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塔
摩崖石塔,是我國古代民間建筑中一種獨特的構件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位。它在我國歷史上曾有過不少的故事和傳說。它們不僅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也是我國民間建筑藝術中獨特的風格和不可多得的珍品,更是世界各地石塔形制中值得研究和欣賞的一朵奇葩。本文介紹其概況及保護情況,以期對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增添新貌,有所裨益。
歷史由來 編輯本段
石塔,又稱塔寺,在我國古代有多種名稱。最早是一種常見的佛經石刻,這種寺廟中的佛寶一般在寺院正中或兩側的山上,以供僧侶及信徒憑吊佛學思想和精神境界,另外也有少量保存于寺院之中,作為寺院用石的一種形式。而最早的石塔形式當數北朝石窟寺中的造像佛塔。這些佛塔與崖壁石塔多為平面排列的樓閣式石質墓穴中的經幢和神像。它們多為高兩層、塔身或圓拱形、平座狀。此外有部分經幢與佛塔合用一石一塔,在一些佛經中稱為“石藏經”或“經座”;或以石刻與磚合用稱為“墓刻經”、《法華經》等;或以石刻佛造像稱為“經座”,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建筑形式。
1、北魏石窟寺
北魏石窟寺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境內,北周滅佛之后,于北魏孝文帝元宏七年(539)鑿成佛像龕,后又于北周天和二年(541)修復佛龕,形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種造像眾多的大型石窟寺。其中北魏武平三年至五年開鑿于云岡石窟中的石窟寺就有22座。石窟所雕刻的佛像一般有三十二尊,但有一半以上的佛像都未見于石窟中。該窟寺為北魏石窟寺中典型的大型窟式石窟寺。
2、隋、唐時期經幢造像佛塔
在隋代以前,石塔的形式是多樣的。隋文帝仁壽二年(607年)敕建天臺寺,當時的僧人就在寺內建造了一座佛塔,其形式與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寺院中經幢造像佛塔相似;唐貞觀年間(627-649)敕建天臺山禪林,以“觀音閣經幢”之名在天臺山山上建造一座佛教造像之塔,此塔寺內保存有四處經幢造像,一處在天王殿東側壁上的石佛(佛龕內供奉一尊菩薩雕像),左右壁各有一個唐代高僧題寫的碑文石刻。該塔造型秀麗大方,雕刻手法嫻熟細膩,造型別致美觀,保存完整。從這些文字與拓片來看,可以確定這座佛塔應是隋代佛教寺院中的經幢造像佛塔中最早使用者。
3、明清時期石塔
明清時期,由于當時佛教事業興起,不少寺廟建筑中都有大量佛經石刻遺跡,如天臺山寺東、山上就有兩座“大乘義學”石塔。明代初年的“大乘義學”石塔,位于玉皇廟院內,由一塊高2米多、長2米、寬1米多、厚0.45米,重達2.3萬公斤的漢白玉石材建造。其頂端用青石雕刻著各種法器紋飾。造型古樸端莊、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線條流暢、雕刻精細、做工考究、色澤美觀、線條流暢。與其它佛寺石塔相比其造型更加豐富,刀法更加嫻熟流暢。因此這兩座石塔被稱為“大乘義學”石塔。
基本情況 編輯本段
天臺山石塔,從塔的總體形態看,呈長方形,高約5.3米。塔身為五層樓閣石塔,塔身全部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塔頂的四大天王,即為金剛力士之一的迦葉,其余均為力士或文殊菩薩。在各層塔頂分別雕刻有三尊石雕羅漢像立于山崖之中。另外還有四條腿的佛龕和兩根石柱(塔底基座也采用了漢白玉石材),每一佛龕內都放置著“大肚彌勒佛”或“無量壽佛”。
1、五層樓閣,最高三層,每層樓的最上面均有四個佛龕,都是兩根佛柱,每一柱間又各有一個小隔扇與兩個小隔扇相連。
這些佛龕內有大肚彌勒佛、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天王、力士等浮雕。其造型生動,雕刻細致,圖案飽滿,栩栩如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石塔的雕刻技術非常高超,石塔刻造技術在我國石刻藝術中獨樹一幟。
2、五層中最頂層是一座五層寶瓶,其中心部位是圓形寶瓶中的小佛瓶,小佛瓶中刻有佛、菩薩名稱,其上雕刻有佛像。
小佛瓶的下半部分別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這些佛像多為方形,有的也有長方形(正方形),有的小至0.5厘米,最大的0.75厘米大小,這些佛像大都是小肚大口、衣著鮮亮、面目慈祥、精神飽滿、神態安詳的佛像。小圓通瓶的背面則是用陰刻技法雕刻得非常精美,上面還刻有許多精美文字。每一個寶瓶上都雕刻有三個小佛像。另外再往上看的話,寶瓶上還雕刻有一些小佛像。小佛像周圍則是用一些用青石雕刻成的佛龕。該石塔由四個塔身組成一個整體。
3、各層小石欄桿上雕刻的各種花卉圖案多達120多種。
據民國時期吳興縣志記載,該塔始建于宋大中年間(1053-1068)。塔的平面為正方形,高約4.3米,周長約9.5米,用整塊青石雕成而成。塔身上雕有很多人物故事,除佛像外,還有獅子、蓮臺、羅漢、觀音、諸天菩薩等。據不完全統計,各類人物圖案共計120余種。有唐代李隆基的《太平樂曲》中《南巡樂》、《西廂記》中《琵琶行》中《西廂記》中《竇娥冤》、《孔雀東南飛》等。
4、每個小石欄桿上雕刻有很多的佛龕或者龕內的佛像,其雕刻工藝精湛,雕工細膩。
