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簡稱“復旦上醫”,坐落于上海市徐匯區,始建于1927年,創立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
1927年,學校創立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32年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1939年,因抗日戰爭爆發內遷至云南昆明;1940年,遷至四川重慶;1946年,抗戰勝利,遷回上海;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合并辦學,組建成為新的復旦大學;2012年,新的上海醫學院成立,作為復旦大學黨政的派出機構,行使相對獨立的管理權限。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官網數據顯示,學校設有本科專業10個;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9個(醫學門類6個,非醫學門類3個);設有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等直屬院系所10個;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00余人,其中國家級青年人才100余人;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477人,碩士研究生3338人,普通本科生4149人,共計10964人。有專任教師716人、專職科研人員16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576人。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1927年7月,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在上海吳淞創立,顏福慶出任首任院長。
1928年2月,主校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4月5日開始只稱“江蘇大學”,同年5月再更名為“臺灣中央大學”。隨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更名,學校相繼更名為“江蘇大學醫學院”及“臺灣中央大學醫學院”。7月,學校接辦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華山醫院),為學校第一所實習醫院。
1932年9月,“臺灣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簡稱“上醫”),是中國唯一的國立醫學院,校務會研究決定了校訓、誓言、校歌和校徽等。
1933年10月,成立上海醫事事業董事會,顏福慶兼任總干事,向社會各界籌資擇地建造新校舍和實習醫院。
1934年6月,學校會議決定以“正誼明道”為校訓。
1936年9月,“國立上海醫學院”新校舍和中山醫院在楓林橋落成,附設護士學校一所。
1937年4月1日,中山醫院新院舍開幕典禮、上海醫學院新院舍落成、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大會三大盛事聯合舉行。
8月,日寇入侵上海。全校師生同仇敵愾,在顏福慶院長帶領下,積極參加前線傷兵醫院救護工作。1939年夏,部分師生遷址云南昆明白龍潭辦學,畢業生隨軍加入中緬救護隊。1940年10月,昆明告急,學校輾轉遷至四川重慶歌樂山重建校舍。
1946年,抗戰勝利,“國立上海醫學院”回遷上海。
1952年,學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同年10月,學校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直屬中央衛生部領導。
1956年,朱德同志為學校題寫校名。同年,為支持國家“三線”建設,上海第一醫學院部份院系及相應重點學科(地方病防治學、高山病學、傳染學、神經學、兒科學及內科診斷學)西遷重慶,組建上海第一醫學院重慶分校,其附屬華山醫院、中山醫院和兒科醫院也部份西遷至重慶,組建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重慶第一醫院和重慶市兒童醫院,同年,上海第一醫學院重慶分院脫離上海第一醫學院管理,獨立成立重慶醫學院(重慶醫科大學前身),其在渝附屬醫院也劃歸重慶醫學院。
1959年,學校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6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
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5年,上海醫科大學通過“211工程”預審,為上海第一所獲此資格的高校。
2000年4月27日,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合并辦學,組建為新的復旦大學。5月,學校在原上海醫科大學的架構上建立了復旦大學醫學院,受學校委托,在授權范圍內負責對原上海醫科大學所屬的學院(部)、附屬醫院、科研機構和直屬單位實施領導和管理。
2001年1月,學校發文決定,撤銷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黨委和行政建制,兩校區的職能部門進行實質性歸并。
2002年4月,學校根據原上海醫科大學校友的建議,決定將“復旦大學醫學院”更名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2012年,各醫學院系所重新整合,新的上海醫學院成立;“上海醫學院”作為復旦大學黨政的派出機構。
2013年,恢復復旦大學臨床醫學院建制。同年9月,楓林校區改擴建工程正式啟動。
2017年,中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工作委員會(簡稱上海醫學院黨工委)成立。
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約,在保持體制不變的原則上,共建托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其直屬附屬醫院。
2019年6月14日,中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委員會和中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紀律檢查委員會建立。同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正式啟動。12月,發起成立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
2022年10月19日,抗戰時期上醫重慶歌樂山辦學紀念校門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福慶廣場揭牌。
辦學條件 編輯本段
院系概況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等直屬院系所10個,有本科專業10個。
直屬院系: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生物醫學研究院、腦科學研究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實驗動物科學部、腦科學轉化研究院。
本科專業:臨床醫學(八年制)、臨床醫學(五年制)、臨床醫學(六年制)、口腔醫學、基礎醫學、法醫學、預防醫學、公共事業管理、藥學、護理學。
