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行政區劃    景觀景點    森林公園    動植物園    河流山脈    島嶼湖泊    其他地理    百科詞條   

海南島

海南島是中國南方的熱帶島嶼,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僅次于臺灣島的第二大島。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海南島被生物學家譽為天然的“物種基因庫”和最大的“自然博物館”。有“南藥王國”之譽;海南的野生稻、小粒稻、野荔枝、野生茶、紅殼松等野生物種,在科研和生產上都是難以估價的重要財富。黑冠長臂猿、海南坡鹿在內的102種珍稀動物被列入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動物名錄。

海南島上壯麗的山河、神奇的原始森林,珍稀的熱帶動植物,旖旎的椰風海韻等自然景觀;黎族苗族風土民情,珍貴的革命紀念地和文物遺址等人文景觀;加上宜人的氣候,形成豐富的旅游資源。

據古籍記載,先秦時期,海南島及南海諸島早已內屬中原王朝。秦起,累屬象郡、南越國珠崖、儋耳2郡、湖廣行省和廣西行省、廣東省、海南立行政公署,1988年成立海南省,海南島屬之。海南是中國唯一的黎族聚居區。

目錄

地區介紹 編輯本段

海南島從平面上看,就像一個橢圓形雪梨,橫臥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之上。海南島的長軸呈東北一西南向,長約300余公里,西北一東南向為短軸,長約180公里,面積約3.3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僅次于臺灣島的第二大島。

海南島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瓊州海峽寬約30公里,是海南島和中國大陸間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灣和南海之間的海運通道。由于鄰近大陸,加之島內山勢磅礴,五指參天,所以每當天氣晴朗、萬里無云之時,站在雷州半島的南部海岸遙望,海南島便隱約可見。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海南島是一個歷史不長、但風景優美的沿海島嶼,為中國第二大島。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聯,后斷陷形成的島嶼。從平面上看,海南島就像一只雪梨橫臥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上。

早古生代時(距今5.7億年前~4.4億年前),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地區是一個沉降帶。加里東造山運動使雷瓊地區上升成陸,形成以東北方向為主的一系列斷裂褶皺帶,使早古生代沉積的地層發生了質變。到晚古生代(距今4.4億年前~2.3億年前),海南島陸塊相對穩定。但印支運動又促使巖漿活動強烈,形成海南島廣泛分布的花崗巖體,構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島的基礎。后來的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又使這個花崗巖穹窿發生強烈的斷裂,形成幾條大的東西向斷裂帶,使斷裂以南大約三分之二的區域抬升,稱為海南構造隆起,且1億多年以來一直在上升;斷裂以北發生下陷,稱為雷瓊凹陷。然而,在第四紀以前(250萬年前),海南島和雷州半島還連在一起,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夏地塊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約更新世(距今250萬年前~1.5萬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動,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發生了斷陷,變成了瓊州海峽,才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開。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島與大陸多次分離和相連,到第四紀冰期結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瓊州海峽和海南島的形態。

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海南構造隆起是海南島中部不斷抬升,逐漸形成了海南島的地貌特征;山地位于中央,丘陵、臺地、平原依次環繞四周。海南島平均海拔1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島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臺地占三分之二。

以往的研究中眾多的學者已經意識到了海南島的地質特征與中國大陸有相似性,有可能應該是從大陸分離出去的,但一直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比如到底是從哪里分離出去的?如何分離出去的?何時分離出去的?這些問題一直沒有解答。2013年有學者研究給出了確切的答案并找到了8大科學證據。結論是:海南島是2400萬年前開始從中國北部灣分離旋轉漂移出去的,海南島從原始位置逆時針旋轉了約150度達到當前位置,仍在左旋向東南漂移中。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海南島,地處中國南海西北部,海南省西北部,北緯18°10’~20°10’,東經108°37’~111°03’,北與廣東雷州半島相隔的瓊州海峽寬約18海里,從島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市約220海里,從島南的三亞港至菲律賓的馬尼拉港航程約650海里。

地質構造 編輯本段

海南島地質構造形態在空間分布上,以各種不同的方向、形跡和性質的構造組合,形成東西向構造、南北向構造、北東向構造、北西向構造等主要構造體系,成為陸地的主要構造格局,控制著島陸沉積建造、巖漿活動、成礦作用及晚近時期的山川地勢的展布。

海南島縱深地質構造表現為地幔隆起背景上的凹陷區,幔凹中心在瓊中至樂東一帶,幔凹深度為30多千米。由于島內地殼結構和深部構造的差異,在地質構造、沉積建造和巖漿活動等方面,都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征。

海南巖石有火成巖(巖漿巖)、水成巖(沉積巖)、變質巖3大類,遍布全省各地。

地勢地貌 編輯本段

海南島地勢為中部高四周低平,中部偏南到四周沿海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逐級遞降,組成環形層狀地貌,在各種地貌類型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島總面積的25.4%,丘陵占13.3%,臺地占32.6%,階地占16.9%,平原占11.2%,其他占0.6%,具有臺地、階地特多,山丘密集相連,平原少而分散的特征。

山地與丘陵是海南島地貌的核心,占全島面積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島的中部偏南地區,構成丘陵性的中低山地形。山地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多呈東北—西南走向和東西走向,地勢高聳。1000米以上的山峰達667座,其中五指山為海南最高峰,海拔1867米。山體受北東向的斷裂作用造成紅毛—番陽斷裂谷地,谷地之西北為黎母嶺—鸚哥嶺—獼猴嶺山地;谷地之東南為五指山—青春嶺—馬咀嶺諸山。海南島西部是雅加達嶺、霸王嶺仙婆嶺。這些山地成為海南島三大河流的發源地和分水嶺。在山地的四周,多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島的西部、東南部和北部內陸。

海南島的山地丘陵周圍,廣泛分布著寬窄不一的臺地和階地。臺地和階地面積占全島面積的49.5%,包括熔巖臺地、花崗巖臺地、紅巖臺地、山洪積臺地、變質巖臺地和河流階地、海成階地等。

