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位于中國北京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6號是北京市政府下屬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始建于1953年,次年2月在北海公園成立1959年舉辦了一系列展覽,但因經濟問題停辦。1979年,首都博物館的籌備工作再次被提出后來在1981年,在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夫子廟開設了舊都博物館。后來因發展需要,于2001年12月正式奠基,建成新館,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
首都博物館有124808件藏品(套),具有青銅器、陶瓷器、佛造像、玉器、金銀器、錢幣、書法、繪畫、織繡、文玩共十類文物。博物館 我們的精品包括薄菊味、青花鳳首扁壺、水月觀音菩薩像等藏品。館內有常設展《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特展《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
首都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11年1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22年由中國博物館協會授予“2021年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博物館”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舊館籌建
首都博物館的籌備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3年,時任文化部社會文化事務局局長的鄭振鐸和北京市副市長吳漢在參觀蘇聯莫斯科歷史建筑博物館后,提出建立“首都歷史和城市建設博物館”的建議。
1954年2月,首都博物館籌備辦公室在北海公園方化寨成立與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部門合作后,籌備處遷至北海天王殿。1959年,籌備處組織了、舉辦了“十三陵水庫展覽”文字改革展覽”基本建設成就展”飛躍中的北京工人”等一系列展覽。
1960年,由于國家經濟困難,市政府決定撤銷首都博物館籌備處的編制,成立北京文物隊,負責北京的文物考古工作。1963年,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好轉,首都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再次啟動。但是不久之后,“文化大革命”起初,1969年9月,第一屆博覽會籌備處再次被撤銷,博物館的籌備工作被迫停止。
1979年,首都博物館籌備工作再次提出,成立籌備辦公室,以東城區國子監街北京夫子廟為館址。經過兩年的精心籌備,1981年10月1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13號的夫子廟里,首都博物館歷經三起三落終于正式開館。文物收藏 8.7 萬件,從業人員57 人。展覽在開幕的那一年推出“北京簡史陳列(古代部分)李大釗同志紀念展”中國歷代紀念碑展覽”
新館建立
隨著北京的繁榮和穩定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建設需要向高端升級、國際化的新層面。為了適應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與國際城市建設的需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更好地傳承、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發展先進文化,從1999年起,北京市政府投資建設了首都博物館新館。同年5月4日,首都博物館新館籌建工作小組成立。
2000年4月,北京市市長劉淇主持召開的市政府專題會議通過《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確立了復興門外大街16號為首的博信博物館建設用地。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領導小組和業主委員會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委員會。2005年9月24日,建 一個項目已經完成。2005年12月15日開通試運營。2006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正式結束并開幕。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設計
首都博物館的建筑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文物為本,服務社會”,強調“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博物館建筑是古典美與現代美相結合的建筑,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現代感。巨大的屋頂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筑深遠的挑檐;長長的石頭幕墻象征著中國古老的城墻;廣場的斜坡繼承了古代高臺的建筑風格;在大廳北門外的地面上,嵌有阿明王朝牌樓,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平面中軸線的特點;橢圓形的青銅展廳傾斜出墻,意味著古代文物破土而出。
博物館建筑內部分為三個獨立的建筑,即:長方形展廳橢圓形專題展廳條形辦公室和科研大樓。它們之間的空間是中央大廳和室內竹園。自然光的利用、中式牌樓、竹院和流水為觀眾營造了人文環境、自然情調的環境。
展廳布局
