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
火焰山座落于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沿312國道延伸,覆蓋約290平方公里。它自東至鄯善縣蘭干流沙河起始,西抵桃兒溝,距離吐魯番市23公里、哈密市400公里,以及烏魯木齊220公里。該地于2011年榮獲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稱號,并在次年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火焰山位于北緯42°,是全球唯一位于該緯度線上的極端干旱荒漠氣候區。其氣候特征包括長日照、高溫、顯著的晝夜溫差、稀少降水量以及強勁風力。年均溫度維持在14℃左右,夏季則可升至約30℃,地表溫度更是能夠超過70℃。
地質構造上,火焰山由中生代白堊紀早期形成的砂巖與泥巖構成,這些沉積物中的鐵元素經過長期高溫氧化和雨水沖刷作用,轉化為紅色氧化鐵,賦予了山體獨特的火紅色調。山脈東西延伸逾百公里,寬度約為十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過五百米。遠觀之,火焰山橫亙于吐魯番盆地中央,四周環繞著生機勃勃的綠洲。其中最高峰位于鄯善縣吐峪溝附近,海拔831.7米;而最低點甚至低于海平面154米。
從地貌上看,火焰山呈現出一種狹長的形態,一側為階梯狀斜坡,另一側則是較為平緩的單面坡。此外,順坡面上發育了一系列由于風蝕及水蝕作用形成的小型沖溝,它們間隔大約二十至三十米不等,深度可達五至六米深,整體外觀酷似燃燒中的火焰。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火焰山的地質起源可追溯至五六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其歷史名稱“炎火之山”源自《山海經》。在古代,此地是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一環。明朝永樂年間,陳誠在出使西域途中經過吐魯番火焰山,被其獨特的自然景觀所吸引,創作了詩歌《火焰山》。隨后,吳承恩在其著作《西游記》中對火焰山進行了文學化的描述,使其名聲大噪。2003年,火焰山景區正式啟動建設,分為地下和地上兩部分,設計靈感來源于《西游記》的故事線。地下地宮占地9000平方米,包含西游文化長廊、火焰山地理文化廳、高昌歷史名人廳和巨型溫度計展示廳等多個景點。其中,巨型溫度計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西游記》中的孫悟空“金箍棒”,直徑為0.65米,高達12米,溫度顯示部分高度為5.4米,堪稱世界上最大的立體溫度計。2018年4月13日,火焰山景區被評為“神奇西北100景”之一。
景區布局 編輯本段
火焰山景區精心劃分為地下與地上兩部分,分別呈現不同的景觀與文化體驗。地下區域被稱為地宮,其入口是一條長達50米、以西游記為主題的文化長廊。該長廊兩側墻壁上裝飾著24幅取材自《西游記》的連環畫風格浮雕,生動再現了唐僧師徒四人西行取經的艱辛歷程,包括《三打白骨精》、《智斗紅孩兒》、《偷吃人參果》以及《三借芭蕉扇》等經典故事場景。地宮中部設有老君煉丹爐,并且通過浮雕形式講述了火焰山的形成歷史。此外,還設有地理文化廳及高昌名人展廳等設施,旨在全面展示吐魯番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
主要景觀 編輯本段
地上部分則以其獨特的火紅巖石和壯觀的山崖地貌著稱,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以西游記為主題的雕塑以及一個名為“金箍棒”的巨大溫度計,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賞。整個景區不僅展示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之美,同時也深刻反映了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高昌名人廳位于地理文化廳的北側,主要展示對吐魯番盆地有重要貢獻和影響的歷史人物。該展區陳列了14尊代表人物的雕塑,包括高昌國國王鞠伯雅、唐代高僧玄奘、吐魯番回鶻王國的農學家魯明善等。這些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都為高昌地區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內廳按區域分類展示了不同朝代到訪過吐魯番的著名人物銅像,如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等。同時,還展出了一些掠奪吐魯番珍貴文物的外國侵略者的泥塑像,包括第一個用刀子進行考古發掘的俄國人克列門茲、用狐尾鋸切割壁畫的德國人馮·勒柯克、考古探險家奧里爾·斯坦因以及日本人橘瑞超等。
展廳中還特別設立了一個展示區,通過場景圖生動再現了古代回鶻人的生活與勞動情景,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高昌地區的歷史文化。
火焰山景區內,巨型溫度計“金箍棒”位于地宮中心,建于2004年8月,直徑0.65米,高12米,溫度顯示高度為5.4米。該溫度計能夠準確測量地表和空氣溫度至100攝氏度以內,誤差不超過正負0.5度。其周圍有雕塑群,墻上浮雕講述了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太上老君關入煉丹爐以及火焰山形成的故事。此溫度計于2017年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認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立體溫度計。