石塔的主體結構為五層樓閣式實心石塔,每層都有兩個佛龕和四個佛龕。兩個龕內有三尊佛像,但從其形制、神態和雕刻工藝看絕非出自同一人之手。“無量壽佛”面相呈方形,頭戴寶冠,上身豐滿,頭飾繁復繁縟,雙目微閉、雙手合十,上身著大士官服,外披紅袍,腰系紅帶。雙手持蓮花式寶瓶,胸前的瓔珞垂于腹前。正面兩側有菩薩相。該塔自乾隆四十二年(1784年)至民國二十八年(1935年)期間先后被戰亂破壞兩次。
保護情況 編輯本段
在保護方面,天臺縣對塔身保護非常重視。縣文保所負責塔身的文物保護工作,他們與市文物所一起對石塔進行搶救性發掘、保護;縣公安局對石塔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同時還定期組織文物專家對石塔進行巡視、鑒定。對縣內其他各方面建設中有突出貢獻且需要保護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或者表彰。
1、天臺縣人民政府將保護石塔納入了《天臺縣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將石塔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人民政府對保護石塔下發了保護通知,明確規定對歷史文化名村、古樹名木,保護重要遺址,禁止亂砍亂伐,加強文物保護意識,保護好摩崖石塔,維護石塔周圍生態環境等。同時天臺縣文廣新局也加強了石塔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天臺縣文廣新局、縣公安局等單位也將石塔保護作為一個重點來抓。他們定期組織文物專家對石塔進行巡視、鑒定,如發現有文物流失、破壞或被盜現象,他們及時上報文物部門。同時要求文物部門加強對轄區內其他需要保護的文物單位或旅游景點進行全面整治和管理工作。
2、縣公安局對石塔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的同時,還定期組織文物專家對石塔進行巡視、鑒定,對有關單位提出了保護建議。
另外,縣文物部門組織專家對石塔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并進行科學研究。根據專家鑒定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石塔整體保存完好。尤其是塔身殘損較輕,塔剎不脫落。塔身局部殘長達8米,塔剎部分高6米,塔基部分高2米。這說明當時的石塔保存完好。
3、縣文物部門將石塔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
2004年8月4日,天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天臺縣石塔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28日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塔占地面積為6.26平方米,塔身由四部分組成:外塔身約為6.1米長;內塔身約為4.7米長、2.5米寬、1.2米深。外墻面厚約2米;壁面長、寬均為4米。
4、縣人民政府將石塔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宣傳、保護。
1988年,天臺山政府撥款4萬元,成立了天臺縣摩崖石塔搶救保護小組,設文物保護員1名,文物保護員1名,負責維修和保護工作。維修工作包括:塔體加固、維修塔剎、塔身防腐等。維修過程中發現部分損壞部位還進行了修補,并設置了告示牌。維修完成后由文物管理所專人管理。并向縣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將石塔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給予一定資金補助。目前天臺縣摩崖石塔保護工作得到了縣領導的高度重視,正在加緊實施。
5、縣級文物部門將石塔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重點保護。天臺縣文保所與縣文物所聯合,對石塔保護進行日常巡視。
價值特征 編輯本段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宗教、人文等方面都有許多研究成果。我國著名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說:“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宗教是孤立的、獨立地存在的,必須要有一個宗教、建筑、文化相互依存的統一整體。”因此從唐代開始興起了一股以佛教為主的新興宗教——佛教中國化文化;從宋代開始出現了以道教為主的道教中國化文化;從明代出現了以佛教為主的佛教中國化文化。作為中國摩崖石刻造像藝術中的精品、瑰寶,天臺石塔中的“三絕”——大佛、天臺、大石山摩崖石刻均以佛教為主題;石柱峰下大佛的雕刻藝術為中國佛教繪畫藝術寶庫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其他如天臺、靈巖、千丈巖等各具個性的摩崖石刻造像更是讓人大開眼界———摩崖石刻藝術都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特別是從石塔上雕刻的各種精美的人物形象、風景勝景等方面來看,不僅在中國各地域中都獨樹一幟,而且還反映了中國佛教造像藝術中的獨特風格、技藝和價值特征。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