師資隊伍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有專任教師716人、專職科研人員16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576人。據2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00余人,其中國家級青年人才100余人;獲國家杰出教學獎1人,上海市教育功臣2人,上海市高校教學名師7人,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2人,上海市模范教師1人,上海市育才獎25人,寶鋼獎教金優秀教師特等獎2人,寶鋼獎教金優秀教師獎55人;上海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2支,另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支。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專職)、段樹民(雙聘)、楊雄里(專職)、葛均波(專職)、金力(專職)、徐國良(專職)、樊嘉(專職)、黃荷鳳(雙聘)、馬蘭(專職)、賀福初(兼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專職)、聞玉梅(專職)、顧玉東(專職)、周良輔(專職)、陸道培(兼職)
國家級教學團隊:醫學微生物教學團隊、細胞與分子醫學教學團隊等
國家杰出教學獎:聞玉梅
上海市教育功臣:聞玉梅等
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聞玉梅等
學科體系
截至2022年11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類別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類別6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公共管理(醫)、護理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公共管理(醫)、臨床醫學、護理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公共管理(醫)、臨床醫學、護理學、口腔醫學
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類別:生物與醫藥、臨床醫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類別:工程、公共衛生、藥學、護理、臨床醫學、口腔醫學
重點學科
截至2022年4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2個,首輪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4個,上海高峰學科建設計劃3個。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學、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內科學(心血管病、腎病、傳染病)、兒科學、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婦產科學、腫瘤學、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藥劑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首輪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中西醫結合
上海高峰學科建設計劃: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22年4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6個,國家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項目4個,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個,教育部首批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5門。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藥學、公共事業管理、護理學
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基礎醫學、藥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藥物設計學、人腦解剖與影像結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醫學微生物學、婦產科學B、內科學A、兒科護理學等
教學成果
“十三五”期間,學院共出版本科代表性主編教材41本,其中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23本。
附屬醫院
截至2022年4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附屬醫院18所(含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靜安區中心醫院、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質子重離子醫院、復旦大學附屬青浦區中心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復旦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籌)、復旦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籌)。
社會評價
2019年12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報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綜合排名位列第4位。
科學研究 編輯本段
科研平臺
截至2022年4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醫學研究中心2個,國家醫學中心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1個,國家衛健委(衛生部)重點實驗室9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4個。
國家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能化遞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癌變與侵襲原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院區)、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
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
國家衛健委(衛生部)重點實驗室:衛生部糖復合物重點實驗室、衛生部抗生素臨床藥理重點實驗室、衛生部手功能重建重點實驗室、衛生部衛生技術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衛生部聽覺醫學重點實驗室、衛生部近視眼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衛生部病毒性心臟病重點實驗室、衛生部新生兒疾病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周圍神經顯微外科重點實驗室、醫學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輔助技術重點實驗室、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女性生殖內分泌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腎臟疾病與血液凈化重點實驗室、視覺損害與重建重點實驗室、乳腺腫瘤重點實驗室、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老年醫學臨床重點實驗室、學表觀遺傳學重點實驗室、肺部炎癥與損傷重點實驗室、腦功能重塑及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放射腫瘤學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就
