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砂巖
軟砂巖是一種松散的巖石,特指古生代二疊紀(約2.5億年)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厚砂巖、由砂頁巖和泥質砂巖組成的巖石夾層。軟砂巖是一套陸相碎屑巖系,因為上覆地層厚度小、壓力低導致成巖程度低、砂粒間膠結不良、結構強度低。鄂爾多斯高原,集中在黃土高原北部的晉陜蒙交界地區。
成分 編輯本段
主要為石英、鈣蒙脫石、鉀長石和方解石,其他含量較低。不同地區的軟砂巖中,除鉀長石外,其他礦物組分的含量沒有明顯差異。不同顏色的軟砂巖,應時、鉀長石和鈣蒙脫石含量差別不大。灰白、紫紅色交替軟砂巖的主要礦物含量略高于灰白色軟砂巖和紫紅色軟砂巖,不含高嶺石。
通過對皇甫川流域二老虎溝小流域的典型采樣,分析了不同顏色軟質砂巖的化學成分。分析表明,軟質砂巖各顏色中二氧化硅含量最高,故取灰色、紅白、三種紫色的六個樣品,其含量達到54.11%~65.42%根據其他樣本的分析,甚至可以達到77.75%然而,不穩定成分氧化鈣、氧化鉀、氧化鈉有一定含量,其中灰白色軟砂巖中氧化鈣含量最高,達到13%以上;紫紅色砂巖中氧化鉀含量為2%左右;三種顏色的軟砂巖的氧化鈉含量基本為2%以上。有些樣品還含有少量的三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硫酸、磷酸等。軟砂巖中含有的這些不穩定成分極易與水等物質發生反應,導致內部結構發生變化,這是軟砂巖抗沖刷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危害 編輯本段
由于其成巖程度低、砂粒間膠結不良、結構強度低,遇水如泥、遇到風變成沙,水土流失就很嚴重,也是因為這個巖層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當地的特殊性質、人文環境使巖層易風化剝蝕,百姓深受其害,被視為砷一樣有毒,故稱砷“砒砂巖”。
像普通巖石一樣堅硬,遇風變成沙,遇水變成泥。被中外專家稱為“地球上的月球”地球生態癌癥”內蒙古準格爾旗的砂巖占該旗總面積的76.9%多年來,該地區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高達3000噸/平方公里,每年向黃河輸送泥沙1億噸,是黃河流域粗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黃河下游河床淤積抬高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來源之一。
分布 編輯本段
砂巖集中在黃土高原北部晉陜蒙交界的鄂爾多斯高原,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準格爾
旗、伊金霍洛旗、達拉特旗、杭錦旗,在陜西省神木、山西省河曲縣府谷縣、在保德縣和清水河縣,直接流入黃河的主要支流分布面積以窟野河和皇甫川最大,孤山河次之、清水川、渾河約三分之一面積的軟砂巖分布在十大孔堆等支流,直接匯入內蒙古黃河。根據土壤覆蓋程度,大致可分為三類區域,即裸露軟砂巖區、蓋土區、沙覆蓋面積,總面積為1.67萬km2。
直入黃河的主要支流中,軟砂巖分布面積以窟野河和皇甫川最大,孤山河次之、清水川、渾河。皇甫川、孤山川、清水川幾乎全流域分布在軟砂巖區,窟野河基本分布在神木以上的軟砂巖區。軟砂巖約三分之一的面積分布在內蒙古十大孔和其他直接流入黃河的支流。
裸露砒砂巖區:地表直接發現軟砂巖,上面沒有黃土、用風沙覆蓋或覆蓋(沙)極薄(1-1.5m)這種軟砂巖的暴露面積占總面積的70%以上區域為出露的軟砂巖區。出露砂巖區地貌多為丘陵,平均溝壑密度5 ~ 7 km/Km2,植被稀疏,覆蓋率極低,覆蓋有薄層黃土或流沙,一般10 ~ 150 cm,大面積出露基巖。侵蝕模數2.1萬t/km2.關于a,主要是水蝕,組合侵蝕嚴重。瀝青砂巖不僅出露在峽谷中,也出露在山坡上。巖性為礫巖、砂巖和泥巖,交錯層理,雜色,棕紅色、紫紅色、黃綠色、白色、灰色,風蝕水蝕很嚴重。其圖像特點是河谷水系發達,河谷陰影不明顯,圖像色彩較淡,缺乏植被的色彩(綠色),大部分地區是肉紅色、淺紫色。