海南環島,除南部個別地方山脈直逼海岸外,多為濱海平原,主要有沖積平原、海積平原、沖—海積平原以及潟湖、沙地等,面積占全島面積的11.2%,為海南島主要的農業區。海南島的沖積平原,主要由河流從島內陸攜帶物質在河口沖積而成。其中以南渡江萬泉河陵水河昌化江等河流下游入海處的沖積平原面積較大。海積平原由沿海岸帶海流攜帶大量物質堆積而成,地貌上構成海積平原、沙堤和湖。環島平原在地區分布上,瓊北有文昌海積平原,瓊西北有王五—加來海積階地平原,瓊南有瓊海—萬寧沿海平原和陵水—榆林沿海平原,瓊西有南羅—九所第四系濱海平原。

海南島地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占全島面積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島中部偏南地區,山地中散布著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島內陸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區。在山地丘陵周圍,廣泛分布著寬窄不一的臺地和階地,占全島總面積的49.5%。環島多為濱海平原,占全島總面積的11.2%。海岸主要為火山玄武巖臺地的海蝕堆積海岸、由溺谷演變而成的小港灣或堆積地貌海岸、沙堤圍繞的海積階地海岸。海岸生態以熱帶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為特點。

山地 編輯本段

海南島的山地位于島中部偏南,北界為光雅、儋州、仁興、屯昌、烏坡、龍塘,南界為長茅、田獨、保亭、光坡,東界至東升、軍田、興隆,西界達昌江、大田、尖峰等,面積8639平方公里,占全島面積的25.1%。中部山地在海拔500米以上,是海南地貌的骨架,以中山(800米以上)為主,面積6067.6平方公里,占山地的7成強;低山(500~800米)只有2571.4平方公里,占近3成。山體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山形高峻而圓渾。山脈大體分為3列,均東北—西南走向:東列為五指山山脈,主要山峰有自馬嶺、五指山、吊羅山七指嶺、馬咀嶺等;中列為黎母嶺山脈,主要山峰有黎母嶺、鸚哥嶺、猴獼嶺、尖峰嶺等;西列為雅加大嶺山脈,主要山峰有雅加大嶺、霸王嶺和仙婆嶺等。

海南環山丘陵帶面積不大,僅占海南島面積的13.1%。丘陵地中也有較高的齊頂面或和緩的山頂面,常見的為450米、350米、250米三級。丘陵之間的盆地,如白沙盆地、屯昌盆地、樂東盆地和瓊海石壁盆地等,光、熱、水、土及各種生態條件優越,是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生長的良好環境。海拔350米以下的低丘、谷地、盆地內,有充足雨量和河水的滋潤,土質很好,又具備防風條件,非常適宜于發展天然橡膠" data-id="484416"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bk-color-link" data-type="innerLink" data-href="#" data-wiki-doc-id="562027826008303826" data-source="1" data-content="[{"type":"text","text":"天然橡膠"}]">天然橡膠和熱帶經濟作物,因而環山丘陵帶成為海南橡膠熱作分布帶,也是中國最大的橡膠熱作基地。

臺地階地 編輯本段

海南島的臺地在各類地貌中所占比例最大,約占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寬廣的臺地主要分布在瓊北地區,可分為海拔20米和40~50米2級,逐漸向海傾斜。

臺地地貌類型多樣化,有玄武巖臺地、花崗巖臺地、紅巖臺地、變質巖臺地,其中玄武巖臺地面積最大,達4159平方公里,占臺地總面積近四成。在玄武巖臺地上,分布著典型的火山熔巖地貌,是由于地質史上新生代晚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新構造運動時期,雷瓊地區火山活動頻繁,并多次沿斷裂帶發生大規模的巖漿噴發熔巖流動,形成海南島北部遍布著成群的古火山錐及大面積覆蓋的玄武巖。火山錐有101個,噴火口有110多個,最典型的是瓊山西部的石山、永興一帶數十座火山口和遍地流巖。玄武巖臺地是火山噴發的熔巖在地表流動、層疊而成的低平臺地,俗稱“石地”,如瓊山羊山地區、儋州木棠、定安龍塘等地都有大片這種地貌,土壤厚度小,但土質肥沃。熔巖地貌還形成熔巖隧道,如瓊山石山地區已發現“仙人洞”、“臥龍洞”等隧道11條,一般寬10多米,高2~4米,最長的1200多米,總長度達3574米,成為當地的自然奇觀。還有不少臺地是由海蝕作用所成,如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東北的石門嶺下花崗巖石蛋地貌中,保留著明顯的海蝕地形,如菌狀石、石柱、石詹、石鍋、蜂巢狀海穴群、額狀崖等。

沿海平原 編輯本段

海南島沿海平原帶是海南島地貌環帶結構的最外一環,面積7800多平方公里,由海岸平原、潟湖平原、三角洲平原3種地貌組成。

海岸平原,由多條沙堤和于涸低洼潟湖沼澤相間組成,地勢起伏,高處是沙堤,土質沙性,生長耐旱植物;低處是灰黑色沼澤地,土質較粘。如樂東鶯歌海一帶,西岸形成南北走向沙堤群,南岸卻形成東西走向沙堤,使鶯歌海沙堤群由2組不同走向的沙堤合成,呈三角形角突入海中,沙堤內成為一潟湖洼地。

潟湖平原,在海岸沙堤后方,以東海岸的文昌、瓊海、萬寧等沿海最典型。海南最大的潟湖萬寧小海,是海灣被一大沙堤隔開而形成的,但尚未干涸成洼地,故成典型的大潟湖。其他潟湖區多被風沙堆積填干而成為平原,其表層為沙土層,往下為粘土層、黑色潟湖粘土層,以及部分泥炭土

三角洲平原,在江河出口處由泥沙堆積而成,但海南島山林茂密,河流含沙量不大,絕大多數江河出口沉積物堆疊不厚,如昌化江、萬泉河、陵水河等河口都僅停留在三角洲的雛形或河口平原狀態,典型的三角洲只有位于海口市的南渡江口三角洲,還有儋州西北瀕臨北部灣的北門河三角洲。