2020年8月26日,在第十八屆上海醫學科技獎上,學院共有15個項目獲獎,其中,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4項、成果推廣獎2項。
第十八屆上海醫學科技獎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獲獎 | |||
獎項名稱 | 獲獎機構 | 領銜 人員 | 獲獎項目 |
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許劍民 | 規范化的結直腸癌全過程診療體系的建立與推廣 |
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 趙晨 | 致盲性視網膜變性疾病的機制研究與干預新策略 |
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丁小強 | 急性腎損傷防治理論和技術創新與推廣 |
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呂遷洲 | 精細化全天候患者安全合理用藥平臺的構建與實踐 |
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曾蒙蘇 | 小和微小肝癌的診斷及其生物學行為的系統影像學研究 |
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樓文暉 |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
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董智慧 | 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療效與機制研究 |
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 馬昕 | 足踝部復雜畸形的功能矯形技術創新與應用 |
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 陳亮 | 腦膠質瘤分子特征可視化的創新研究及應用 |
上海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 | 李凱 | 兒童難治性脈管性腫瘤的臨床診治及相關基礎研究 |
上海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 盧水華 | 結核感染免疫診斷分層解決方案 |
上海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 | 徐秀 | 社區開展孤獨癥譜系障礙早期篩查和早期干預適宜技術推廣 |
上海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王春生 | 胸主動脈病變的病程進展早期預警及診療規范研究 |
上海醫學科技獎成果推廣獎 |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 遲放魯 | 開口型人工耳蝸電極的應用及推廣 |
上海醫學科技獎成果推廣獎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 姜建元 | 基于國人解剖學研究的腰椎退變性疾病診療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 |
以上數據為不完全統計,詳情請查看資料。
開創性成果
黃家泗教授在中山醫院創建胸外科
沈克非教授完成國內首例開顱手術
石美鑫教授研制成功第一臺國產人工心肺機
崔之義教授在世界上首創真絲血管成功
楊東岳教授在世界上首創足趾移植拇指成功
湯釗猷教授提出小肝癌早診早治新概念
黃鶴年教授完成世界首創新喉再造術
館藏資源
復旦醫科圖書館藏書刊40余萬冊,重點收藏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法醫學、護理學等領域的中英文書刊。校園網用戶通過復旦醫科圖書館主頁可檢索訪問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ebof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醫學全文數據庫、EBSCO的AcademicSearchElite、Elsevier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種數據庫。學術資源門戶MetaLib/SFX提供跨庫檢索和電子期刊全文查詢鏈接。
復旦醫科圖書館是中國高等院校醫學圖書館協會副主任委員館,是全國高等院校醫學圖書館資源共享協作網華東地區中心館,是全國醫學文獻檢索教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和副理事長館,是CALIS醫學中心主要成員館。
學術交流
截至2014年,上海醫學院已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杜克大學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麥迪遜腫瘤中心、美國密歇根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醫學院、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院、瑞典Umea大學醫學院、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大阪大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等建立了院際關系,雙向進行科研項目合作,學者相互訪問交流,選派青年教師進修學習,開展在讀醫學生的互換實習等活動。
截至2022年4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與境外47所院校開展了短期境外交流項目,合作院校遍布加拿大、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英國、德國、奧地利等;開設多個面向外國留學生招生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專業,其中以2008年開設的MBBS全英語授課臨床醫學六年制本科專業為特色,此項目是中國國內頂尖高校中最早開設全英文授課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的高校之一,在讀醫科專業外國留學生共300余人。
文化傳統 編輯本段
形象標識
院徽
院徽由原上海醫科大學校徽演化而來,圖案由盾牌和阿斯克勒庇俄斯蛇杖組合而成。
蛇杖為醫學傳統象征,盾牌有上下兩部,分別為字母M及U,在組成盾牌象征捍衛健康、保衛生命的同時又與圖案中間S形蛇身結合為上海醫學院的英文縮寫。
90周年院慶標識
標識左側形似上醫的“上”、標識主體形似“醫”,右上方是象征醫學的“蛇杖”。
“90”形似“日月”,“1927”代表上醫創建的年代,“2017”與“卿云”結合,標識整體代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創建90周年。
標識標準色為紅色,與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徽一致,寓意血濃于水的感情,象征著上醫人救死扶傷、為人群服務、為祖國奉獻的優良傳統。
精神文化
院訓
正誼明道
院訓出自《漢書·董仲舒傳》: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院歌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歌》
詞:黃炎培
曲:徐希一
人生意義何在乎?
為人群服務;
服務價值何在乎?
為人群滅除痛苦。
可喜!可喜!
病日新兮,醫亦日進;
可懼!可懼!
醫日新兮,病亦日進。
噫,其何以完我醫家責任?!
歇浦兮湯湯,古塔兮朝陽;
院之旗兮飄揚,院之宇兮輝煌!
勖哉諸君,利何有?功何有?
其有此亞東幾千萬人托命之場!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下一篇 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