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納木錯

納木錯,又稱“天空之湖”,藏語名“????????”,在英語中稱為Namtso Lake,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同時位居中國第三大、西藏自治區第二大咸水湖。它坐落在西藏自治區當雄和班戈縣境內,海拔高達4718米。湖面東西最長78.6千米,南北最寬50千米,平均寬度24.4千米。據2015年的測量數據,納木錯的湖水面積為2020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95米,總蓄水量約為870億立方米。

納木錯是由古近紀和新近紀時期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形成的斷陷構造湖,湖中分布著如“朗多”、“扎西多”等島嶼和半島。它位于藏北高原東南部,南接岡底斯山脈,東臨念青唐古拉山脈,北靠藏北高原丘陵。流域內的地貌包括冰磧、湖成、風沙、河谷和冰緣等多種類型。該區域屬于高寒氣候,年平均氣溫在0至2.5攝氏度之間,氣候干燥寒冷,雨旱季節分明。6月至10月為雨季,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7%,光照時間長,蒸發量大,年均蒸發量達1900至2000毫米。該地區風力強勁,無霜期僅為62天。流域內擁有310種種子植物,20余種哺乳動物和79種鳥類。

作為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的第一圣湖,納木錯與瑪旁雍錯、羊卓雍措并稱為西藏的“三大圣湖”。湖的四周建有扎西多波切寺、古爾瓊白瑪寺、多加寺和恰妥寺等四座寺廟。在藏歷羊年,眾多藏傳佛教信徒會前往納木錯轉湖朝圣。納木錯及其周邊的念青唐古拉山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擁有扎西半島、圣像天門等著名景觀。

目錄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納木錯的地理特征表現為地處藏北高原東南部,屬于高原亞寒帶季風半干旱氣候區。其氣候特點是大陸性強、干燥、低溫、溫差大、變化劇烈以及干濕分明。流域內年平均降雨量約為400至420毫米,雨旱季分明。6月至10月為雨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7%左右,夜雨率高;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受西風環流控制,寒冷干燥,對氣候波動敏感。

納木錯地區氣候特點如下:年均氣溫介于0至2.5攝氏度之間,雨季最高氣溫超過12攝氏度,而旱季最低氣溫則低于零下2攝氏度。年內氣溫波動較大,極端最高氣溫可達20.6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為-26.4攝氏度。該區域日照時間充足,太陽輻射強烈,年均日照時數達2880.9小時,太陽輻射總量為187.9千卡每平方厘米。蒸發量在1900至2000毫米之間,年均溫度為1.3攝氏度。氣溫高于或等于0攝氏度的積溫為1800攝氏度,無霜期僅有62天,牧草生長期為90至120天。該地區以多風著稱,全年以南風或西南風為主,夏季出現湖陸風現象,年均風速為4米/秒,一年中8級以上大風日數為53天。大風天氣主要在12月至次年5月,期間湖區大風日占全年的79.4%,夏秋季節相對較少。

地質構造方面,納木錯流域位于藏北構造區,具體位于那曲地區南部,涵蓋班公錯—東巧—怒江斷裂帶和岡底斯一念青唐古拉皺系。該區域為不對稱構造區,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高山帶,北部為內湖盆區。地質構造上可分為岡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巖相帶、北岡底斯火山帶和北部坳陷帶三條縱向的、近平行的構造巖相帶。納木錯區屬于拉薩地體,基底為至少1000億年前的前寒武紀陸殼,經歷了特提斯洋的發展演化以及多期陸—洋體制轉換,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建造,包括古生代的復理石建造、中生代的火山—沉積建造和新生代的河湖相沉積建造。

地貌類型 編輯本段

納木錯流域可分為五個地貌單元:冰磧地貌、湖成地貌、風沙地貌、河谷地貌以及冰緣地貌。

納木錯地區的冰磧地形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現代冰川地貌和古冰川地貌。這些地貌以念青唐古拉山脈為核心,呈規律性向外擴散,位于大陸與海洋型冰川的過渡帶。現代冰川地貌主要包括懸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以及復式山谷冰川等,其主脊海拔通常在5400至6200米,山頂與周圍盆地的高度差超過1000米。與現代冰川相比,古冰川的規模要小得多,主要位于山體內部和河谷源頭,大多分布在雪線(約5600米)以上。古冰川地貌通常位于現代冰川外圍,具有一套以側磧壟和終磧壟為主的新冰磧地形,冰磧表面已有不同程度的土壤形成,其外圍有植被覆蓋,盡管經歷了冰水、冰緣和重力作用,但形態相對完整,土壤發育程度優于新冰磧。