蓋土區:各種黃土地貌下埋藏著軟砂巖。軟砂巖作為黃土沉積前凹凸不平的古地貌,代表了黃土沉積前的整個沉積間斷,本身就是一個風化剝蝕面,呈波狀面狀分布。在山谷里,是黃土戴帽子,砂巖穿裙子的特殊地貌。黃土覆蓋度一般大于1.該地區分布有這種軟砂巖,軟砂巖出露面積達30%上述區域稱為被覆蓋的砂巖區。覆蓋砂巖區的地貌多為黃土丘陵溝壑,植被覆蓋度好于裸露區,覆蓋有黃土或流沙黃土層從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梁岬頂部沿坡面自上而下較厚較薄。溝壑密度為3 ~ 6公里/km2之間。其中大部分是天然草原,植被覆蓋率為20,除了一些梁峁和緩坡是耕地%左側和右側,侵蝕模數1.5萬t/km2.一它屬于嚴重侵蝕區,主要是水蝕水蝕、風蝕和重力侵蝕交替發生。風化砂巖主要出露在沖溝邊緣線以下的河谷中,切割很深,比較典型“V”之字形通道,坡度在35°以上。巖性為砂巖和泥巖,層理發育良好,但軟砂巖各顏色分布厚度較大,顏色為紫紅色、黃綠色、灰白色。與裸露區域相比,覆蓋區域的植被更好,因此圖像整體更加綠色,河谷水系更加發達。由于通道被切得很深,山谷的陰影很明顯,圖像色調較暗。
蓋沙區:由于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風沙的影響,鄂爾多斯高原的丘陵和兩地冰磧砂巖被風沙掩埋,或形成一些沙丘和薄層(10~30m)沙子和砂巖交替分布,或形成沙子戴帽子,砂巖穿裙子的地貌在這種砂巖分布的地方,暴露面積達到30%上述地區稱為覆砂砂巖區。平均溝壑密度為1-3km/Km2,地表沙化嚴重,侵蝕模數為0.8萬t/km2.一以風蝕為主,呈順風狀、被復合水蝕侵蝕的景觀。
治理 編輯本段
其一、實施生態修復和植被建設。軟砂巖地區地廣人稀,荒地資源豐富此外,能源和重化工業基地的建設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農村人口的增長趨勢逐漸放緩。雖然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但多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在這個區域實施生態修復將是生態建設中最快的、效益最好、成本最低的措施之一。
其二、以沙棘為軟砂巖地區生物措施的突破口。根據沙棘現有的生長表現,沙棘可作為軟巖地區生物防治的突破口,特別適合在水土流失嚴重的裸露軟巖地區推廣種植,以充分發揮其優良的防護效能。從長遠來看,沙棘種植應結合本地區特點,在平緩地區盡量采用寬帶種植,株間距為1 ~ 24× 6 ~ 10m,有利于放牧。大力倡導沙棘混交林建設,在發揮沙棘水土保持效益和改善土壤功能的同時,創造適宜其他植物生長發育的環境,促進本區植被向良性演替方向發展。此外,要加強優良沙棘品種的開發和研究,提高其經濟價值。
其三、在蓋沙砂巖上種植檸條。檸條抗旱耐瘠薄,適應性廣它在軟砂巖地區的各種土地條件下生長良好,特別是在疏松的沙土中。因此,應在覆砂砂巖地區推廣種植。
為了充分利用檸條的放牧價值,應提倡輪牧適時平茬合理利用。低產沙質草地可通過改種或播種檸條進行改造,提高草地的利用價值。
其四、油松、沙棘可作為軟砂巖地區造林的主要樹種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油松可以在軟砂巖的坡面上正常生長,平均年高生長量為20-30cm,沙棘在坡地和溝渠都能很好的生長,年均高生長20-50cm。因此,油松、沙棘是軟砂巖緩坡造林的主要樹種,而油松只適合在軟砂巖緩坡造林。
此外,在軟砂巖地區具有推廣價值的優良牧草有:羊草、冰草、無芒雀麥、紫花苜蓿、沙打旺、扁蓄豆、野豌豆、駝絨藜等;優良灌木樹種有:花棒、羊柴、烏柳、沙柳、檉柳、黃刺玫、蒙古蕕花、芨芨草等;優良喬木樹種有:側柏、樟子松、河北楊、旱柳、刺槐等。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