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貓
叢林貓(學名:Felis chaus),亦稱作野貓、麻貍或貍貓,屬于貓科貓屬的哺乳動物。據整合分類學信息系統(ITIS)的數據,叢林貓共有10個亞種。它們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及南部地區,包括從伊朗至高加索、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在中國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區。叢林貓多棲息于濕地、水源附近及植被茂密的地方,偏好蘆葦沼澤、沼澤地、濱岸環境、灌木地和落葉龍腦香林區,且能棲息于海拔高達4178米的地區。
叢林貓的四肢比例較長,體色均勻,無明顯斑點。它們以嚙齒類動物為主食,有助于控制嚙齒類動物的數量,但同時也攻擊家禽,有時被視為有害動物。
叢林貓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喪失、捕獵和貿易。在歐洲、西南亞地區、東南亞的老撾和泰國,叢林貓被視為稀有且受威脅的動物。在中國,它們在野外考察中較為罕見,生存狀況尚不明確。截至2023年,叢林貓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以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中的無危(LC)類別。在阿富汗,它被列入《2009年國家保護物種名單》。在中國,它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定義命名 編輯本段
叢林貓的命名歸功于波羅的海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安東·吉爾登施泰特(Johann Anton Güldenst?dt),他在1768年至1775年代表俄羅斯葉卡捷琳娜二世進行探險時,首次在俄羅斯帝國南部邊界特列克河附近捕獲叢林貓,并將其描述為“Chaus”。1777年,約翰·克里斯蒂安·丹尼爾·馮·施雷伯(Johann Christian Daniel von Schreber)將“chaus”作為物種名稱,將其歸入貓屬(Felis),從而確立了學名Felis chaus。
在演化方面,叢林貓與猞猁相似,曾被誤認為近親,但實際屬于貓屬支系。據研究,叢林貓可能早在300萬年前就從貓屬支系分化出來,其最近的親緣可能是黑足貓(Felis nigripes),但這一說法的遺傳學數據尚不充分。
根據物種表觀差異,特別是在種群內部及不同種群間,毛色呈現多樣性,導致部分分類學者將叢林貓劃分為6個亞種。然而,綜合整合分類學信息系統(ITIS)的數據,該物種實際上包含10個亞種。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體型:叢林貓在貓科中體型屬于較大。其體長在60.0至75.0厘米之間,尾部長度為25.0至35.0厘米,后足長度為10.8至14.5厘米,顱全長在10.0至12.0厘米;體重在5.0至9.0千克。從西向東,從高緯度地區至熱帶地區,叢林貓體型逐漸減小。特別是西部與北部地區的叢林貓體型最大,以色列叢林貓的體重是印度叢林貓的1.43倍。叢林貓體型修長,與其他野生貓相比,四肢比例較長。頭部相對緊湊,配有一對大型的三角形耳朵,耳尖上有一簇短而深的耳毛,有時耳毛不明顯;幼貓的耳毛通常較為明顯。顱骨較大且延長,吻部長,眼后突起膨脹。上頜前支較寬。上犬齒有前外溝。
體色:叢林貓全身毛色基本一致,缺乏明顯的斑點,這是其體色的一個顯著特征。它們背部毛色從枕部至尾基部呈沙土黃色,夾雜著許多棕黑色調,背中部帶有金色光澤,吻部和前額部呈沙黃色,有時帶有少量棕黑色。耳背為棕褐色,耳內側有黃白色長毛。下頦和喉前部純白,喉后部棕黃色。胸部和腹部毛色較淡。前肢和后肢前端有2至3個黑棕色環紋。它們的身體上有不明顯的斑點,但某些個體完全沒有斑點。幼貓的斑點通常更為明顯,出生時全身覆蓋著清晰的黑色斑點,但隨著成長,這些黑斑會迅速消失。溫帶地區的個體顏色更為鮮艷,斑點也更明顯:夏毛顏色多樣,從深橘色至咖啡棕色;在其分布的最北部,有記錄到披銀灰色冬毛的個體。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黑化個體的記錄。