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鷸
彩鷸,學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亦稱作水畫眉或水札子,屬于彩鷸科彩鷸屬的中型鸻鷸類。它們的體重通常介于120至190克之間,體長則在220至270毫米。這種鳥類特征為圓頭短尾,雌鳥的眼后有著帶柄的白色眼鏡紋,頸部、喉部以及前胸呈栗色,背部兩側有金黃色的縱向條紋。雄鳥體型略小,顏色相對較雌鳥更為暗淡,眼周條紋為皮黃色,背部和兩翼則呈現黃褐色的雜斑。
彩鷸的分布范圍主要在大洋洲、非洲以及亞洲南部。在我國,彩鷸的分布區域包括東北南部、華北東部,以及部分西南和沿海地區。它們通常生活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濕地、河渠、蘆葦水塘、河灘草地和水稻田等生態環境中。
2016年,彩鷸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列為無危(LC)物種。2000年8月1日,彩鷸也被列入我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因其美麗的羽色,彩鷸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在分類研究方面,彩鷸首次由卡爾·林奈于1811年的第十版《自然系統》中描述,當時命名為Rallus benghalensis,學名中的“benghalensis”源自“孟加拉國(Bengal)”。隨后,傳統分類學將彩鷸從秧雞屬劃分至彩鷸屬,并更名為Rostratula benghalensis。2008年,基于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分類結論,即彩鷸屬于鷸亞目下的彩鷸科彩鷸屬。
關于彩鷸的亞種分化,存在一定爭議。在《世界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中,彩鷸被分為指名亞種(Rostratula benghalensis benghalensis)和澳洲亞種(Rostratula benghalensis australis)。然而,截至2022年,綜合分類學信息系統(ITIS)中并未顯示彩鷸存在亞種分化。而在世界鳥類數據庫(Avibase)中,顯示上述兩種分歧,Rostratula benghalensis條目下的分類現狀為單種,但有時被認為是指名亞種。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彩鷸,一種體型小巧的水禽,其體重介于120至190克之間,體長則在220至270毫米。它們的喙長在41至51毫米,翼展為127至143毫米,尾巴長度為38至53毫米,而跗蹠部長度在37至46毫米。
這種鳥類擁有圓潤的頭和短尾巴,體型與丘鷸(Scolopax rusticola)相似。它們的虹膜為褐色,喙細長并略向下彎曲,顏色為黃褐色或紅褐色。胸部兩側為白色,腳部呈橄欖綠褐色或灰綠色。
雌性彩鷸的頭頂為暗褐色,中央帶有皮黃色或紅棕色的中央條紋;側面為栗紅色;眼周圍有白色圈環,向后延伸形成短柄;頸部為棕栗紅色,下方為栗黑色;肩部羽毛為橄欖褐色,肩羽外翈有寬闊的金黃色縱紋;上胸部為棕栗紅色,下胸部有一栗黑色橫帶,橫帶后側延伸至背部兩側;腹部為白色,邊緣略帶淡棕色;背部兩側有一條金黃色縱帶,上背部為橄欖褐色,下背部為藍灰色,并帶有黑褐色蟲囊狀斑;雙翼上覆羽為金屬銅綠色,飛羽為灰褐色,帶有黑色細紋和白色端斑,內翈有棕黃色橫斑,外翈有黑色方形斑和棕黃色橢圓形斑;尾羽為灰褐色,外翈接近黑褐色,點綴有暗黃色眼狀斑,尾上覆羽為藍灰色,雜有黑褐色或暗黃色蟲囊狀斑,尾下覆羽為白色,邊緣略帶淡棕色。
雄性彩鷸體型較雌性略小,體色相對灰暗,頭部眼先至頂部枕部為黑褐色,頂部中央暗黃色,并有黃色中央冠紋;背部有暗黃色橫斑,兩側有黃色縱帶;雙翼帶有淡黃色眼鏡斑;胸部至尾下覆羽均為白色,背部至肩部有一條白色寬帶。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世界分布:彩鷸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俄羅斯東南部、日本、韓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中國以外,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彩鷸為留鳥。
中國分布:在中國,彩鷸的分布范圍很廣,長江以北地區為夏候鳥,通常在東北南部和華北東部繁殖;西南和沿海地區為留鳥,分布范圍西起西藏南部、四川中部和云南西部,南至海南島,東至長江中下游和臺北地區。
棲息環境:彩鷸屬于涉禽,主要棲息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沼澤、河渠、蘆葦水塘、河灘草地和水稻田中。它們有時也會出現在港灣及退潮后的灘涂,甚至在水生植物的葉片上行走。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覓食行為:彩鷸為雜食性水鳥,主要食物包括昆蟲、蝦、蟹、蚯蚓、軟體動物、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同時也采食植物的葉、芽、種子和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社群行為:彩鷸習性獨居或松散小群活動,在繁殖季節,其社群結構可劃分為獨居、雌雄同居、家族群和混合群。雌雄同居群由配對的雌雄鳥組成,可能為一對或多對;家族群由親鳥和幼鳥構成;混合群則由多個家族群混合而成,通常在幼鳥會飛后出現,并很快離開繁殖地尋找新的覓食和棲息地。
節律習性上,彩鷸為區域性留鳥和季候鳥,每年3月底至4月初遷往北方繁殖,10月初南遷越冬。它們白天潛伏,夜間和晨昏時活動覓食。
防御行為方面,彩鷸受驚時多靜止不動,直至靠近后才突然起飛,飛行速度慢,距離短。幼鳥運動能力弱,受驚時會裝死。雄性親鳥會嘗試威嚇或佯裝受傷來驅趕威脅,而雛鳥成長后,雄性親鳥更傾向于帶領它們逃跑或隱藏。
繁殖期通常在5至7月,雌鳥會發出“wu wu wu”的鳴聲并展示求偶行為。雄鳥負責筑巢,巢址多選擇在淺水區的蘆葦或水草叢中。彩鷸實行多配偶制,雌鳥一年可產4窩,每窩3至6枚卵,平均約4至5枚。卵大小約為35×24毫米,呈梨形,殼色為棕黃色,帶有紅褐色、黑褐色或血紅色斑點。孵化期約為19天,雛鳥出殼時體長64.66毫米,體重7.35克,形態與雄性成鳥相似,40日齡左右即可進行短距離遷徙。雄鳥一年性成熟,雌鳥則需要兩年。
關于保護 編輯本段
關于種群現狀,1990年的國際水禽研究局調查顯示,彩鷸在南亞有575只,東南亞9只,東亞752只。2006年預估全球種群數量在3.1萬至10萬之間。威脅彩鷸生存的因素尚不明確。
彩鷸正遭受著棲息地縮小、環境條件及人為干預等多重威脅。由于環境污染和適宜棲息地的開墾,如沼澤地的破壞,彩鷸的棲息地正逐漸減少;不適宜的降水和溫度、極端天氣等狀況影響了彩鷸的卵孵化率和繁殖成功率;同時,彩鷸也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這往往導致其棄巢。
彩鷸于2016年被評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中的“無危”(LC)等級。
在我國,彩鷸于2000年8月1日被納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并于2015年被收錄進《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同樣被評為“無危”(LC)等級。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