湖成地貌

納木錯因湖泊的強烈退縮,形成了沿湖岸的一系列第四紀湖相沉積物,構成了獨特的湖成地貌。納木錯沿岸可見現代湖灘、湖岸階地以及湖岸堤,由湖相砂、黏土沉積和湖濱相礫石組成。此外,還有浪蝕平臺、浪蝕崖、浪蝕洞等多種巖溶地貌,共同構成了納木錯流域的湖成地貌類型。

風沙地貌

納木錯流域的風沙地貌形成于冰川運動磨蝕產生的砂物質,細物質被冰川融水帶走,而泥沙物質則在風的作用下被吹揚,并在山麓坡腳處堆積成沙丘。風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寬闊的河谷地和古冰川遺跡區域,包括納木錯東部的大范圍風沙地貌和西南沿岸的零星風沙地貌。

河谷地貌

納木錯屬于藏北內流區,由多條河流如波曲、測曲等組成復雜的水系。河流的沖刷、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河流沉積物和洪積物,廣泛分布的河流階地和洪積臺地構成了納木錯流域的西部和北部地貌?,F代河流多形成一級階地,向上游延伸并與湖相沉積混合。此地貌單元內,除河流外,還分布有極高山、高山和平緩的山丘,海拔一般在4900至5300米,起伏高度在100至500米,與河流交織,形成了河流-山谷地貌單元的主要類型。

冰緣地貌

在納木錯南岸,念青唐古拉山脈西段北坡的雪線區域(海拔5600至5800米)以下至湖岸湖相階地外沿,分布著豐富的冰緣現象和廣泛遺留的古冰川作用痕跡。這些地貌類型因成因和地貌位置的不同而多樣,如石柱和巖屑,它們主要由寒凍風化和重力作用形成,常見于山坡和坡腳;而石多邊形則是由于凍融分選作用所形成,多分布在山谷底部和緩坡地帶。

水文特征 編輯本段

納木錯流域總面積達10610平方千米,集水面積8510平方千米。納木錯湖位于水流匯聚的核心,接納60多條河流的匯入,這些河流大多源自南、西部的冰雪覆蓋區。納木錯流域的豐水期在5至10月,尤其是7至8月,此時徑流主要依賴降水和冰雪融化;而11月至次年4月為枯水期,期間流域內日平均氣溫低于0攝氏度,降水稀少,主要以降雪形式出現。

納木錯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封閉湖泊,東西長達78.6千米,南北最寬處50千米,平均寬度24.4千米。2015年湖水面積達2020平方千米,最大深度超過95米,蓄水量約為870億立方米。湖水主要來源于天然降水和高山融雪,季節性變化顯著。由于湖區降水量較少,日照強烈,湖水主要通過蒸發排出,年蒸發量達23.04億立方米。入湖途徑包括流域內冰川融水和地表降雨形成的徑流,其中冰川融水為1.24億立方米/年,降水徑流為13.34億立方米/年。以年降雨量410毫米計算,直接降落到湖面的水量為7.87億立方米/年??傆嫞{木錯年入湖水量約為22.56億立方米,出、入水量基本持平。

納木措納木措

納木錯的湖水面積在一年中會變化。藏北高原的納木錯每年有長達5個月的冰封期(其中近3個月完全封凍),1至3月湖面大部分時間處于冰凍狀態,直至4月開始融化,此時湖水面積顯著增加;夏季,冰川融水和湖冰消融以及降水量增加,使得9至10月湖水面積達到最高點;進入11月冬季,溫度下降,降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相應縮小。

納木錯流域內有多條支流,其中昂曲、波曲和測曲是主要的補給河流,它們占全湖流域面積的一半以上。

納木錯西岸河流布曲,其上游和中游的名稱,位于北緯30°31'至30°50'、東經89°35'至90°18'之間。河流起源于羅爾布拖波山北側,海拔5143米。布曲流域覆蓋面積達1450平方公里,全長93公里,垂直落差425米,平均坡度為4.6%。河流水源主要依賴大氣降水,并輔以冰雪融水。

昂曲是納木錯西南岸最長入湖河流,其經緯度范圍在北緯30°13'至30°32'、東經89°22'至91°18'。該河流源自四布汝山南側,海拔5380米,流域面積為1436平方公里,占納木錯總面積的13.5%。昂曲河流全長118公里,落差662米,主要靠大氣降水及部分冰雪融水補給。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都有廣闊的河谷和濕地,生態環境優越,植被資源豐富,是納木錯流域乃至藏北地區重要的牧業區。