首都博物館地上六層,地下一層。一樓有一個方形的臨時展廳A、M兩個展廳;一層設有臨時展廳B和數字投影廳;二樓廣場展廳C館為常設展覽“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圓形展廳的h廳是書畫展廳;三樓方形展廳D為北京文物展,圓形展廳I為書畫展廳;在E館有一個精美的古代佛像藝術展覽,這是一個四層樓高的正方形展廳、古代瓷器藝術展、文物收藏京劇展,J展廳的圓形是顏地青銅器藝術展;五層廣場展廳F館為常設展覽“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圓形展廳的k廳是古代玉器藝術的精品展示;六樓是北京古塔文物展。
展覽陳列 編輯本段
常設陳列
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
本次展覽位于首都博物館廣場展廳二樓C館。陳列內容分為“北京歷史文化”與“世界文明概覽”兩部分,分別位于膨脹線的內圈(展柜)與外圈(展廳四壁)北京歷史文化”部分是本次展覽的核心,按照時間順序分為三個部分“文明曙光”燕薊神韻”千年薊城”幽燕風云”都城序幕”帝王之都”國際都會”日下積勝”落日余暉”民國”十個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再現北京壯麗的歷史畫卷,闡釋北京的獨特魅力美國文化,展示北京 對中國的繼承和發揚揭示了北京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城市,逐漸成為中國的首都和文化中心的歷史規律。
北京歷史文化”本文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說明北京從原始聚落到城市,從中國北方的政治中心到統一封建王朝的首都,最后到正在建設中的國際大都市,經歷了一個崛起的歷史過程。通過北京的城市定位、政治經濟、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宗教和其他領域全方位發展、多角度的展示概括了北京文化的豐富性、創新性,多元性、連續性和漸進性的五個顯著特征。
世界文明概覽”部分是解讀“北京歷史文化”的輔助陳列。它與“北京歷史文化”時間序列的平行展示,圖文并茂,為北京歷史的展示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從而加深了觀眾的感受對北京的理解 的歷史文化內涵。
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
本次展覽位于首都博物館廣場展廳五樓F館。此展覽分為“洞房花燭美姻緣”降龍誕鳳添人丁”古稀大壽福如海”爆竹辭舊迎新春”老北京的生活”展覽分五個部分,以帝都為背景,都城歷史超過800年它成型于清末至民國時期,展覽主題以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符號——胡同和四合院來體現。巧妙地將最貼近生活的生活習俗濃縮在老北京的一個家庭里“胡同人家”展覽中采用了戲劇化的表現手法,用文物做道具,用胡同、商業街、四合院與大型場景繪畫、作為一個舞臺,投射短篇小說強化了文化的生態,使民俗的表達變得清晰親切。
專題展覽
石光史圣千禧寶藏 號—北京古塔文物展
本次展覽在首都博物館環形展廳六樓L館展出。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公元前2年正式傳入中國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凈土宗等很多教派產生了建筑、雕塑繪畫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精美的作品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人民銀行成立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年,北京文物工作者本著文物保護和搶救的原則,對北京古代遺留的少數佛塔和僧塔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了大量佛教文物。博物館選擇了一些佛塔文物進行展覽,以展示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獨特的佛教文化特征和建筑、雕塑和各種工藝的發展水平。
古代瓷器藝術展
本次展覽在首都博物館廣場展廳四樓E2館展出。古代瓷器藝術展”展出了北京作為首都的歷史時期出土和流傳的瓷器,包括從宋遼金到明清時期的北京遺址、墓葬、以地窖中出土的瓷器為特色。展覽分為“宋遼金時期”元代”明代”清代”四個部分,共展出170組文物/件。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出土和傳世的精美瓷器,反映了中國古代陶瓷的發展歷史和當時北京歷史的發展軌跡,體現了中華瑰寶——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歷史風貌。
古代佛像美術展
此次展覽在首都博物館廣場展廳四樓的E1廳展出。古代佛像美術展”主要展出漢藏佛像精品。展覽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展出262尊佛像。
展覽的主題是:全面、系統展示中國漢藏佛像藝術的歷史風貌,同時展示北京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和地域文化特色。讓觀眾見證中國漢族佛像藝術、藏族地區發展、不同文化和藝術特征的演變和形成;欣賞佛像所表達的中國文化的獨特品格和藝術魅力;了解佛像藝術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與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的關系、經濟、文化與人的密切關系的美學觀念。
古玉藝術展
本次展覽在首都博物館環形展廳五樓K館舉行。古玉藝術展”注重揭示玉器文物的歷史發展,根據學術界對玉器文物的研究現狀,結合具體文物,從玉器工藝發展的縱向時間和不同種類玉器的橫向方向進行整理組合,向觀眾展示玉器發展的基本脈絡,反映不同時期玉器發展的技術特點。