南渡江三角洲是海南最大的三角洲,是由南渡江口的古溺谷灣,經千萬年淤積含有貝類的細沙泥等海相、河相沉積物而成。

海岸 編輯本段

海南省海岸線總長1927.6公里,其中海南島海岸線長約1618公里,(新數據為1823)海岸線系數為0.0477。

海南島熱帶海岸地貌主要有砂堤堆積、海灘巖、紅樹林海岸、珊瑚礁海岸、港灣地貌5類。

紅色砂堤堆積,海南地處熱帶,海岸沙灘和砂堤中的鐵質氧化充分,使砂堤成為赤紅色堆積(年代屬晚更新世)。如陵水新村淌湖和黎安港之間的紅色砂堤,由鳳凰山腳延伸下來,披覆在白色沙灘上,并膠結成堅硬的紅砂巖。樂東九所到昌江昌化一帶海岸和文昌的海岸都有這種紅色砂堤地貌。在正對著東北季風的瓊東北海岸,從文昌木蘭頭到抱虎港的砂堤上,海岸風沙堆積日益加高,發育出風成砂丘巖層,砂堤長達30多公里,最高點昌灑湖塘坡達58米多,其高大壯觀為全國所罕見。

沙灘上的海灘巖,在海灘上從灘面到海面,由于陽光強烈照射,水中鈣質飽和析出,把砂子膠結成一層堅硬的粗砂巖和礫巖,厚度一般在2米以下。這種鈣質膠結砂層即海灘巖,巖層向海傾斜,被風浪打碎后形成巖石堆或巨大礁塊,是鮑魚棲息的好地方。若海岸被沖蝕后退,海灘巖層能保存在離岸的淺水中,例如樂東縣鶯歌海岸外兩三百米處的礁石。

熱帶紅樹林海岸,紅樹林海岸是特殊的熱帶生物海岸地貌,分布于港灣內靜風環境的泥灘上,風浪大的沙灘不能生長紅樹林。較發育的紅樹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瓊山東寨港,文昌鋪前港和清瀾港內部、馮家港南北,臨高新盈港內,儋州新英港內和澄邁馬裊港等處。此外,在海口、瓊海、三亞、陵水等市縣也有小片分布。海南紅樹林種類多,樹型高,生長快,數量和面積皆為全國之冠,被譽為“海上森林”、“海岸衛士”。

環島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是熱帶淺水造礁珊瑚蟲群體骨骼和其他石灰質生物遺體長期堆積而成,也屬典型的熱帶生物海岸地貌。珊瑚一般生長在海水透明、無泥、有浪的淺水域,能在海岸上連成一片礁盤(平臺)地形,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石灰質生物群體,在長期不斷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特殊的珊瑚礁海岸類型,厚度不過10米左右,下面即是沙泥層或基巖,屬全新世海侵相。珊瑚岸礁有保護海岸不受波浪侵蝕的作用,又是魚類水產品集中生長的地點,故礁區生產力比河口區大,平均可達4000克/平方米·年。海南島淺水造礁珊瑚種類多達110多種,環島海岸環境極適宜其生長,因而珊瑚礁特別發育,生長帶可達2000米寬,位居全國第一。

土壤分布 編輯本段

沙質海岸,主要分布于沙壩潟湖和三角洲平原沿岸。在抱虎角~大花角岸段,沙質海岸占絕大部分,約250公里岸段為沙質潟湖海岸,集中分布在抱虎角至銅鼓咀、博鰲至大花角兩個岸段。在大花角~梅山岸段,除巖石海岸外,其余基本上為沙質海岸,總長近300公里。梅山~昌化江口岸段,沙質海岸以沙堤為主,總長近200公里,幾乎連續分布于整個岸段。昌化江口~抱虎角岸段,沙質海岸線總長約340公里,其中昌化江口~洋浦岸段長約100公里,儋州光村附近長約20公里,臨高角附近長約25公里,澄邁縣馬村至文昌縣抱虎角岸段長約170公里,其余零星岸段沙質海岸長約25公里。

海灣 編輯本段

海南島四面環海,海岸線曲折綿長(達1584.6公里)(新數據為1823公里),分布大小天然港灣78個(有大小港灣68個之說,),較大的港灣有北部的秀英港(又稱海口港)、海口新港、東水港、鋪前港馬村港海南灣海口灣澄邁灣后水灣白沙門等;南部的榆林港、三亞港、鐵爐港新村港、黎安港,三亞灣崖州灣龍灣、海棠灣陵水灣、南灣、香水灣等,東部的清瀾港、博鰲港、烏場港、潭門港石梅灣日月灣南燕灣、大花角等;西部的八所港洋浦港、白馬井港、感城港、嶺頭港,洋浦灣北黎灣棋子灣等,港灣資源豐富,環境條件優越。其中海口港、三亞港、洋浦港、八所港和清瀾港為海南五大港口。

河流水系 編輯本段

海南島眾多大小河流,從中部山區或丘陵區向四周分流入海,構成放射狀的海島水系。

南渡江發源于白沙縣南峰山,斜貫本島北部,流經白沙、瓊中、儋州、澄邁、屯昌、定安、瓊山,至海口市入海,全長334千米,總落差703米,流域面積71765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19條。西昌水為南渡江最大支流,長257千米。

昌化江發源于五指山西北部,橫貫海南島西部,流經瓊中、保亭、樂東、東方,至昌化港入海,全長231千米,總落差1270米,流域面積5070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10條。通什水為最大支流,長61.8千米。

萬泉河發源于五指山風門嶺,流經瓊中、萬寧、屯昌、瓊海,在博鰲港入海,全長163千米,總落差523米,流域面積3683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8條。其中定安河為最大支流,長約88千米。

自然資源 編輯本段

水資源 編輯本段

全島多年平均徑流深為909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08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79億立方米,其中53.5億立方米為河川基流量(即重復計算量),則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33.5億立方米。海南島全島多年平均降雨深1758毫米,降雨量為596.3億立方米。

水電資源 編輯本段

海南島雨量充沛,河流眾多,水能資源較豐富,經對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逐條分段計算,理論蘊藏量為99.5萬千瓦。其中昌化江、萬泉河、南渡江三大河流為74.15萬千瓦,占75%。全島水能資源可開發量為77.21萬千瓦,其中,三大河流為62.93萬千瓦,占82%。

截至2000年底止,全島已開發的水電站304座,裝機容量為53.69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69.3%(全國水電裝機僅占可開發量的19.3%)。

