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流行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北部和蒙古國的傳統音樂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長調民歌獲得國務院批準,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5年11月25日,中蒙共同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21年5月24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曲目包括《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
蒙古族長調民歌“長調”蒙古語譯為“烏日汀哆”,直譯為“長歌”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節日中演唱的一種民歌。蒙古族長調民歌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多為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和湖泊另外,長調民歌的特點是字數少,腔長,一般只上頂、接下來的兩句歌詞,有時甚至沒有歌詞,只是一個襯字(虛詞)表達豐富的內心,表達豐富的內心,旋律很有裝飾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但演唱者在演唱蒙古族長調民歌時,風格和節奏是不一樣的,可以隨意理解和演奏。蒙古族長調民歌是在蒙古族漫長的游牧文明中誕生的生態牧歌,被譽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蒙古族長調民歌自蒙古族形成以來就存在,其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即山區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音樂與農牧文化時期。狩獵音樂文化時期,民歌結構短小,以短音符為代表、音調簡潔、節奏明了、字多腔少,比如《追獵斗智歌》《白海青舞》。
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根據13世紀以來的文學作品中長調的記載,1000多年前蒙古族先民遷徙到蒙古高原,生產方式由狩獵轉變為畜牧業在發展過程中,蒙古族民歌由短調向長調轉變,逐漸占據了蒙古族民歌的主導地位從此,蒙古長調民歌貫穿了蒙古民族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
音樂文化時代 quot農業和畜牧業quot是清朝中后期,受中原生產方式的影響,蒙古高原與中原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在說唱藝術的影響下,長調民歌保持了自己的特點,變得更加成熟20世紀,蒙古族長調民歌成為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品格的象征性展示和思想載體。
特征分類 編輯本段
風格特點
蒙古族長調人在歌曲中大量使用裝飾音和假聲,節奏變化豐富,旋律綿長連續,音域寬廣,即興發揮。曲式結構以上、接下來的兩句歌詞比較常見,對聯由復雜的段落組成、多節結構,其中非方形結構居多。兩行一段的歌詞,多以不同的韻腳重復。歌和曲常用詞少腔長“甩腔”華彩性拖腔”旋律很有裝飾性。
演唱方式
蒙古族長調民歌以真聲唱法為主,配以馬頭琴音樂,贊美美麗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頌父母的愛情、親密的友誼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關于命運的思考。而且長調的旋律和歌詞是不拆解的,歌詞是鎖定的,即發聲時,隨著口咽的復雜動作,產生類似顫音的搖動效果,一般搖動兩三次演唱時,音調要高,音域要寬,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起伏大,節奏要自由悠長。發音要表現出合唱的效果,音域多為兩個八度到三個八度,在旋律上很有裝飾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
取材內容
蒙古族長調民歌的內容充滿了牧民的田園生活,是在放牧和傳統節日里唱的一種民歌,一般在上面、歌詞有兩種,蒙古族長調民歌風格各異,節奏各異,由演唱者 的理解材料的內容大多是描述草原的景色、動物,唱著關于歷史和文化的民歌、人文習俗、道德、對哲學和藝術的感知。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蒙古族長調民歌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北部的烏珠穆沁旗草原,大多描寫草原、駿馬、藍天、湖泊等,與草原、蒙古族游牧生活密切相關,長調在演奏和當代音樂創作中起著主要作用,因此被譽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蒙古族長調民歌流傳著200多首長調敘事民歌,關系到蒙古族社會的整個生產、生活內容相關,承載了蒙古民族的歷史,反映了蒙古民族社會歷史的方方面面,也與蒙古民族傳統的游牧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長調體現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征和特點,與蒙古語有關、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生態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緊密相連,貫穿蒙古人民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他們以藝術的方式表達了凝結在漫長歷史中的蒙古族人民對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觀念和追求。長調民歌是蒙古族的節日、婚禮宴會、親朋相聚、那達慕”其他活動中必須唱的歌,比如《遼闊的草原》《走馬》010,就是代表歌曲。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流傳現狀
1、傳承人才斷層。和老一輩的長調歌手一起、著名的長調藝術大師、教育家相繼去世,如哈扎布、昭那思圖、銀豹德利格等大師級人物賽因畢力格至今仍健在、巴等人年事漸高,優秀傳承人越來越少,影響了長調民歌的普及和提高其次,現代主流文化的強烈沖擊導致民族文化藝術邊緣化,蒙古族年輕人對蒙古族長調歌曲缺乏興趣,導致后備人才嚴重不足。
2.環境變遷導致。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蒙古族靠水草為生的生活方式逐漸被現代生活方式所取代。原生態的草原環境被破壞,大片大片的原始草原被鐵絲網覆蓋、圍欄分割,一些過度開發的牧場只能圈養,長調失去了自然生態環境。隨著傳統游牧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邁進,蒙古族長調唱法的范圍也縮小了。
創作傳播
作為蒙古族草原聲樂學派的杰出代表,哈扎布繼承和發揚了蒙古族長調歌曲的演唱方法,創立了蒙古族草原聲樂學派,同時也培養了拉蘇絨、胡松華、像戴德瑪這樣的著名歌手。
蒙古族歌曲之王拉蘇榮繼承和發揚了蒙古族民族聲樂的特點,融合了西方聲樂技巧,在中國各地傳播了大量的蒙古族歌曲,為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07年初,內蒙古長調藝術交流研究會成立,拉蘇榮當選為會長此外,在拉蘇榮的倡議下,內蒙古各城市成立了長調協會。
長調歌手查干夫從2000年開始收集整理長調歌曲,挖掘各地長調歌曲的特點,帶領學員整理感受長調民歌的獨特魅力,還創辦了長調培訓班、舉辦長調大賽、錄制長調歌曲等。
蒙古族長調歌后銀豹德力格爾,上世紀50年代曾隨同中國藝術團出訪16個國家和地區,將蒙古族長調歌曲從草原唱到世界各地,將蒙古族長調民歌傳播到世界舞臺。
2001年,蒙古族長調民歌進入大學堂,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長調民歌文化;2005年11月25日,中蒙共同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2021年5月24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