展覽分為“從新石器時代到南北朝”隋唐至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三個部分,展出181件文物。王公貴族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也有帶有皇帝 其中突出了北京作為首都的文化特色。同時設置了“中國古代主要玉石材料一覽表”部分玉器示意圖,幫助觀眾理解展覽內容。
顏地青銅藝術展
本次展覽在首都博物館環形展廳四樓J館舉行。顏地青銅藝術展”在反映燕國青銅器文化特征的基礎上,鑄造技術、造型、裝飾品展示了北京最早的青銅藝術。展覽分為“西周時期”東周時期”兩部分,共展出132件文物。從精湛的鑄造技術、奇特生動的造型、精美的紋飾等方面展現了北京古代青銅藝術和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展覽比較了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青銅器、作為貫穿展覽的兩條軸線,西周和東周青銅器的對比展示了北京獨特的青銅文化,融合了中國北京的古代民族、提出了文化交流的歷史地位,展示了北京青銅器多元文化共存的特點。
臨時展覽
秘境:秘魯安第斯文明起源初探
本次展覽將于2021年5月21日至8月22日在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館舉行。2021年是中國和秘魯建交50周年和秘魯建國200周年的獨立性該展覽由秘魯文化部和六個中國博物館共同主辦、秘魯11家博物館合辦的安第斯文明展覽。
在南美洲大陸西側的秘魯共和國,安第斯山脈和太平洋之間沒有寬闊的河流和肥沃的土地,卻是南美洲最重要的史前文明3354安第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展覽旨在走進秘魯古代先民的生活,探索和了解他們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世界。展覽分為“文明初綻”多元共存”群雄并起”帝國絕響”展出的文物涵蓋公元前3000多年到公元16世紀,包括印加、查文、納斯卡、莫切、瓦里、西坎、契穆等眾多文明。
1420:從南京到北京
本次展覽于2020年1月17日至8月2日在首都博物館一樓B館展出,被推薦為2020年全國博物館十大展覽之一“優勝獎”明代北京的遺跡是現代北京保存最大的、最豐厚的文化底蘊,為北京成為舉世聞名的古都奠定了最堅實的物質和經驗基礎。展覽以北京的遺跡為基礎,以1420年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為時間點,勾勒出北京的都城輪廓、遷都背后的大明奉化。
展覽分為“定都南京”遷都北京”用致雍熙”三個部分,以“行書大軍帖”青花云龍高足碗”柏青玉奎文豐紫鋼寬尊”和其他收藏品展示了明朝從建立到遷都北京的故事。
館藏精品 編輯本段
奶牛和寵物蓋博時刻的頭
這個系列是西周時期的,高33厘米,口徑22.9厘米,1975年北京市房山區劉立河燕國墓地251號出土。2013年8月19日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方形蓋體扁平,蓋頂中央設有由兩個相對的立體小牛頭組成的蓋扣,蓋面飾有浮雕牛頭圖案,角端傾斜。口向外折,唇方,耳立,頸扎,足袋裝。頸部飾有六條短邊,邊間有夔文,包腳飾有牛 s頭型,而且角端向上翹,比手表高。在琴蓋和琴頸內壁也鑄有同樣的銘文“才(在),井侯慈伯矩貝,曾為之父易”封面有4行15字,頸內壁有5行15字。這個裝飾圖案非常精美,所有部分都裝飾有牛 的頭像圖案,而主要的裝飾圖案是高浮雕,具有高超的藝術設計和鑄造技術是周初青銅器的杰作。
景德鎮窯青花鳳頭扁壺
這個收藏可以追溯到元,身高18.7厘米,直徑4厘米,北京西城元代地窖出土。1970年北京修地鐵時,扁壺是工人從老鼓樓街東側的工地上挖出來的,卻被人用大錘砸成碎片,扔進了城墻的夯土里。直到2004年,首都博物館將其送到修復專家蔣道銀先生手中,歷時13個月,才得以重生。
扁壺的創意別出心裁。以凸起的鳳頭為流,卷成的鳳尾為柄,鳳身繪于壺體上部,其翅垂向兩側。鳳頭鍋采用了多種制造工藝壺流成型,壺把捏塑后組合成一個整體。整體畫面飽滿,花紋生動流暢,琺瑯光亮潤澤。青花料是蘇馬進口的,發色艷麗,有點暈,鐵銹斑特征非常明顯。就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青花紋樣裝飾與造型技術的結合,是元代青花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
這件藏品的年代為元,高65厘米,于1955年在北京西城區定福街西口出土。菩薩頭戴皇冠,皇冠上有一尊殘疾的微型佛像,是觀音菩薩 的身份。菩薩額頭寬闊,眼瞼下垂,神態安詳;踮起腳尖,右腿撐起,左腿下垂;右臂擱在右膝蓋上,左手擱在身體左側;姿態優雅,給人一種自然悠閑的美感,是水月觀音的標準造型。上穿雙領掛袈裟,下穿長裙,胸前飾以網狀珠飾花環,袈裟和下擺也掛有珠飾花環,華貴典雅。全身的肌肉柔軟細膩,尤其是臉部和手腳的肌肉,在藍白釉的映襯下更加優雅溫柔。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雙善良慈悲的眼睛,仿佛看著水中的滿月,俯視眾生。
此像潔白細膩,通體青花釉釉色白藍,色澤潤澤柔和制作工藝無與倫比。首先,整體造型精準大方,采用塑料、捏、壓、切割和其他不同的技術來塑造頭部、身體四肢等部位,再仔細修整不同部位,最后刻畫出菩薩的面部和表情。同時局部造型細致,特別突出的是其冠正面有一尊微型佛像(阿彌陀佛坐像),象征觀音菩薩的身份,冠背面有瓷荷葉;管鮑是分開發射的,可以拆卸,大大增加了發射的難度。另外,這個圖像的右肘擱在右膝上,整個右臂垂在膝前這個細節也是精湛工藝的重要體現。
西周班簋
這個系列可以追溯到西周,高22米.5厘米,25口徑.7 cm,腹圍 92 cm。它出土的時間和地點沒有考證清宮收藏,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散落。1972年, 年,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對其進行了挑選和修復,現藏于首都博物館。
班規,又名毛伯規。蘆葦腹部有四個半圓形的動物頭耳,后面是四個向內卷的象鼻形足頭和背貼在器壁上,長長的象鼻耳朵下垂如柱子,底端向內彎曲,長成腳,后面是小耳朵。籃口沿下緣飾有兩條弦紋,通體飾有精美的獸面圖案。碑文20行,共198字,主要記載了周成王 s命令毛伯東攻,可分為6段。