海南島水能資源表

水系名稱

理論量

可開發量

已開發裝機容量

已開發裝機發電量

南渡江

21.98

8.36

37200

5.78

萬泉河

21.62

21.17

77400

9.69

昌化江

30.55

33.40

102700

27.10

其他河系

25.35

14.28

60400

11.12

合計

99.50

77.21

277700

53.69

資料來源:單位:萬千瓦、萬千瓦時

植物資源 編輯本段

海南地質古老,擁有相當數量古老或原始類群,系統上孤立的蘇鐵科買麻藤科;以及羅漢松科、松科、木蘭科、金縷梅科、山茶科等古老或原始的科及各科最原始的屬。另外有大量美黃花序類型的楊梅科、棒科、殼斗科、榆科、胡桃科等。

海南植物區系因熱帶成分占絕對優勢而呈熱帶性質,植物種類豐富。

海南島上的自然植被類型有常綠季雨林、落葉季雨林、溝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熱帶針葉林、海岸紅樹林、稀樹草原等,人工植被有橡膠林、椰子林、荔枝林、稻田等。熱帶雨林、季雨林應是海南島的地帶性植被類型。由于長期開發利用,平地熱帶雨林遭受破壞,次生類型占有重要地位。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五指山等海拔較高的山地,尚有溝谷雨林和山地雨林分布。常綠季雨林分布于東部潮濕低山丘陵,落葉季雨林分布于西部偏干地區的低山丘陵。山地常綠闊葉林和山頂矮林是海拔超過800m山地上部的植被類型,它們與山地下部的雨林、季雨林構成垂直譜系。

組成海南島植被的植物區系成分幾乎全為熱帶種類,因為沒有受過第四紀冰川的直接影響,古老植物保存較多。植物區系豐富,全島約有維管束植物4600多種,分隸于233科和1201屬,其中約有80%屬于泛熱帶科和亞熱帶科,典型的熱帶科有龍腦香科、番荔枝科、肉豆蔻科、棕櫚科、無患子科紅樹科等,熱帶性較強的樟科、桃金娘科的種類特別豐富,喬木群落的主要組成成分為樟科、大戟科、豆科、番荔枝科、殼斗科、桑科、桃金娘科、木蘭科、龍腦香科、山欖科科等,以及一些裸子植物,林下植物主要有茜草科、紫金牛科、野牡丹科、大戟科、棕櫚科、竹亞科、桑科和蕓香科等,以及大量蕨類植物。溫帶科屬的植物種類貧乏,鵝耳櫪屬、槭屬、紫樹屬杜鵑屬和粗屬等僅分布于山地上部或石灰巖地區。

海南島

動物資源 編輯本段

海南島自然條件優越,食物終年不缺,有利于各類動植物生長繁殖。動物種類數量是中國小區域單位面積上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之一。獸類有112種,鳥類355種,爬行類116種,兩棲類39種,淡水魚類70多種,海產魚類600多種,海產無脊椎動物約1320種,昆蟲類約880多種,其他無脊椎動物260多種。

按照動物地理區劃,海南島屬于東洋界華南區的海疆同業區,島上的鳥獸中,主要為東洋界成分(超過80%),而古北界成分極少,且富于熱帶、亞熱帶雨林成分,以果、蟲或花蜜為主要食物。

由于海南島與大陸隔離已有相當長的時間,形成一個獨立的海島,自然環境逐漸變化,成為一個獨立亞區。海南島上沒有豺、狼、虎、豹等兇猛動物。最大的猛獸是黑熊,主要棲息在山岳林區,為數甚少。海南島上其他動物天敵少,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海南島作為一個獨立的亞區,產有海南山鷓鴣海南毛猬海南鼯鼠、低泡鼠、海南兔等一些未見分布于世界任何地方的特有動物種類。棕腹隼雕橙胸綠鳩盤尾樹鵲灰喉針尾雨燕等在國內僅見于此。還有鳥類的鷹雕蛇雕白鷴、孔雀雉、大盤尾等59種;獸類的海南黑長臂猿、海南豹貓、海南坡鹿等25種。這些獨特惡霸種的特點是比其他地區的體型小或羽顏色深濃。

按動物的用途和經濟價值大致可分為:(1)珍稀觀賞動物,有海南黑長臂猿、海南坡鹿、云豹、孔雀雉、海南山鷓鴣、蟒等等;(2)裘用動物,有海南水獺、小爪水獺、鼬獾等等;(3)革用動物,有野豬赤麂等等;(4)肉用動物,有海南兔、野豬、赤麂、原雞斑鳩、海龜及各種魚類、軟體動物、蝦蟹類等等;(5)藥用動物,有黑熊、穿山甲褐翅鴉鵑巨蜥、玳瑁、龜類蛇類海龍海馬、珠母貝、鮑魚、大斑等等。

海南省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105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海南黑冠長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鷓鴣、孔雀雉、白腹軍艦鳥鸚鵡螺等16種;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穿山甲、海南水鹿、海南兔、白、原雞、綠海龜、玳瑁、山瑞鱉、虎斑蛙等89種。

野生動物資源隨著植被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海南島的動物資源相當豐富,種類和數量都相當可觀,分布區域也廣泛。后來,隨著生態條件遭到破壞,動物棲息地不斷縮小,加之人為的亂捕濫殺,致使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明顯減少,分布區域也急劇縮小。海南黑長臂猿,20世紀50年代,海南島上10個縣均有分布,計有2000多頭;20世紀80年代僅霸王嶺、尖峰嶺、五指山的熱帶森林中有分布,總數不到20頭。此外,海南坡鹿、云豹、孔雀雉,海南山鷓鴣、巨蜥、鸚鵡螺等珍貴動物資源日趨減少,島上的鳥類有三分之一的種類近年已不易見到,趨于滅絕。海洋漁業的濫捕和內陸水域的污染,以用炸魚、電魚毒魚等,導致動物資源及其生態環境的破壞,情況嚴重,令人擔憂。鑒于此,政府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自1965年開始建立自然保護區,至1990年,海南省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58外,其中陸地自然保護區48處,海洋自然保護區10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處,省級保護區26處,縣(市)級保護區27處。

礦產資源 編輯本段

海南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全省發現礦產88種,已探明列入礦產資源儲量統計的69種,產地684處。海南礦產資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冶金輔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屬礦、地下水、熱礦水和飲用天然礦泉水等種類。探明儲量位于全國前列的優勢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玻璃用砂、鈦鐵砂礦、英砂礦、寶石、富鐵礦、鋁土礦(三水型)、飾面用花崗巖、飲用天然礦泉水、熱礦水等。