景區入口處緊鄰地面廣場,右側是火焰山郵局,左側設有郵筒和標有三種語言(漢、維、英)的歡迎招牌。廣場上展示了《西游記》中的經典場景與人物雕塑,如孫悟空、鐵扇公主、牛魔王等。
游客可享受駱駝騎行、山羊車游覽、毛驢車體驗等多種娛樂項目,并有機會乘坐動力三角翼或直升機俯瞰整個火焰山。當地還提供特色美食供品嘗。
在火焰山地表溫度超過70℃的條件下,利用高溫的沙窩可以制作一種獨特的美食——沙窩烤雞蛋。將新鮮的雞蛋放入被陽光炙烤過的沙窩中,大約40分鐘后即可食用,這種特色食品展現了當地獨有的烹飪方式。
另一種具有新疆特色的小吃是黃面烤肉。“黃面”,因其顏色而得名,維吾爾語稱為“賽熱克阿希”,其制作過程類似于手工拉制細掛面,是夏季常見的風味小吃,但冬季同樣受歡迎。烤羊肉串作為新疆民族的傳統美食之一,與黃面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黃面烤肉。黃面的關鍵在于面團的準備,首先使用淡鹽水和堿水混合均勻后加入蓬灰水,通過不斷揉捏直至光滑有力為止。隨后放置片刻讓面團休息,接著將之拉伸成細條狀煮熟并過兩次涼水去除多余水分,最后涂抹熟清油防止粘連,完成整個加工流程。
葡萄干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零食,也是該地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
火焰山景區內的葡萄溝是一處著名的葡萄種植區,該地以生產高質量的葡萄而聞名。這些葡萄經過自然晾曬后轉變為各種類型的葡萄干,其中包括無核白葡萄干、紅香妃葡萄干、綠香妃葡萄干和玫瑰香葡萄干等品種。吐魯番的葡萄干因其獨特風味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在2022年,火焰山景區舉辦了《逐春火焰山》系列文化活動,旨在促進游客對當地文化的了解與體驗。這些活動包括踏青賞花、詩詞吟唱以及風箏放飛等傳統娛樂項目,同時還有針對兒童設計的風箏DIY體驗環節,讓參與者能夠親手制作并放飛屬于自己的風箏。
進入2023年3月,火焰山景區繼續推出以“愛上吐魯番 情定火焰山”為主題的系列活動,特別是一場名為“放飛夢想 快樂共享”的風箏文化節,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于這一地區豐富文化遺產的認識和興趣。
自2003年起,吐魯番火焰山旅游股份公司啟動了對火焰山景區的投資開發項目。次年10月,該景區正式對外開放。2005年,公司進一步投入1200萬元資金,用于占地8659平方米的一期工程改造擴建工作。依據古典名著《西游記》的描述,在此區域內建造了傳說中的煉丹爐,并豎立了一個直徑為0.65米、高度達到12米的巨型“金箍棒”造型溫度計作為標志性建筑之一。同年10月,推出了一項名為“體驗飛行,鳥瞰火焰山”的動力三角翼游覽項目。
2006年,景區新增設了一條長450米、位于云梯旁側的滑道設施,使得游客能夠享受從高處滑下的樂趣。兩年后,即2008年,企業再次投資近百萬,聘請專業團隊根據《西游記》中著名故事“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三次借芭蕉扇”創作了包括唐僧師徒四人以及牛魔王與鐵扇公主在內的三尊雕塑作品。
經過多年發展,至2011年,火焰山景區成功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而到了2012年,則更進一步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整個景區的設計充分融入了《西游記》的文化元素,無論是商鋪內播放的《三借芭蕉扇》光盤還是小攤販出售的各種以唐僧師徒為主題的紀念品,乃至遍布各處的猴子形狀垃圾桶等細節都體現了這一點。
火焰山景區的衛生管理與環保活動
在2023年,火焰山景區實施了一套“分區包片+小組檢查”的管理模式,旨在提升景區的衛生標準。該模式將景區劃分為不同的片區,每個片區由特定的員工負責,并成立了專門的衛生檢查小組,以確保每日對員工和區域的清潔狀況進行監督和評估。
追溯到2019年10月,火焰山景區與示范區團委及志愿者聯合發起了“人人做環保,扮靚火焰山”的環保行動。在此活動中,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穿著統一的服裝,在景區內進行全面的垃圾清理工作,確保所有收集到的垃圾都能被妥善處理。
重大事件 編輯本段
火焰山景區的歷史可追溯至1986年,當時電視劇《西游記》選擇在這里取景,從而增加了其文化價值和知名度。2011年8月23日,該景區榮獲國家4A級旅游景區稱號,并在同年11月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到了2018年4月13日,它更是被列入“神奇西北100景”。而在2023年7月16日,吐魯番市有31個氣象觀測站記錄的最高氣溫超過了45℃,其中5個站點的氣溫甚至超過了50℃。此時,景區內的巨型溫度計顯示地表溫度達到了驚人的80℃。
2024年6月23日,金箍棒溫度計在火焰山景區測得地表溫度高達81℃。次日,工作人員確認這一數值屬實,并指出當天的室外氣溫已超過40℃。他們進一步解釋說,只要天氣晴朗無云且不刮風,該地區的溫度就會顯著升高。通常,類似的高溫天氣多出現在8月份,但今年提前至6月。由于火焰山以其獨特的高溫文化吸引眾多游客,因此溫度越高,游客數量反而越多。為了保障安全和服務質量,景區管理方每天下午3:30至4:00之間對環境溫度進行監測,并發布相關播報。此外,工作人員還提到,每年都會有不少游客因為鞋底材料不夠耐熱而被粘在地上,這成為了當地一個有趣的現象。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