地震學、應用地震學、工程地震學等。

地震學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雖然張衡早在我國東漢時期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但直到20世紀地震學才開始定量研究。地震學的早期發展僅限于對地震的觀測18世紀,英國地質學家約翰·米歇爾(John Mitchell)發明了第一臺擺式地震儀,他對地震學的貢獻被稱為地震學之父。19世紀以來,隨著地震儀器的不斷改進和發展,地震觀測逐漸發展起來,形成了現代地震學。20世紀60年代以后,地震波理論、觀測技術、隨著數字處理技術和計算機的快速進步和發展,地震勘探技術不斷改進和完善,應用地震學的發展也推動了地震臺網系統的完善如今,地震學已成為固體地球物理學中發展最快的學科、研究程度最高、應用領域最廣的一個分支。

基本要素 編輯本段

地震的基本要素分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等震線。震源是引發地震、理論上深部能量的來源位于一個點上,實際上卻被認定為一個區域。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點,是最早接收到震動的部位。

震源深度是從震源到震中的距離(h)震中距是距地震道震中的水平距離。焦距是距震源通道地震臺的距離。等震線是地面上同一地震造成的破壞程度相等的連接線。

地震波:當地震發生時,震源產生的彈性波在地球上傳播它的表面和內部被稱為地震波。

震級烈度

地震震級:地震震級是地震震級的量度,通過測量地震波中某一相的振幅來獲得通常用字母m來表示,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級標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局部震級、短周期體波震級、寬帶體波震級、面波震級、寬帶面波震級和矩震級通常被稱為里氏震級(ML)也被稱為本地震級,震級標度是由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開發的·弗朗西斯·里克特(CharlesFrancisRichter)1935年,在研究加利福尼亞地震時,有人提出震中應該在100公里以外“標準地震儀”記錄的水平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就是地震的震級。每一個震級差都在32倍左右,每一個震級差都在1000倍左右目前世界上有人類記錄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9級.5級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破壞地面的程度稱為“地震烈度'是地震破壞的結果。強度因人而異的感情、家具和物品的振動、房屋和建筑物的損壞程度和地面的損壞程度是分的一次地震會對不同地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一次地震有幾種不同的烈度。烈度相同的連線稱為等震線。1883年,意大利地震學家米歇爾·斯特凡諾·德·羅西(MicheleStefanodeRossi)瑞士科學家弗朗索瓦·阿方斯·佛瑞爾(Fran? ois-AlphonseForel)制定了12級地震烈度表,這是各國指定的地震烈度表的雛形,被稱為羅西-佛瑞爾烈度表。在此基礎上,世界各國后來都根據自己的情況編制了自己的地震烈度表。

其他地區地震烈度表:國際上常用的地震烈度表是美國的、韓國、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和俄羅斯澳門使用的麥卡利烈度表、印度等使用的蘇聯烈度表(梅德韋杰夫烈度表),日本使用的日本氣象廳烈度表,歐盟使用的歐洲烈度表

地震序列

地震能量積累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根據地震周期的調查和估計,8級地震通常至少需要200年到300年,7級地震需要近200年才能完成。地震的發生是地殼結構變形調整的過程積累能量的釋放過程是緩慢漸進的,在一定時間內同一震源會連續發生多次地震這組同一個震源的多次地震按順序稱為地震序列,一個地震序列一般分為主震、前震、余震。

主震(main shock of an earthquake)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主震不是唯一的如果地震序列中有兩個最大的地震,稱為雙主震。

前震(foreshock)在地震序列中,主震之前的所有地震稱為前震。

余震(aftershock)在地震序列中,主震之后的所有地震都稱為余震。

地震分類 編輯本段

成因分類

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運動改變了地震發源地物質的形狀和位置。地震的原因有很多由構造活動或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屬于天然地震,由人類的礦井開采、水庫蓄水引起的地震是誘發地震,誘發地震是由爆破引起的、核爆炸引起的地震是人工地震。構造地震又稱斷層地震,是由構造變化引起的斷層活動引起的地震。大多數地震是構造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90%大多數構造地震都是淺源地震,具有影響范圍廣活動頻繁地震強度大破壞力極強損失巨大等特點。火山地震是由火山活動引起的地震。火山噴發形成的沖擊可能引起地震,或者火山活動引起結構變化引起地震,或者結構變化引起火山噴發引起地震。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7%特點是震源深度小,地震強度小,影響范圍小。震動地震是由山崩引起的、滑坡、地下洞穴塌陷引起的地震也叫塌陷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3%具有震源淺影響范圍小震級低破壞性小的特點。