海南島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礦床19處,主要分布于文昌、儋州、昌江、東方等地。鈦鐵砂礦主要分布于海南島東海岸,已探明礦床70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16處。鋯英石砂礦已探明大型礦床5處、中型6處、小型59處,主要分布于文昌、瓊海、萬寧、陵水等市縣。已探明寶石小型礦床2處,位于文昌境內。富鐵礦分布于昌江石碌鎮一帶,保有儲量2.98億噸,是國內少有的富鐵礦之ー。已探明鋁土礦大型礦床1處,位于海南島北部的蓬菜地區。飾面用花崗巖主要分布于屯昌、樂東、三亞、東方、白沙等市縣。飲用天然礦泉水各市縣均有發現。

生物資源 編輯本段

據調查,海南島的植物有259個科,1300多屬,4200種,喬木800多種,其中熱帶種類占83%。1995年全省森林面積達163.7萬公頃,其中天然林83.9萬公頃,人工林約82.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已達48.7%。自然植被有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紅樹林、針葉林、灌叢和草原等類型。

在海南島,森林資源分布于中部、西南部和東南部山區,海南島最重要的熱帶森林區有5個:①五指山熱帶原始森林區;②霸王嶺;③尖峰嶺林區;④吊羅山林區;⑤黎母山林區

礦產資源 編輯本段

海南島已探明的礦物59種,其中有開采價值的36種,有金、銀、銅、鐵、鉛、錫、鋁、、錳、鈦、鋯英石、水晶石、大理石石墨等等。其中亞洲最大的富鐵礦在海南石碌,石碌鐵礦的儲量約占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0%,品位居全國第一。

海鹽資源 編輯本段

海南島是理想的天然鹽場,在三亞至東方沿海數百里的弧形地帶上,許多港灣灘涂都可以曬鹽。已建有鶯歌海、東方、榆亞等大型鹽場,其中鶯歌海鹽場最著名。

風俗民情 編輯本段

海南島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被稱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塊未被污染的凈土”。島上四季常春,森林覆蓋率超過50%。海南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五大旅游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海島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民族風俗 編輯本段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于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苗族的生活習俗。

苗族風俗 編輯本段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與黎家人一樣,盛裝歡慶節日。各家還制作五色飯,(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紀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飯是苗族人將山蘭稻米,分別用桑等植物葉浸染成黑,紅、綠、黃四色米,與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苗族婦女的臘染技藝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種精美圖案和花鳥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黎族風俗 編輯本段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但是在現代文明沖擊之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著傳承的壓力,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正瀕臨失傳。保護璀璨的原生態黎族文化刻不容緩。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最早記載海南黎族紋身的是《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說漢武帝于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耳二郡,就有“點其面,畫體為鱗采”,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俗,由此推斷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婦女就有了紋身傳統。有學者評價說,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紋身是黎族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特色活動 編輯本段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余萬。黎族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征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里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體育、經貿于一體的大型旅游文化節慶活動。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土壤植被 編輯本段

土壤分布

海南島土壤的水平地帶性不明顯,地帶性土壤為磚紅壤。因海南島地勢中高周低,無論成土條件,或是土壤分布,均以中南部山地為中心向四周遞變。土壤分布受地形影響極為明顯,全島土壤分布成若干個同心圓,圍繞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最外環圈是圍繞全島近代濱海階地分布的濱海沙土,其海拔高度僅在1米以內;次外環圈為地帶性土壤——磚紅壤,主要分布在階地、臺地和海拔在350米(或400米)以下的丘陵。由于島北部沿海有較寬的階地、臺地和丘陵,因而,島北部土壤分布的環帶較寬。島南部因山地位于正中而偏南,甚至直逼海岸,土壤的環帶較窄。島中南部山地為黃壤,其海拔在400米以上。

植被分布

海南的水熱條件優越,植被的組成種類豐富多樣,屬熱帶及熱帶島嶼植被類型。

  • 自然植被

海南的自然植被有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紅樹林、針葉林、灌叢和草原等類型。

(一)熱帶季雨林

熱帶季雨林分布于周期性干、濕季交替的地區,旱季時或多或少是落葉的,而在濕季是常綠的,海南的熱帶季雨林又分為常綠季雨林和落葉季雨林兩種類型。

常綠季雨林,在原生林中近似于熱帶雨林,但種類外貌又比雨林遜色,主要分布于海拔7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臺地地區,尤以東南部丘陵低山為典型。主要珍貴木材有:青皮、荔枝、蝴蝶樹、鶯歌木、油楠黃桐等。

落葉季雨林,主要分布于海南的西部和南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臺地上,群落比較低矮。常見的植被有厚皮樹麻櫟白格、陸國、平脈稠等。

(二)熱帶雨林

海南島的熱帶雨林實際上是溝谷雨林和山地雨林。溝谷雨林分布于海拔900米以下的山谷地區,如尖峰嶺、吊羅山和卡法嶺等山地,主要樹種有:雞毛松、蝴蝶樹、母生、綠楠海南楊桐等。山地雨林,多分布于海拔750~1200米之間,在尖峰嶺、獼猴嶺、馬域嶺和吊羅山等地,面積較大,且多為原生性森林,主要樹種有:陸均松、稠木、坡壘子京、花梨、油丹等。溝谷雨林和山地雨林是海南島的重要水源林,同時又是熱帶的珍貴用材林和藥材生產基地。

(三)常綠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分布于海南島的山地上,是一種山地垂直分布的類型,一般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可分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和山頂矮林。前者的樹種有:陸均松、海南楊桐、海南五針松黃背櫟;后者的樹種有:櫟子稠、五裂木、厚皮香、栲、冬青海南杜鵑等。山地常綠闊葉林和山頂矮林也是海南島重要的水源林之一。

(四)紅樹林

海南的紅樹林分為海灘紅樹林和海岸半紅樹林兩種類型。海灘紅樹林分布于淤泥深厚且較閉塞的海灣或河口,高潮線以下的地帶,分布面積較大的是瓊山東寨港,文昌鋪前港、清瀾港,儋州新英港和陵水新村港等地。樹種有文紅樹、木欖紅海蘭、海桑及木果楝。海岸半紅樹林分布于高潮線以上的海岸地帶,常與紅樹林相連呈條帶狀分布,面積很小。主要樹種有:黃槿海棠果海芒果水椰草海桐、水莞花等。

