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臺山
瑤臺山又稱巫咸山,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城區的中條山前沿,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8′,北緯35°01′。瑤臺山景區北起夏南線,南至白沙河,西以溫泉路北延線為界,東臨吳家峪,與夏縣瑤池溫泉小鎮隔白沙河相望。瑤臺山景區屬于中條山邊緣的平緩崗丘地貌,海拔629米。瑤臺山地層自西北向東南,由老而新,地層呈北北東-南南西向條帶展布,地層整體向東南傾斜,為單面山構造。明清時期,瑤臺山廟宇林立,是游人拜遏游賞的最佳去處,中秋尤盛。抗日戰爭時期,瑤臺山周圍所有建筑俱遭毀壞,樹木被燒。1954年夏縣縣委、縣政府發動民眾綠化瑤臺,使前坡翠柏覆蓋。2004年恢復重建,2006年9月29日開當大典。
歷史典故 編輯本段
夏縣境內有很多與夏商歷史有關的地方,其中城東南兩公里多那座“瑤臺山”似乎最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西漢經學家劉向著有《新序·刺奢》篇,講“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夏桀為了建瑤臺瓊宮以寵美女妹嬉,竟然使盡了民力,用竭了民財,這當然也給他引來了亡國殺身之禍。從大禹開始,夏桀應是禹的第十四世孫,而同時又是夏代的第十六代帝王。如果傳說不誤的話,夏縣這個地方應該就是夏王朝的發祥之地,同時它又是夏王朝的潰亡之所。而劉向筆下的那個“瑤臺”,自然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瑤臺山了。
這瑤臺山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而且其自然形狀也格外特殊。它那突兀而起的身姿幾乎是一個十分規整的圓錐體。論海拔它其實不高,也就是六七百米的樣子,然而若論其錐體的相對高度,卻高至千米,與身后其它山峰相比,它不但顯得挺拔孤傲,而且還真的表露出一種神圣與非凡。山底圓,山頂也圓。據有關部門勘測,山底的直徑約為500余米,而山頂的直徑則是51米,后者剛好是前者的十分之一。這不禁使我們自然聯想到了古時的壇類建筑物的基本形狀,如北京天壇一類祭祀之壇,事實上即是如此模樣。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去追溯,最早的原始祭壇據說最初均是由自然山體而淵源的。寫至此,我們不得不去猜想,夏縣城外的這座瑤臺山該不會還是一處遠古先民用作原始祭祀(例如祭天)的自然之“壇”吧。
仍能見到的許多歷史典籍與文獻中,有記述稱這座瑤臺山有另外一個名字“巫咸山”。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和《隋書》,甚至在東晉著名訓詁學家郭璞的筆下,就都已有明確記載。至于為什么瑤臺山又被稱作巫咸山,對此古人大多認為,這是因為在商第九代王太戊時期,當時專管占星之事和始用卜筮之術的大臣巫咸原來就住在此瑤臺山下。又據記載,巫咸不僅長于占星觀天和首創了卜筮術,而且據說他還發明了鼓;另外,這些記述中又說不僅巫咸本人長期居住在瑤臺山下,而且直到商的第十三代王祖乙時,繼承了父親特長和事業的巫咸的兒子巫賢,也仍然居住在此。《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曾說:“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即巫賢、巫盼、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感在。”郭璞的《巫咸山賦.序》中也說:“神巫上下靈山,采藥往來也。 ”顯然,《山海經》中所描述的“靈山”,按祖籍聞喜(與夏縣緊相毗鄰)的郭璞的解釋,無疑應該就是瑤臺山,亦即巫咸山了。夏縣巫咸山上古有巫感祠,山下則有巫感父子之墓。過去的巫感父子墓地,據說不僅封土高大并有磚墻環繞陵園,而且宏闊的陵園中到處是參天古柏與歷代名人碑碣。直至本世紀地,巫感祠墓仍然完好保存著,后則祠廟毀于日寇之手,僅有墓冢幸存至今。
過去曾有人以為夏縣的瑤臺山之所以后來又有了巫咸山的叫法,原因就在于當地古人惡于聞夏桀其名,故有改“瑤臺山”為“巫咸山”之事。實際上千百年來這兩個名字是一直同時并行于世的。例如,元明之后夏縣古八景中一直就有“瑤臺月夜”一景聞名于天下州縣之中,這已能說明瑤臺山的名字并未消失湮滅。
主要景觀 編輯本段
道觀
瑤臺山頂太虛觀中建有九層佛塔,塔高43.69米。塔中供奉有三世佛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五大菩薩,道教建有:三清、三官、文昌、藥王、雷神等殿閣。瑤臺圣境儒、釋、道三教合一,堪稱古今宗教圣地,已成為古都夏縣的重要標志。
溫泉
20多年前,就在夏縣的瑤臺山南麓,人們發現并利用了一處溫泉資源。20多年來,這里的溫泉療養院已接待了數萬名國內外賓客,治愈率與有效率達90%以上。名山秀水,人見人愛。夏桀有知,或許他會將這里真正作為瑤池,以博妹嬉一笑;若巫咸有知,想他也許將要棄巫醫以藉神泉神速惠天下了。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