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叢林貓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和南部,從伊朗、黑海至高加索、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包括埃及、以色列、約旦、沙特阿拉伯北部、敘利亞、伊拉克、伊朗,一直延伸至里海沿岸和伏爾加河三角洲。向東穿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穿過中國新疆西部,再延伸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和中國西南部。在中國,主要分布的省份有內蒙古、西藏、福建、四川、云南和新疆。
棲息環境:叢林貓,盡管其名中帶有“叢林”二字,實則并不偏愛熱帶雨林,其棲息地多位于濕地、水源附近及植被茂密區域,尤其是蘆葦沼澤、濕地、河岸地帶、灌木林以及落葉龍腦香樹林。這種貓類能夠適應高達4178米的山地環境。叢林貓常利用獾、豪豬或狐貍等動物的廢棄洞穴作為居所。在印度,叢林貓主要棲息于龍腦香林和濕地地區。而在伊朗,它們廣泛分布于平原、農田及山區,但主要集中于灌木林和林地。在達吉斯坦共和國,叢林貓偏愛蘆葦叢、荊棘叢以及近水低地森林。柬埔寨的叢林貓則特別偏好落葉龍腦香林區,其他森林類型中很少見到它們。此外,叢林貓也能在農業及森林種植園中生存,如印度的甘蔗種植園、以色列的養魚池和灌溉溝渠周邊。它們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城市環境,如尼泊爾拉利特普爾市中心的普爾喬克工程學院校園內就有發現。
在中國,叢林貓主要棲息于溝壑、湖河邊緣的灌木和蘆葦叢,亦見于山地林緣和高草草原。在云南西雙版納的大平壩地區,由于干旱環境下栽培作物如玉米、甘薯、花生、蠶豆等吸引大量鼠類,使得叢林貓成為該區域的主要小型食肉動物。叢林貓偶爾也會出現在村莊附近。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覓食行為:叢林貓以小型嚙齒動物和野禽為主食,如雉雞和鷓鴣,也吃果實和腐肉,有時會偷食家禽。嚙齒類動物是叢林貓飲食中的主要成分。在印度的薩里斯卡保護區,叢林貓每天可捕捉和食用3至5只嚙齒動物。鳥類則是它們的次要食物來源。俄羅斯南部的冬季,叢林貓會在未結冰的河流和沼澤附近尋找受傷或虛弱的水禽。叢林貓偶爾也會捕食其他獵物,如野兔、水鼠、蜥蜴、蛇、青蛙、昆蟲和魚類。在印度,叢林貓還會食腐,有時會偷食亞洲獅等大型捕食者的獵物。俄羅斯冬季,叢林貓也會食用橄欖果,其攝食量約占食物總量的17%。盡管以小型獵物為主,但叢林貓體型強大,有能力捕殺豬幼仔、亞成體羚羊和幼鹿。它們捕獵時善于跟蹤獵物,快速沖刺或跳躍,捕獵技巧多樣,包括鉆入麝鼠洞穴或跳入水中捕魚。
節律行為:叢林貓為夜間活躍的動物,主要在黎明前或黃昏后覓食,其中黃昏時段是它們最為活躍的時刻。盡管如此,白天的叢林貓也不罕見,它們常在濃密的植被中休息,甚至在寒冷的冬季也會曬太陽。在印度馬迪亞邦的彭奇老虎保護區,叢林貓主要在夜間活動,而柬埔寨的叢林貓則更偏向于白天活動。
運動習性:叢林貓每晚行走距離可達5至6公里。它們如同獰貓(Caracal caracal)一般,能夠連續兩次躍起至空中捕食鳥類。叢林貓擅長攀爬,奔跑迅速,速度可達到每小時32公里;同時,它們也是游泳高手,能在水中連續游動超過1.5公里。
感知能力:叢林貓的聽覺和視覺都極為敏銳,尤其是聽覺,能捕捉到獵物微小的動靜。
領地習性:除了繁殖期,叢林貓通常過著獨居生活。它們的活動范圍大致在45至180平方公里,通常通過尿液和臉頰摩擦物體等方式留下氣味標記,以維持領地邊界。
繁殖生長 編輯本段
發情:叢林貓實行一夫多妻制,雄性和雌性在其一生中可能會有多個伴侶。雌性叢林貓在每年的1月至3月進入發情期,持續大約5天。雄性的精子生成主要在2月和3月。交配季節以雄性為爭奪領地而發出的尖叫和爭斗為標志,此時雄性和雌性的叫聲頻率都會上升,它們通過叫聲吸引潛在伴侶。此外,叢林貓還會用氣味標記領地邊界,這有助于它們尋找和定位伴侶。
交配:叢林貓的交配行為與家貓相似:雄性追逐發情期的雌性,抓住雌性的頸部并躍上雌性身體。交配過程中,它們會發出強烈的聲音,表現出興奮。交配成功后,雌性可能會發出尖叫聲,對伴侶產生厭惡。隨后,雌雄分開。