海南尖峰嶺熱帶雨林中的盤殼櫟

(五)針葉林

海南島的針葉林純林,面積不大,只見于丘陵和臺地上的南亞松和東部濱海臺地沙土上的竹柏林,現狀植被中僅有霸王嶺和瓊中縣的松濤等地,保留有天然純林,樹種以海南松為主。在海南的自然植被中,還有灌叢、刺灌叢和草原等類型。

  • 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是人為經濟活動對土地利用的產物。海南島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發展的主要基地,栽培作物種類豐富,栽培群落多樣,并以熱帶性為主。主要樹種有木麻黃桉樹,組成沿海防護林,1995年全省防護林約299萬公頃,主要經濟林有橡膠、香茅、胡椒、芒果、香蕉等。1995年全省熱帶作物種植面積達44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5%,其中橡膠種植面積有368萬公頃。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木薯、花生和甘蔗等。1995年全省水稻播種面積為39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1%。

  • 森林分布

在海南島,森林資源分布于中部、西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即集中于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和瓊中縣的五指山、鸚哥嶺、黎母山、什寒山、白馬嶺、嘉積嶺,白沙縣的南溪嶺、南高嶺、斧頭嶺,樂東縣的佳陽嶺、抱由嶺、卡法嶺,保亭縣的好梧嶺、生毛嶺、四方嶺、南林嶺,三亞市的抱龍嶺、雅亮嶺,東方縣的馬鞍嶺、獼猴嶺,昌江縣的保梅嶺,萬寧市的牛土嶺、銅鐵嶺、六連嶺、東嶺、尖嶺,瓊海市的會山,儋州市的鹿母灣,屯昌縣的黃竹嶺以及澄邁縣的仁興等山區。

海南島最重要的熱帶森林區有5個:①五指山熱帶原始森林區;②霸王嶺;③尖峰嶺林區;④吊羅山林區;⑤黎母山林區。這些林區,森林資源豐富,珍貴樹種多。五大林區均為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對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御臺風等起著重要作用。此外,海南島的人工林主要分布于環島沿海地帶和農墾局的各個國營農場。

氣候特征 編輯本段

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基本特征為:四季不分明,夏無酷熱,冬無嚴寒,氣溫年較差小,年平均氣溫高;干季、雨季明顯,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多熱帶氣旋;光、熱、水資源豐富,風、旱、寒等氣候災害頻繁。年平均氣溫22.5-25.60C,年日照時數1780-2600小時,太陽總輻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西部沿海約1000毫米)。

  • 日照

海南島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終年太陽高度角大。夏至前后有兩次太陽位于天頂,正午時,太陽高度角在84°45′~86°45′;即使在冬至日,正午時,太陽高度角也在46°05′~48°05′。各地夏至與冬至的晝長相差很小,因而,太陽輻射能相當豐富,日照充足,年太陽輻射總量為46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在1793~2590小時.為熱帶氣候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海南島位于東亞季風區,受季風影響較為明顯。東風帶系統和西風帶系統對其均有影響。

  • 氣溫

海南各地的年平均氣溫為22.5~25.6℃,以中部的瓊中最低,南部的三亞最高。等溫線向南彎曲呈弧線分布,從中部山區向四周沿海遞增,23℃等溫線在中部山區閉合。由于海洋的調節,海南氣溫年變差普遍較小,多數地區為8~10℃,三亞最小(7.6℃)。普遍比中國大陸地區低5~10℃。

  • 降水

海南各地的年平均雨量為923~2459毫米。等雨量線呈環狀分布,中、東部多,西部少;山區丘陵多,沿海平原少;多雨中心位于萬寧西側至瓊中一帶,少雨區位于東方市沿海。多雨中心的瓊中縣,年平均雨量為2458.5毫米,年最多雨量為3759.0毫米(1978年),年最少雨量為1398.1毫米(1959年)。少雨區的東方縣,年平均雨量為922.7毫米,年最多雨量為1528.8毫米(1980年),年最少雨量為275.4毫米(1969年)。瓊中與東方直線距離不足150公里,雨量相差竟如此懸殊。

海南島降水的季節分配很不均勻,有明顯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5~10月是多雨季,總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鋒面雨、熱雷雨和臺風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少雨季,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干旱常常發生。

水系水文 編輯本段

河流水系

海南島眾多大小河流,從中部山區或丘陵區向四周分流入海,構成放射狀的海島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154條,平均每條河流的集水面積只有220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39條,占全島面積的84.4%;集雨面積小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15條,只占全島面積的15.6%。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和萬泉河,流域面積分別為7033、5150、3693平方公里。三大江河流域面積占全島面積的47%。流域面積在1000~2000平方公里的有陵水河和寧遠河。流域面積在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珠碧江望樓河文瀾江北門江、太陽河、藤橋河、春江和文教河

南渡江海口市段

南渡江,發源于白沙縣南峰山,斜貫本島北部,流經白沙、瓊中、儋州、澄邁、屯昌、定安、瓊山,至海口市入海,全長334公里,總落差703米,流域面積7176.5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9條。西昌水為南渡江最大支流,長257公里。

昌化江樂東縣段

昌化江,發源于五指山西北部,橫貫海南島西部,流經瓊中、保亭、樂東、東方,至昌化港入海,全長231公里,總落差1270米,流域面積507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0條。通什水為最大支流,長61.8公里。

萬泉河下游瓊海段

萬泉河,發源于五指山風門嶺,流經瓊中、萬寧、屯昌、瓊海,在博鰲港入海,全長163公里,總落差523米,流域面積3683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8條。其中定安河為最大支流,長約88公里。

地表水文

  • 分布

海南島水系,主要特點是:(1)較大的河流都發源于中部山區,較小的河流多發源于山前丘陵或臺地上,沿著中高周低的地勢放射奔流入海,河短坡陡,難以留住降水,但沿河有不同程度的盆地和峽谷相間,利于建庫。(2)因河短坡陡,又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暴雨強度大,洪峰高,歷時短,洪水漲率大,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比值高達數千倍,如昌化江寶橋站為5970倍。(3)小流量歷時長,沖切不力,以致許多中小河流彎曲淺窄,泄洪能力低,兩岸農田常遭洪泛之害。(4)山區河流坡陡水急,落差集中,具有較好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99.5萬千瓦,可開發量77.21萬千瓦。(5)含沙量少,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055~0.197公斤。(6)終年不凍結。