震源深度分類

根據震源深度,可分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 ~ 70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0 ~ 300公里)淺源地震(70千米)

震級大小分類:按震級可分為微震(3級)弱震(3~4.5級)中強震(4.5~6級)強震(6級)

震中距分類:根據震中距,可分為局部地震(震中在100公里之外)近震(震中距100 ~ 1000公里)遠震(震中在1000公里之外)

地震帶 編輯本段

地震帶是指地震震中集中的地方。地震帶往往與活動強烈的地質構造帶一致。

全球地震帶

太平洋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是環太平洋板塊的地震活動帶,一般包括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脈,向南穿過南美洲南端,穿過馬爾維納斯群島到南喬治亞島,從智利向西,穿過太平洋到大洋洲東部邊界,在新西蘭東部海域向北;北部,墨西哥沿北美西海岸至阿留申群島,西部,沿太平洋板塊邊緣的阿留申島弧,經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至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從日本列島往南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穿過馬里亞納群島向東南、關島至雅浦島;一股西南氣流穿過琉球群島、中國臺灣、菲律賓到蘇拉威西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匯聚后,向東南穿過所羅門群島、斐濟島至新西蘭。該地震帶的地震約占全球地震總數的80%,聚焦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90%而且幾乎都是深震,比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關東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等等。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橫跨歐洲、亞、不是三大洲,大致是東西方向,西起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經過地中海沿岸、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到帕米爾高原北部,沿著喜馬拉雅山麓穿過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國西部和西南部延伸至印度尼西亞,最終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連。地震帶集中了全球15的地區%地震總數以淺源地震和中原地震為主,沒有深源地震著名的是1934年的尼8.1級地震、2015年5月12日,尼泊爾7.5級地震。

大洋中脊地震帶(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全球洋脊軸上,包括大西洋中脊地震帶、印度洋海脊地震帶、東太平洋中龍地震帶有三個地震帶,與板塊邊界一致,多為淺源地震。

中國地震帶:中國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過渡區地震活動頻繁。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將中國地震的空間分布劃分為四個區域,共23個地震帶。

華北地區:包括郯城-廬江地震帶、燕山地震帶、河北平原地震帶、山西汾河地震帶、渭河平原地震帶。

東南沿海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包括東南沿海地震帶、臺灣西部地震帶、臺灣東部地震帶。

西北地區:陸地內板塊活動的影響區域,包括銀川地震帶、六盤山地震帶、天水-蘭州地震帶、河西走廊地震帶、塔里木盆地南緣地震帶、南天山地震帶、北天山地震帶。

西南地區:在斷層活動強烈地震發生率高的地區,經常發生大地震,大多集中在山脈與盆地的邊界上。包括武都-馬邊地震帶、康定-甘孜地震帶、安寧河谷帶、滇東地震帶、滇西地震帶、騰沖-瀾滄地震帶、西藏察隅地震帶、西藏中部地震帶。

地震災害 編輯本段

地震災害特點

地震災害具有突發性和強烈性、破壞性大、連鎖性強、影響廣泛的災害的特點。地震往往在幾分鐘內發生,持續幾秒到幾十秒。其瞬間性的特點往往導致人們沒有時間做思想上和物質上的準備;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在經濟發達地區,地震波到達地面后,短時間內可能會有大量房屋倒塌、傷亡是難以預防的,也是災難性的。除了破壞建筑物,地震還會引發一系列次生災害,比如火災、水災、海嘯、泥石流、滑坡、瘟疫、放射性污染等,導致供電系統損壞、交通中斷、網絡和通信系統癱瘓等生命線工程的破壞也會給生活和救援造成嚴重困難;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往往會對社會經濟生活造成巨大影響,還可能給人們造成心理創傷。

地震災害形式

根據地震災害與地面運動的密切關系和地震災害要素的構成,地震災害可分為直接災害、次生災害兩種。

直接災害:地震直接災害是指地震的原生現象,是由地面振動直接引起的災害。直接的災難就是人員傷亡、這是造成社會和經濟損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主要包括地震造成的水毀(地面涌水、海嘯、湖震等)地面破壞(地面變形、裂縫、地面下沉塌陷、地表噴砂冒水等)破壞自然物體,如山脈(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建筑物和結構的破壞(建筑物開裂倒塌、道路中斷、管道斷裂)等。

