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
華陰老腔,源于明末清初,是陜西省華陰市衛峪鄉雙泉村特有的皮影戲曲形式。這一劇種在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后因社會動蕩而式微,直至20世紀初方逐漸為外界所知。如今,華陰老腔的傳承主要落在雙泉村的張喜民和代表人物王振中(白毛)身上。王振中在電影中的表演使華陰老腔廣為人知。
2001年,在黨安華等領導的推動下,華陰老腔進行了改革和創新,開始面向觀眾進行互動演出。張香玲,張喜民的徒弟,于2003年創立了華陰市香玲老腔皮影藝術團,致力于培養年輕藝人。自2014年起,老腔藝人們開始嘗試將傳統老腔與流行音樂融合,例如與黑撒樂隊合作搖滾版《一無所有》,以及張喜民與譚維維合唱《給你一點顏色》。張喜民等老腔藝人在2016年和2021年分別亮相春晚和網絡春晚。
華陰老腔的傳統劇目包括《拜花堂》、《兵伐徐州》和《訪白袍》等,經過改編后的作品如《給你一點顏色》和《華陰老腔一聲喊》等。由于華陰老腔保留了古秦語的特點,對于研究當時的語言和古代社會的價值觀、百姓生活具有重要價值。
2006年,華陰老腔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要分類 編輯本段
關于華陰老腔的分類,主要分為阿宮腔和弦板腔兩大類。
阿宮腔流行于禮泉、富平、興平、咸陽等地,以音調翻滾和音域低沉為特點,故有“遏宮小調”之稱。其代表劇目有《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瓶贈金》、《女巡按》等,著名人物包括權三民、傅新元等。
阿宮腔的表演內容包羅萬象,既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又有廣泛的民間傳說,以及貼近現實的題材。在眾多以歷史為背景的劇目中,許多作品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以及那些殘忍和賣國求榮的個體,展現了正義和民族的高尚氣節,如《七箭書》和《重耳走國》等。而以民間故事為基礎的劇目,如《西廂記》、《金鱗記》、《王魁負義》和《女巡按》,則多講述男女愛情和剛正不阿的清官故事。此外,反映現實生活的劇目則往往以諷刺喜劇的形式,揭露了當時的惡官和惡人,例如《三婆娘頂嘴》、《屎巴牛招親》、《打鍋》和《抹牌》等。
弦板腔
流行范圍:弦板腔主要在陜西的咸陽、乾縣、禮縣、禮泉、興平、寶雞、鳳翔以及甘肅東部地區流傳。
著名劇目:弦板腔的著名曲目包括《桃園結義》、《三請諸葛》、《回荊州》等,以及《紫金簪》、《武則天》等;新編作品如《借驢》、《十三姐妹闖三關》、《七星劍》;移植劇目則有《窮人恨》、《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知名人物:縣劇團杰出的演員丁碧霞和優秀的二弦演奏者李育亭,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弦板腔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藝術特色:老腔擁有悠久的歷史、激昂的情感、深刻的感情表達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由于保留了皮影戲的特點,老腔也呈現出獨特的、純樸的風格。老腔保留了許多說唱元素,體現了其激昂的特點;僅用幾種簡單的樂器,老腔藝術家就能營造出雄壯、豪邁的氛圍,讓人感同身受,這正是其震撼人心的所在;在創新的同時,老腔也保留了自己的傳統特色。
角色構成:老腔的演出由五人組成,但主唱一人肩負“生旦凈末丑”五種角色的職責。這五個人的角色分別為:
前手,亦稱說戲的、叮本的,擔任主唱,手持月琴,旁邊放置劇本,配合表演進行唱奏。
簽手,亦稱捉簽子的、攔門的,主要負責全場的皮影表演操作。
后槽,亦稱打后臺的,主要演奏馬鑼,在武打場景中還要吶喊助威,協助唱腔。
板胡手,主要演奏唱腔過門,兼奏小鐃喇叭,協助唱腔和助威。
坐檔,亦稱貼檔、幫檔、擇簽子的,根據劇情發展,負責安裝皮影人物道具,隨時為簽手提供使用,并協助簽手進行道具擺放、排兵布陣、拍驚木和吶喊助威。
聲腔特點:阿宮腔的唱腔特色將在下文中進行詳細闡述。
阿宮腔
阿宮腔音樂在保持其獨特風格的同時,吸納了迷胡、弦板腔、碗碗腔等劇種的曲調與技巧,使得其唱腔更加精致、柔美,融合了剛柔之美。阿宮腔屬于板式變化體音樂,包括聲腔和唱腔,其中聲腔又細分為歡音和苦音,歡音傳達明快的心情,而苦音則表達悲傷、懷念等情感。阿宮腔以女聲最為動人,其唱腔常帶有拖音,保留了秦古漢語的鮮明特色。