  • 徑流

海南島多年平均徑流深909毫米,最大為瓊中縣1457毫米,最小為東方市547毫米。全島多年平均徑流系數為0.51,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08億立方米。其中,P=10%的豐水年,徑流量為490億立方米;P=50%的平水年,徑流量為290立方米;P=75%的偏枯水年,徑流量為209億立方米;P=90%的枯水年,徑流量為151億立方米,P=95%特枯年,徑流量為126億立方米。

海南氣候炎熱,地表溫度高。據省水文站長期監測,地表水(江河)水溫年均20℃~30℃之間。徑流分布特點:(1)年平均徑流深大,但地區分布與年內分配不均,且年際變化大;(2)年平均徑流深自中部山區向四周沿海遞減,與降水趨勢一致,中高周低,東大西小,且高低區差值較大。

與降水一樣,汛期平均徑流量占全年徑流總量為:南渡江流域為82%,昌化江流域為81%,萬泉河為68%;島東部地區為66%,中部地區為79%,西部地區為85%,北部地區為79%。

徑流年際變化大,變差系數為0.4~0.55,洪枯懸殊。實測年徑流量最大年與最小年的比值高達4~7倍,最大洪峰流量與最枯流量的比值高達幾千倍。

海域水文

海南島位于北部灣、瓊州海峽、南海之間。主要受南海水文環境制約。

  • 潮汐

海南島的潮汐現象主要是太平洋潮波經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進入南海后形成的,潮汐類型復雜。沿岸潮流有三種類型:表層潮的正規全日潮流,分布于三亞港到鶯歌海、瓊州海峽東、疆岸段;不正規全日潮,分布于海口港、清瀾港和八所港;不正規半日潮分布于港北港、陵水角和洋浦港。底層潮流也分三種:正規全日潮流分布于海口港至抱虎角、三亞港至鶯歌海;不正規全日潮,分布于八所港至瓊州海峽西口;不正規半日潮分布于清瀾港至港北港。

  • 波浪

玉包港、白沙門兩地,波浪主要出現在偏北向。出現頻率為:玉包87%,最多東北浪,為29%;白沙門為73%,最多北東浪,為39%。

海南島東北的銅鼓嶺,南部的琊瑯灣、榆林和西南部的鶯歌海,則都以偏南回浪為主。銅鼓嶺近岸海區,波浪出現頻率為69%,最多東南浪,為34%;琊瑯灣內,為57%,最多南浪,為31%:榆林港,為83%,最多西南浪,為25%;鶯歌海,為61%,東南浪和南浪最多,為16%。

海南島西部的東方(八所),各向浪的分布則與上述各站不同。在東北東—東南東—南南東范圍內的波浪甚少,各向出現頻率均不足0.5%,該海區的波浪主要集中在偏西南和偏北向。南—南西—西的范圍內,出現頻率為44%,以南西浪最多,為17%;北西—北—北東海區,出現頻率為48%,以北西北和北東北浪最多,頻率為1.9%。

環島的波浪較大,年平均波高以東北岸段最高,南岸較底。島北部的玉包港、白沙門南站偏南向的平均波高均小,為0.2~0.4米;而玉包角的偏西向和偏東向均較大,為0.6~0.7米,白沙門則是偏東北向較大,為0.6~1.0米;島南部的琊瑯灣、榆林以偏西向大,前者為0.7~0.8米,后者為0.5~0.8米;其余各向均較小,島東北部的銅鼓嶺,東北向最大,為1.1米(為海南島全岸最高)其余各向為0.8~1.0米。島西部的東方,偏東、偏西各向浪較小,為0.3~0.7米;偏南向大,為0.9~1.0米;西南部的鶯歌海各向差異較小,為0.5~0.9米。

除琊瑯灣的平均周期明顯偏大外,其余各觀測站的平均周期接近。全島沿岸平均波浪周期為2.9~4.6秒,而琊瑯灣長達8.1秒,富有海浴沖浪的娛樂之利。

  • 水溫

近岸海水溫度水平分布,具有自北而南增高、西高東低以及冬季沿岸低而外海高、夏季沿岸高而外海低的特點。東西海岸水溫差約9℃。冬季,海口的海水溫度為18.7℃,而南部三亞的海水溫度已增加到22℃,比珠江口岸段高4~5℃,是中國海岸冬季水溫最高的岸段。

海南島沿海區域水深較淺,海水溫度年變化受氣候影響較大。具有年較差大,變化快的特點。水溫最高值出現在夏季(5~9月),最低值出現冬季(1~2月),年較差在7~11℃之間,水溫年變化幅度由南向北遞增。

  • 鹽度

海南島環島沿岸表層海水的鹽度,具有由沿岸向外海逆增和時空分布差異較大的特點。全岸年均鹽度32.64,比我國北方沿岸(鹽度28~30)略高。春至夏初(3~5月),鹽度為31.56~34.48,秋季(9~10月)鹽度偏低,一般為18.55~32.11;東岸除清瀾港至陵水灣因有上升流,鹽度增加為34.47的高鹽度區外,其余岸段的鹽度均小于西和西南岸段。鹽度極值,東方和鶯歌海分別高達36.0和36.2,比粵東、粵中和粵西沿岸的鹽度(30~31)高5。在氣溫高、日照長、凈蒸發量大的氣候條件下,利于曬鹽,宜劃作鹽田區。豐富的海鹽為鹽化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水色與透明度

海南島沿岸水色變化在2~21號之間,水色分布趨勢一般是由岸向外隨著水深的增加水色增高,且具有東部和南部沿海區域低,季節變化較明顯的特點。透明度變化范圍在0.5~20米之間,其變化趨勢與水色相似,即水深愈深透明度愈大。東部和南部沿岸區域透明度大,西部和北部透明度小。一般是春夏季透明度大,秋冬季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社會文化 編輯本段