次生災害:次生災害是指地震運動的過程和結果造成的災害。次生災害分為衍生災害和社會災害衍生災害是指地震造成的破壞自然界原有平衡或正常社會秩序的災害,主要包括洪水(地震和海嘯引發的洪水、地震導致水庫潰壩引發洪水、地震引起的地面沉降等引起的雨季洪水)火災(地震引起的火源位置變化引起的火災、地震導致燃氣管道破裂引發的火災、地震等引起的輸電線路松弛引起的火災)污染源破壞(工廠毒氣泄漏、水體污染、放射性物質污染、核泄漏等)社會災難是指地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形成社會災難。如果地震造成設施損壞、環境破壞、水污染導致瘟疫;地震對農業的破壞降低了生產力,導致了饑荒;因破壞嚴重、救災不力、供應中斷或地震謠言引起的社會動蕩;由于地震,工業生產停滯不前、經濟停滯導致的社會動蕩或供應中斷導致的衰退等;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人們造成了心理創傷的心。

地震災害分類

地震災害一般以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為基礎、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分為一般地震災害、較大地震災害、重大地震災害、四級特別重大地震災害。

地震預報 編輯本段

研究地震的目的是掌握地震活動規律,做出準確的地震預報。地震預報也叫地震預報,預報的主要內容包括地震發生的時間、位置和震級。目前,地震預測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一種是把地震發生時的地質構造特征作為地震研究的地質方向;二是用統計方法總結地震的時間序列規律來推斷地震的變化;三是觀測地震前的地震前兆,包括地震前的地形變化、地磁(電)場、地下水位及其化學成分長且中等、短、根據各階段前兆變化特征判斷地震的發生。

地震預測通常分為長期預測(10年以上)中期(1年至10年)短期(1天到幾百天)和臨震期警報(24小時以內),其具體劃分沒有明確的界限和依據。中長期預測通常是對地震情況的估計,為基本建設和設計做必要的預防措施短期預測和臨震預警的目的是及時預防地震、抗震的工作。目前,全球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對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還沒有完全掌握,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具有滯后性和局限性的特點。

地震觀測

地震觀測是地震學的基礎捕捉地震的微觀前兆,需要建立全方位的綜合地震觀測網絡,進行長期的精密觀測。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綜合地震觀測站,如中國的中國地震臺網;美國的國家地震臺等。并形成了全球數字地震臺網(Global scientific network)GNS由分布在全球80多個國家的共120個臺站組成,使世界各地的數據用戶能夠方便地獲得高質量的地震數據大多數數據可以通過連接到計算機的調制解調器在互聯網上訪問,用于地震監測和研究。

地震地震

地震觀測工具:地震儀:地震儀(seismometer)它是記錄地震波的儀器,也是地震觀測的主要儀器。它是一種可以接收地面振動并以某種方式記錄下來的裝置。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地震發生時,利用一個懸重的慣性使地動儀保持不動。地震儀記錄的信息是波動幅度不同的曲線,代表地震發生的時間、不同性質地震波的到達時間、震動強度等一系列信息。由地震曲線組成的圖形稱為地震圖,它可以顯示地震的強度和地震波的特征,并根據數據特征推斷地震的震中、震中距等基本要素。1880—1890年,英國地質學家、地震學家約翰·米爾恩(John Milne)在我的日本之旅中,我和我的同事詹姆斯在一起·尤因(James Ewing)托馬斯·格雷(Thomas Grey)研制出第一臺科學實用的現代地震儀。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地震儀不斷出現,比如水平擺式地震儀、倒置的大型水平和垂直地震儀、檢流計記錄地震儀等;觀測模式和假設位置的不同,也使得地震儀的類型不同,比如觀測模式不同的寬帶數字地震儀;在不同的位置設置地面地震儀、海底地震儀等等。

地震觀測站點:地震臺:地震臺(Seismic station)是利用各種地震儀器進行地震觀測的觀測點,是地震觀測和地震科學研究的基層機構。約翰·米爾恩研制出第一臺現代地震儀后,建立了地震臺,建立了地震臺網系統隨著地震臺站的增加,不同地區和國家的地震臺網不斷加入地震臺網系統,逐漸形成了全球數字地震臺網(Glob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network)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前的許多相關現象,可分為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