阿宮腔的唱腔保持了其傳統腔調,常見的板路包括二六、慢板、二倒板、箭板、一疊腔、三不齊和單句送等。
弦板腔的唱腔同樣優美動聽,兼具豪邁與委婉,擁有九種固定板路,包括導板、上音子板、正板、緊板、二流板、氣死人、三不齊、流板、撒板。
老腔的樂器多由老藝人手工制作,包括月琴、板胡、大鑼、馬鑼、引鑼、戰鼓、驚木、干鼓、梆子、鐘鈴等,由五人共同演奏,各自熟悉其職責。
老腔的伴奏音樂不用嗩吶,而是采用檀板的拍板節奏,獨具特色。其伴奏樂器包括驚木、月琴、胡琴、梆子、鐘鈴、長號等,語言性強,呈現出從說唱到戲曲的過渡,因此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阿宮腔的伴奏樂器更加豐富,除了主奏的硬弦、板胡、月琴,還有鼓板、嗩吶、笛子、梆子、鉸子、牙子、小鑼、鐃鈸等。
弦板腔
又稱“板板腔”,得名于主要的伴奏樂器“弦子”和敲擊樂器“板子”。隨著歷史的發展,其樂器組合從早期的二弦、三弦、板子,擴展到板胡、二胡等多種民族樂器。
老腔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不斷進行。1993年,王振中老師以老腔演繹的電影《桃花滿天紅》中的《人面桃花》讓老腔登上熒幕。2007年,乾縣舉辦了弦板腔的搶救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匯報演出。2010年,弦板腔劇團對秦腔經典劇《福壽圖》進行改編,成為弦板腔劇種,并在省、市、縣演出。
傳承困境 編輯本段
然而,21世紀的華陰老腔面臨傳承困境。
一:演出報酬偏低,導致無人愿意投身于華陰老腔的演出。
二:后繼無人,由于社會現狀,年輕一代中鮮少有人學習華陰老腔,導致目前活躍在舞臺上的華陰老腔藝人普遍年齡超過五十歲,甚至有些已過古稀之年。
三:觀眾群體逐漸縮小,即便是外國游客,也多出于好奇而非真正的興趣。為此,華陰老腔亟需創新。
保護措施 編輯本段
1963年,張喜民創立了“喜民班”,為華陰老腔的保護作出了貢獻。他甚至走上國際舞臺,向世界展示老腔藝術。
2001年,黨安華擔任華陰市文化局干部、華陰老腔保護中心主任,開始策劃老腔的變革。通過與當地老腔皮影戲班社的交流,他提出了藝人從幕后走向幕前的建議,并最終成立了華陰老腔藝術團。
張香玲,張喜民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弟子,于2003年建立了老腔皮影班組,并親自教授年輕藝人。三年后,她成立了華陰市香玲老腔皮影藝術團。
為了應對華陰老腔的困境,2006年,國家將其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11月,華山老腔藝術保護發展中心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華陰市華山老腔藝術保護發展中心因此獲得了“華陰老腔”保護單位的資格。
目前,華陰老腔有了新的傳承者,如第十一代傳人張猛,他雖起初對老腔不感興趣,但看到其衰落而不忍,于是放棄了與公司簽訂的工作,開始學習老腔。
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老腔藝人們意識到需要進一步創新。2014年,他們與崔健合作,計劃在春晚中演唱《一無所有》,盡管最終未能實現。隨后,老腔與現代音樂
劇目的素材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統治者觀念與民眾的愿望。老腔藝術不僅展現了那個時代物質和精神文化的成就,還揭示了民眾的心理狀態和尋求心靈慰藉的方式,通過藝術形象贊頌了真善美,批判了假惡丑,鼓舞人們積極進取,追求光明,傳承中華文明的道德,激發人們培養善行,凈化心靈的藝術教育功能。
老腔的悠久歷史和其家族傳承的特性,彰顯了劇種的根源性和傳承的封閉性。老腔的劇目多揭露統治者的殘暴和官員的貪污,這體現了其鮮明的題材風格。老腔不僅服務于古代的民眾和統治者,現代人也成為了其觀眾,展現了其廣泛的審美對象。老腔保留了古秦語的特色,其說唱風格鮮明,原聲得以完整保留,體現了其語言的原聲性。老腔的題材涉及歷史和民間故事,使其既具有研究古代歷史的價值,也展現了民族精神的藝術價值。
2016年2月15日,華陰市向華陰老腔的藝術家們頒發了30萬元獎金和“突出貢獻獎”獎狀,同時為張喜民等藝術家頒發了榮譽證書。
重大演出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