產仔:叢林貓每年繁殖兩次,繁殖季節因地區而異。妊娠期通常為93至131天。在分娩前,母貓會在廢棄的動物洞穴、空心樹或蘆葦叢中構建一個由草構成的巢穴。每窩幼崽數量在2至5只之間,通常為2只。母貓每年能養育兩窩幼崽。在動物園中,叢林貓的繁殖時間一般在3月至9月,妊娠期約為66天,每胎產仔2至6只。
生長發育:新生叢林貓的體重大約在43至55克之間,野外出生的幼崽普遍比圈養的要輕。剛出生時,它們的眼睛尚未開放,無法移動;它們在10至13天大時才會睜開眼睛,并在大約3個月大時斷奶。雄性通常不參與照顧幼崽。幼崽大約在6個月大時開始自行覓食,并在8至9個月大時離開母親。叢林貓達到性成熟的年齡在11至18個月之間,其壽命可達14年。在圈養環境中,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到15至20年,比野外的壽命更長。叢林貓的一個繁殖周期大約為5.2年。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在歐洲,叢林貓的數量很少,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的泛喀斯摩地區和高加索地區。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洲的叢林貓數量急劇減少。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沒有該物種的記錄。俄羅斯北奧塞梯地區僅記錄了大約150只動物。達吉斯坦共和國的叢林貓數量在2009年估計為105只,2010年為216只,2011年為177只,2012年為110只,2013年為307只,顯示出波動趨勢。盡管存在這些波動,但歐洲的叢林貓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的長期趨勢是下降的。
在西南亞,叢林貓被視為稀有和受威脅的物種。在東南亞,如老撾和泰國,叢林貓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野外 sightings 已變得極為罕見。然而,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柬埔寨,叢林貓在野外相對常見。
中國作為叢林貓分布的邊緣地帶,數量非常稀少,僅發現于云南和西藏南緣的森林,分布范圍有限。野外考察中僅偶爾可見,其生存狀況尚不明確。
威脅因素
叢林貓所遭遇的主要危險之一是棲息地的減少。特別是在印度次大陸的低強度農業區和灌木地帶,叢林貓的生存環境遭受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嚴重破壞。在土耳其和伊朗,叢林貓賴以生存的濕地也面臨著水壩建設與灌溉項目的威脅。中亞地區的叢林貓原本的棲息地密度估計約為每10平方千米有4至15只個體,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張,植被類型減少,叢林貓的棲息地密度已降至每10平方千米不超過2只個體。
緊接著,捕獵與貿易成為了叢林貓的第二大威脅。不區分種類的捕捉、陷阱和毒殺是導致叢林貓在分布區域內的許多地區數量減少的眾多原因之一。部分農民認為叢林貓會偷食家禽,因此對其進行了捕殺。在東南亞,叢林貓數量的稀少可能是因為在開放且易于接近的龍腦香科森林中頻繁的狩獵活動所致。土耳其和伊朗的叢林貓同樣面臨著非法狩獵的威脅。另外,亞洲一些地區,包括印度、緬甸、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埃及等,都存在非法貿易問題,這同樣對叢林貓的生存構成了威脅。
保護等級
2009年,叢林貓在阿富汗被列入《2009年國家保護物種名單》。
2021年,叢林貓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2023年,叢林貓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
截至2023年,叢林貓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中被列為無危(LC)。
保護措施
在印度的部分州,叢林貓被禁止狩獵,在阿富汗,叢林貓受到法律保護,全國范圍內禁止狩獵和貿易。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