測曲是納木錯流域面積最大的入湖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區班戈縣,介于北緯29°56'至30°32'、東經89°38'至90°18'。測曲起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脈窮姆崗日山北坡,海拔5400米,流域面積2350平方公里,占納木錯總面積的22.1%。河流全長106公里,落差682米,平均坡度為6.4%。河川徑流由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共同補給,徑流充沛。

生物植被 編輯本段

納木錯地區的野生動物區系屬于青藏區羌塘高原亞區,包括20多種哺乳動物,包括食肉類、有蹄類、兔形類和嚙齒類,其中藏野驢為一級保護動物,藏原羚巖羊為二級保護動物。食肉類中,雪豹為一級保護動物,狼、藏狐為二級保護動物。此外,還有高原鼠兔、旱獺、藏倉鼠等嚙齒類動物。鳥類種類達79種,包括黑頸、獵隼等一級保護動物和藏雪雞、高山兀鷲等二級保護動物。該地區還有高山倭蛙和紅尾沙蜥這兩種特有的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

納木錯地區的植被生長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其生長季節極為短暫,且該地區并無森林分布。該區域的植被類型主要包括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濕地、高寒灌叢、高寒荒漠以及高山流石灘冰緣植被。據統計,納木錯地區共有種子植物310種,包括變種和亞種,這些植物分屬于46個科和137個屬。其中,裸子植物有2科2屬2種,雙子葉植物有37科111屬245種,單子葉植物有7科24屬62種,這些植物占西藏種子植物總數的5.97%。盡管納木錯流域的植物多樣性相對較低,但這里仍擁有眾多觀賞植物,例如藍玉簪龍膽、班唇馬先蒿、藏菠蘿花等,還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羽葉點地梅。

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成立于2001年,位于拉薩當雄縣和那曲地區班戈縣,地理坐標為北緯30°00′~31°10′,東經89°30′~91°25′。保護區管轄拉薩市當雄縣的1個鄉和那曲地區班戈縣的6個鄉,總面積為10610平方千米。這是中國境內海拔最高的高原類型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之一,主要保護對象包括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納木錯、現代冰川遺跡、各種珍貴動物資源(如斑頭雁、野牦牛、棕熊、雪豹、藏羚羊、裂腹魚)以及多種珍稀植物(如西藏嵩草、駝絨等)。

2012年,納木錯國家公園正式掛牌成立,成為拉薩市首家國家公園,也是西藏繼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公園之后的第二個國家公園。公園內涵蓋了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湖泊鳥島、巖畫石刻、羊八井等地。

納木錯流域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其自然景觀包括扎西半島、圣象天門等,而人文景觀則包括眾多寺廟和山洞中的巖畫。

自然景觀 編輯本段

扎西半島,又稱吉祥愛情島,位于當雄縣境內,是納木錯最大的半島。它位于納木錯的東南端,向北延伸至湖中,是一個由石灰巖構成的約10平方千米的半島。半島中部有一座幾十米高的小山,最北端則布滿了石柱和奇異的石峰,峰林之間還有自然連接的石橋。由于長期受湖水侵蝕,島上分布著許多幽靜的巖洞,洞內布滿了鐘乳石,形成了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半島上還有一座扎西寺,至今香火旺盛。此外,在半島的轉經路邊還可以看到迎賓石,這是兩塊溶蝕石,也稱為夫妻石,頂部飄落著數條經幡。

圣象天門:這是納木錯流域的另一個著名景觀。

圣象天門坐落于圣湖納木措北部的恰多朗卡島上,得此名是因為島邊有一座宛如大象飲水的大象形狀拱門。據傳,在公元八世紀,納木措與念青唐古拉結為夫妻,并在恰多朗卡島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槎Y的前一晚,108位神祇通宵達旦,共同建造了一座石門。此石門形似一頭大象從東北向西南延伸,故被稱作圣象天門。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賀蘭山    下一篇 李孝利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在线看片|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8| 国产在线ts人妖免费视频|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一| 精品国产线拍大陆久久尤物| 夜爽爽爽爽爽影院|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风流女护土一级毛片| 情欲小说app下载|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免费| 日本一本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爱天天做久久天天狠狼|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播放视频m|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手机看片你懂的| 日本videoshd高清黑人|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所第一导航|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图| 国产精品国产国产aⅴ|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免费| 国产精品麻豆免费版|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 香港黄色碟片黄色碟片| 娇妻第一次被多p|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 а√天堂资源8在线官网在线|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和几个女同事的激情性事| 国产精品久线观看视频| 女人是男人的女未来1分49分| 日本高清com| 男女超级黄aaa大片免费| 国产精品吹潮香蕉在线观看| 丁香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