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門
新華門,曾名寶月樓,坐落于北京西城區西長安街北側,是中南海的主要入口。這座門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后于民國時期由袁世凱改造為北洋政府總統府的正門,并更名為新華門。新中國成立后,其在影壁及兩側八字墻上增添了標語,并將牌匾移至一樓,二樓則增設了國徽。
新華門是一座兩層高的古代皇室風格建筑,一樓檐下掛有“新華門”匾額,二樓檐下懸掛著國徽。門后是毛澤東親書的“為人民服務”影壁,門前設有一對石獅,中央豎立著國旗旗桿,兩側八字墻上鑲有標語。
2006年5月,新華門與中南海一同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特點 編輯本段
新華門是一座兩層磚木結構的樓閣,底層中央三間前后墻在民國時期被拆除以形成門洞,兩旁兩間得以保留。建筑頂部采用卷棚歇山頂,覆蓋黃琉璃瓦,綠色琉璃瓦剪邊,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的獨特魅力。二層樓中央懸掛國徽,一樓檐下懸掛著“新華門”的三字橫匾。門內可見毛澤東題寫的“為人民服務”影壁,兩側八字墻上書寫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和“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兩條標語,門前兩側有石獅,中央立有國旗旗桿。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影壁
新華門后方的影壁始建于民國時期,最初為深灰色磚壁,中央有一個橢圓形圖案,四角刻有傳統花紋。1961年,影壁正面貼上了毛澤東手書的“為人民服務”五字,背面為“艱苦樸素”四字。1970年,影壁進行了修繕,將“為人民服務”五字貼上了金箔,并改為紅色。
匾額
“新華門”牌匾由前清翰林袁勵準書寫,寬1.6米,高0.64米,字體為正宗的館閣體,筆力雄健。民國時期懸掛于二層,新中國成立后移至一樓,原二層位置改為懸掛國徽。
石獅子
門前兩側的石獅,為新華門的標志性裝飾。新華門前的石獅子原本坐落于端王府,因義和團運動導致端王府被焚毀,它們得以保全。后來,隨著新華門的改造,這對石獅子被遷移至此,成為北京城內最大的一對石獅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之風橫掃北京,這對石獅子也未能幸免,但周恩來總理從保護文物古跡的角度出發,說服紅衛兵,并下令將石獅子移走加以保護。文革結束后,石獅子重返原位。
相關人物 編輯本段
香妃
香妃,又稱容妃,和卓氏,維吾爾族人,生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其祖輩一直居住在葉爾羌。乾隆年間入宮,深受皇帝寵愛,隨乾隆東征巡視泰山、拜孔廟。乾隆帝對她的民族習慣十分照顧,特許她在皇宮內著維吾爾族服飾。新華門原名寶月樓,與香妃有深厚淵源,傳說為乾隆帝為香妃所建。寶月樓是皇室游覽避暑之地,后賜予香妃居住。乾隆帝在寶月樓前(皇宮外)建回子營,專供回民居住,并建立望月樓(即大清真寺),以慰香妃的思鄉之情。
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定中南海為總統府,將寶月樓更名為新華門,并對其進行了改建。期間,袁世凱邀請著名書法家袁勵準為其題匾。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成立中華帝國,將總統府改為新華宮。次年6月,袁世凱因尿毒癥去世。
相關傳說 編輯本段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香妃被封為和貴人,皇太后對她十分喜愛。入宮第三年,被冊封為嬪妃。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升為容妃,深受皇帝寵愛。在皇宮禁地中,她時刻思念故鄉,乾隆帝得知后,為緩解她的思鄉之情,在瀛臺南面建寶月樓,讓容妃可遠眺家鄉景色。寶月樓建成后,又在樓對面建立回民營,以營造容妃家鄉的氛圍。
新中國成立之后,對新華門的影壁及其兩側墻體增添了標語和木雕文字,并在二樓的門楣上增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隨后,此地舉辦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自1970年起,中南海修繕處開始對新華門的影壁及八字墻上的標語進行維護。1981年6月,對門前的石獅進行了保護措施。2006年5月,中南海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華門成為中南海的正門。
關鍵事件 編輯本段
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在北平爆發,成千上萬的大中學生舉行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反對華北自治,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爭取中國領土的完整,這一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國的新高潮。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場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游行的隊伍也曾經過新華門。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的懷仁堂召開。新華門作為進入中南海的入口,在會議召開前,由中南海布置科科長鐘靈、張仃等人對新華門進行了裝飾。大會會標懸掛在樓檐上方,二樓正中則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而“八字墻”上則裝飾有四面大紅旗。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