微觀前兆:微前兆是人類可以 用肉眼看不到,用感官感受不到,只有用儀器長期監測才能發現。它包括原地應力變化、地形變化、地磁異常、地電流變化、海平面升降變化、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地溫變化、重力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必須通過儀器或技術手段長期進行、持續觀察才能有結果。

宏觀前兆:宏觀前兆是人類能夠感知的地震前兆。

地下水異常:地震前,地下水經常出現異常由于地震前地下巖層的變形,含水巖層中的地下水情況也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會通過井水傳遞、泉水等,成為人們觀測地震的前兆“窗口”其異常狀態包括地下水位、水量的異常(突然下降或高升)水質的變化(變色、變苦、變甜、變渾、有異味)水溫的變化(水溫變高或變低)以及翻花、冒泡等。但并不是所有的異常變化都與地震氣候變化有關、人為因素會造成地下水異常,需要綜合分析考慮,找出原因。

動物反應異常:動物的某些器官比較敏感,地震前往往會有異常反應。目前已發現數百種動物在地震前有一些異常行為,其中常見的異常反應有20多種最常見的動物異常現象包括:驚恐反應(大牲畜不進圈、狗狂吠、鳥驚飛等)抑制型異常(行動遲緩、發呆發癡、不肯進食等)生活習性變化(冬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青蛙上岸等)但并不是所有的異常變化都與地震和疾病有關、發情、饑餓和氣候生活環境的變化都可能引起動物的異常狀態,需要綜合分析考慮,找出原因。

地聲:在地震期間或之前,聲音經常在地下發出,這被稱為地聲。地震通常在地震前幾分鐘出現、幾小時、幾天或更早,大多出現在臨震前幾分鐘,如悶雷卡車駛過聲等、風聲、金屬碰撞聲。

地光:地光是強震發生時的發光現象。地面光的狀態各不相同,有的大面積覆蓋地面,有的呈條狀閃爍,有的像火球一樣升起,其顏色多為白底藍,偶爾有紅色、黃色和其他顏色的形成原因目前尚無定論。

其他:諸如天氣異常(驟冷或驟熱)大風、暴雨、大雪等異常現象。

地震預警 編輯本段

地震預警是指地震發生后,地震波到達鄰近地區之前(無線電波的速度比地震波快,無線電波的速度大約是30萬公里/秒,地震波速度約為4公里/秒),利用多種傳播渠道,向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區發出警報。其目的是利用時間差,使人們在地震到來前短時間內做出反應,為逃生活動贏得時間。作為一種新的防震減災手段,實時地震預警系統越來越受到重視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地震預警系統,并在防震減災的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應震措施 編輯本段

破壞性地震從人們感覺到震動到建筑物被摧毀平均只需要12秒地震發生后,我們應該根據環境迅速做出反應。目前應急減震的基本原則是地震時原地避險,震后迅速撤離。充分考慮樓層位置和抗震強度。如果在平房里,可以迅速到室外寬闊的地方如果在建筑物內,應立即切斷開關關閉煤氣,并暫時在廁所等跨度較小的地方,或桌子床下避難,震后迅速撤離,防止發生強烈余震。不要逃離或跳樓,盡量不要使用電梯。

學校商店劇院等人員聚集的場所,應立即躲在堅固的物體下,地震發生后再有序疏散不要亂跑,形成踩踏事故。遠離危險區域高樓高壓線石化、化學、毒氣等有毒工廠或設施;遠離懸崖陡坡河岸,防止山體滑坡、滑坡、泥石流、水災。如果你不幸被埋在廢墟下,盡量保持冷靜,努力自救。當你可以的時候t逃離危險,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盡量卷曲身體降低重心,蹲下或坐下,抓緊桌腳等堅實的物體保護頭部和頸部、眼睛,掩住口鼻。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下一篇 茶卡鹽湖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操心女人的视频| 欧美最猛性xxxxx免费| 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夜先锋av资源网站| 三级黄色免费观看| 日本媚薬痉挛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男人和男人一起差差|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女同磨豆腐| 国产老妇一性一交一乱| www.youjizz.com国产|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欧美亚洲桃花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97色伦图片7778久久| 天天干2018|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无码喷水一区二区浪潮AV| 久久本网站受美利坚法律保护| 欧美va亚洲va国产综合| 亚洲成a人片毛片在线| 波多野结衣中文无毒不卡|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动漫|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视频啊视频 | 中国又粗又大又爽的毛片|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久久精品九九热无码免贵|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1页|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不卡|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女教师6bd|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