驪山避暑圖軸
這是一幅清朝時期的作品,由袁江繪制,長224厘米,寬134厘米。袁江(1746)陶文,江蘇揚州人。擅長界畫山水、花鳥,以工整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嚴謹的建筑結構,鮮艷的色彩,瑰麗的風格,是清代著名的界畫大師。
這幅畫是康熙四十一年的作品(1702)作品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是元江 的杰作。畫面中,全景布局整齊對稱,亭臺樓閣建筑人物都細致入微,色彩斑斕。圖以唐朝九成宮(九成宮位于陜西省麟游縣它最初是隋朝的仁壽宮,唐太宗時重建為避暑勝地是時候了因有九座山,故名)作為主題,畫面中,塔堂亭四周古樹環繞,錯落在山石間,人馬活躍其中構圖復雜而艱澀,充分發揮了中國工整嚴謹的風格■工筆山水畫、色彩鮮明、華貴典雅的特點。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首都博物館出版了一部考古專著《北京考古四十年》,講述了建國40年來北京的考古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至1990年;通過祀典、建筑、文獻交匯三條線,全面系統地記錄了地壇460年(1530-1990)帝國歷史及其變遷的歷史專著《地壇史略》;本文以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圖片介紹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清代各個歷史時期的100件文物的歷史研究10360888686886116;和博物館學術研究《國寶的故事》、圖書館雜志《北京博物館年鑒》、雜志《首都博物館論叢》等書籍。
《博物院》
本書是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編撰,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考古論著,共288頁。這本圖文并茂的書講述了建國40年來北京的考古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至1990年這些發現不僅真正解釋了北京的早期歷史同時也為北京城市發展的各個關鍵階段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據中國區域發展與城市建設,特別是對北京 美國通史和個體文化史。這本書是一個博物館,收藏了豐富的關于首都的歷史文物你可以欣賞到北京的真跡毫不費力地通過它的歷史發展。
《北京考古四十年》
《博物院》雜志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科學出版社主辦,首都博物館承辦、天津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館協辦的全國博物館行業學術期刊。2017年2月正式上線。雜志為雙月刊。
《博物院》雜志設置專題的探索、理論研究、博物館實踐三個欄目主要涵蓋與博物館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博物館學理論與博物館史;藏品征集與保管;藏品修復與保護;藏品研究;展覽與展評;博物館教育;宣傳與文創;博物館管理;開放與安保;博物館建筑;博物館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專著與論文述評;與博物館相關的歷史和考古研究、古建筑和遺址的保護與研究及其他相關研究成果。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首都博物館積極開展社會活動,推出“北京夫子廟大理石金石碑刻風化研究”等網絡講堂、與學校合作開展“歷史上的北京城”活動、官網提供教育游戲和漫畫。
首都博物館也推出了多彩廣場、陶藝坊、親子探寶、戶外參觀、普及講座、冬夏令營、小講師培訓班等特色系列社會教育活動。與此同時,社會教育活動走出博物館大門,走進學校、社區和軍隊將把博物館的文化資源整合到更廣闊的空間。
文創設計
首都博物館推出“伯矩鬲縮小版”仿制-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模仿周邊,圍繞館內藏品推出書法《博物院》系列、Domu鍋系列等文化創意產品。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1992年4月,首都博物館命名“北京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5年12月,首都博物館被授予稱號“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
2000年5月,“古都文化展”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9年優秀展覽提名獎”
2007年6月,首都博物館被授予“2007年首都文明單位標兵”
2008年,首都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8年12月,首都博物館被授予“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單位”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北京市規范公共場所英文標識先進示范點”北京市優秀組織單位外語口語活動”
2011年12月,首都博物館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21年,首都博物館臨時展覽“1420:從南京到北京”中國博物館協會評選的2020年全國博物館十大展覽“優勝獎”
2022年,首都博物館通過中國博物館協會鑒定“2021年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博物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