據古籍記載,先秦時期,海南島及南海諸島早已內屬中原王朝。夏、商、周三代,海南為揚越之南裔,南海沿岸漁民已給朝廷進貢珠貝、玳瑁等土特產。秦朝在嶺南設桂林、南海、象郡3個郡,海南屬象郡之邊地。秦漢之交,海南歸南越國管轄。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首置珠崖、儋耳2郡,轄16縣,并把南海諸島劃入中國版圖,隸屬珠崖郡。此后,建置沿革迭有變更,至唐宋時期海南島逐步形成東南西北四州格局,成為歷代行政建制的基礎。明代以前,海南曾隸屬湖廣行省和廣西行省,明初始將海南改隸廣東省。民國時期先后設瓊崖道和海南特別行政區等機構,仍隸于廣東。解放后,海南長期設立行政公署或行政區公署,為廣東省的派出機關。1984年10月,首次成立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為一級地方政府機構。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把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單獨成立海南省。管轄范圍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及其海域;下屬行政建制有海口市、三亞市(地級),通什市(縣級),瓊山縣、文昌縣、瓊海縣、萬寧縣、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儋州,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東方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等19個市縣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島辦事處。省會設在海口市。

此后,行政建制稍有變化,截至2015年9月,海南省有27個市、縣(區),其中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8個區,218個鄉鎮(含街道辦事處),其中21個鄉、175個鎮、22個街道辦事處。地級市: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儋州市;縣級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東方市;縣: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海南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計有漢、黎、苗、回、壯、瑤等30多個民族。1990年底,全省戶籍總人口651.2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09.12萬人(少數民族中黎族人數最多,達100.7萬人),占總人口的16.76%。人口密度為193人/平方公里。全省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200多萬人,省內有歸僑、僑眷100多萬人,是中國的主要僑鄉之一。

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推算,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44.72萬人,比上年增加10.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59.5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23%。全省人口出生率12.87‰,死亡率6.11‰,自然增長率6.76‰。

旅游資源 編輯本段

海南島上的旅游資源分布

  • 海岸景觀

海南島的海岸線上,沙岸約占50%~6%,沙灘寬數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為5度,緩緩延伸;多數地方風平浪靜,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潔柔軟;岸邊綠樹成蔭,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數時間可進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風浴。自海口至三亞東岸線就有60多處可辟為海濱浴場。環島沿海有不同類型濱海風光特色的景點,在東海岸線上,特殊的熱帶海涂森林景觀——紅樹林,熱帶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觀——珊瑚礁,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在海口東寨港、文昌清瀾港等地建有紅樹林保護區。海岸線上有22個海角、25座燈塔、68個海灣、26個湖,還有21個度假區、31個景區、216個名勝古跡。

  • 山岳森林

海南島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綿延起伏,山形奇特,氣勢雄偉。頗負盛名的有山頂部成鋸齒狀、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氣勢磅礴的鸚哥嶺,奇石疊峰的東山嶺,瀑布飛瀉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嶺、尖峰嶺、吊羅山、霸王嶺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的勝地。海南的山岳最具特色的是密布熱帶原始森林,有樂東尖峰嶺、昌江霸王嶺、陵水吊羅山和瓊中五指山等4個熱帶原始森林區,其中以樂東尖峰嶺最為典型。

  • 珍禽異獸

為了保護物種,利于觀賞,海南已建立多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馴養場,包括昌江霸王嶺黑冠長臂猿保護區、東方大田坡鹿保護區、萬寧大洲島金絲燕保護區、陵水南灣半島獼猴保護區、屯昌養鹿場等。

  • 江河風光

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河流,灘潭相間,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觀景的好地方,尤以萬泉河風光聞名全國。大山深處的小河或山間小溪密布,瀑布眾多,其中五指山太平山瀑布和瓊中百花嶺瀑布等久負盛名。海南島上還有不少水庫,特別是松濤、南扶、長茅、石碌等水庫具湖光山色之美,不是湖泊勝似湖泊。

  • 地質景觀

歷史上的火山噴發,在海南島留下了許多死火山口。最為典型的是位于海口的石山,石山有海拔200多米的雙嶺,嶺上有2個火山口,中間連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馬鞍,又名馬鞍嶺。石山附近的雷虎嶺火山口、羅京盤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有不少千姿百態的喀斯特溶洞,其中著名的有三亞的落筆洞、保亭的千龍洞、昌江的皇帝洞等。島上溫泉分布廣泛,多數溫泉礦化度低、溫度高、水量大、水質佳,屬于治療性溫泉,且溫泉所在區域景色宜人。興隆溫泉、官塘溫泉、南平溫泉藍洋溫泉等,適于發展融觀光、療養、科研等為一體的旅游。

  • 古跡名勝

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跡主要有為紀念唐宋兩代被貶謫來海南島的李德裕等5位歷史名臣而修建的五公祠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居瓊遺址——東坡書院以及為紀念蘇軾而修建的蘇公祠,清代雷瓊兵備道焦映漢所修建的瓊臺書院,明代名臣丘浚墓,明代大清官海瑞墓,相傳受漢武帝派遣率兵入海南的將軍馬援為拯救兵馬而下令開鑿的漢馬伏波井,以及崖州古城、韋氏祠堂、文昌孔廟等。

  • 革命紀念地

海南的革命紀念地有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瓊崖縱隊司令部舊址、紅色娘子軍紀念園、金牛嶺烈士陵園、白沙起義紀念館、陵水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等,還有宋慶齡祖居及陳列館、張云逸大將紀念館等。

  • 民族風情

海南島的世居少數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保留著許多質樸敦厚的民風民俗和生活習慣,使海南的社會風貌顯得獨特而多彩。海南是中國唯一的黎族聚居區,黎族頗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風情,有獨特的旅游觀光價值。

  • 田園風光

海南島上生長著大量的熱帶作物,極大地豐富了自然景觀。游人上島既可欣賞熱帶田園風光,增長見識,又可品嘗熱帶水果,一飽口福。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銀元    下一篇 塔克拉瑪干沙漠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欧美综合高清在线| 最刺激黄a大片免费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入口| 97色在线观看| 日本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大杳焦在线| 黑人与欧洲性大战| 女皇跪趴受辱娇躯| 久久综合色综合| 男人日女人动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韩国伦理s级在线| 天天碰天天摸天天操|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用劲好爽快点要喷了视频 | 国产精品无码2021在线观看 | 美女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性xxxxx极品娇小| 啦啦啦在线观看视频直播免费| 18以下岁毛片在免费播放|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洗澡|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最近手机版免费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精品资源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直接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美国式禁忌矿桥| 国产成人www| 91在线视频一区| 快播电影网日韩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