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湖
維多利亞湖(英語:斯瓦希里語維多利亞湖 號:基尼亞盧旺達語:Nyanza)非洲最大的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該湖位于非洲大陸東部,東非高原中部,在坦桑尼亞境內、烏干達、肯尼亞三國的邊界。湖區南北長337公里,東西寬241公里,總面積約6.湖面9萬平方公里,海拔1134米,平均深度40米,最大深度82米,蓄水量2760立方公里。流入維多利亞湖的溪流有成千上萬條,其中最大的是卡蓋拉河(Kagerah River),從西岸流入維多利亞湖。此外,維多利亞湖是白尼羅河的源頭。
維多利亞湖形成于大約40萬年前東非大裂谷和艾伯丁裂谷之間形成了一個湖盆,向西流動的水道受阻,因此在這里形成了維多利亞湖。湖中有許多島嶼和暗礁,其中烏凱雷韋島最大。湖的海岸線長達3220多公里,南北海岸曲折蜿蜒東北海岸有一條狹長的水道通往卡貝蘭多灣,湖的周圍是廣闊的平原和沼澤。維多利亞湖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降雨量集中在一年中的4 ~ 6月,80% 湖來自直接降雨,年均蒸發量為 2.0 ~ 2.在2 米之間。維多利亞湖中大約有200種魚類和哺乳動物、爬行動物、也有很多種鳥。湖邊地區森林密布、盛產牧草和熱帶水果。
維多利亞湖沿岸是現在班圖人的起源地之一起初,只有來自北非的阿拉伯商人到達維多利亞湖北岸,并將其稱為維多利亞湖“烏凱雷韋”自13世紀以來,布格諾羅王國出現在維多利亞湖北部、布干達王國和其他班圖王國,直到19世紀,布干達統治著維多利亞湖北部和西部地區。1858年,英國探險家約翰?漢寧?斯皮克(John hanning pike)在這里調查尼羅河源頭時,發現了這個湖,并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命名。維多利亞湖的魚類資源特別豐富,其主要產業是漁業、魚類加工和輪渡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周圍有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區景點。歐文瀑布大壩和其他建筑設施已經建成,為該地區提供了大量電力。
2002年,烏干達政府在世界銀行的援助下建立了第二座水電站基拉水電站(Kira hydropower tation 3356)2006年,維多利亞湖的水位達到了80年來的最低點。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維多利亞湖位于非洲大陸東部,東非高原中部,東非大裂谷與其東支之間的盆地中,南緯2°之間.東經5° ~ 0°和31° ~ 34°。地處烏干達、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交界處,大部分湖泊位于烏干達(31000 平方公里)和坦桑尼亞(33700 平方公里)在這兩個國家中,有一小部分位于肯尼亞(4100 平方公里)維多利亞湖呈不規則四邊形,南北長337公里,東西寬241公里,總面積686萬平方公里。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維多利亞湖位于非洲赤道附近,但由于地處東非高原,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一年中有4 ~ 6個月降雨集中。3月至5月和10月至12月是兩個相對溫暖的雨季,日最高氣溫在30℃左右—32℃。1月和2月炎熱干燥,日最高氣溫可達36℃以上。從六月到八月天氣寒冷干燥。
由于陸風向湖中心區域匯聚,維多利亞湖全年多雷暴,年降雨量為1150—2000毫米,年蒸發量在2000毫米至2200毫米之間。其中,4月降水量最高,為163毫米,7月降水量最低,僅為0.1毫米,最高降水量為湖中心區域2000毫米,湖岸低至一半。維多利亞湖的年平均氣溫約為23℃,最高氣溫為32℃.6℃,最低氣溫2.8℃。維多利亞湖全年陽光明媚6月是維多利亞湖陽光最充足的月份,每天有 9 小時,12月陽光最少,每天只有6小時.3小時。全年濕度在58%~74%其中,4月的平均濕度最高。
地質
地質構造
維多利亞湖群位于層理帶(Pad area)在所有前卡拉多克火山和沉積巖下面,這個區域從東北部的大瀑布延伸到西南部的喬治四世國王湖(國王路 號喬治維湖 號)從北部的紅印第安湖到南部的諾爾·保羅溪(Noel Paul' Brooke)它由至少三個不同年齡組的火山巖組成:寒武紀弧層序(Cambridge arc equence)下奧陶統火山層序( a 3356 lower or upper equence)和中奧陶統層序( equence)火山巖的起源與東非大裂谷的形成有關。火山巖群沿東北走向的直線向東南推進,在此過程中,它們向左轉,產生橫向斷層,在維多利亞湖群中形成彎曲和共軛斷層模式,形成洼地并積水形成下沉湖泊。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下沉湖,也是一種構造湖。其特點是湖岸陡峭,沿構造線發育,湖形狹長、水深而清澈。
地層特征
維多利亞湖地區主要是新太古代花崗巖—綠片巖地體為花崗質綠片巖地體,主要由表殼巖和同造山花崗巖組成,是不同時期巖漿活動的產物。中太古代晚期和新太古代早期發生間歇性酸性火山噴發-深層鎂鐵質火山爆發,在維多利亞湖周圍形成了大面積的花崗巖-綠巖地體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基礎。綠巖帶盆地形成后,隨著花崗巖漿的大規模侵入,綠巖帶層序地層單元受到擠壓、破壞,呈帶狀、島弧狀分布。元古宙是維多利亞湖綠巖帶形成后的又一個巖漿活動期,主要由北東走向的中基性巖漿組成、近南北向斷裂帶侵入,形成中基性巖脈、巖墻。
巖石特征
地球化學比較表明,維多利亞湖盆地東部的新火山灰組合包括整個尼安薩裂谷中的 113356個陸地地點和來自烏干達維多利亞湖水域的 V95個地點-1P 沉積巖心。埃爾夫斯特是維多利亞湖東部的一個超級地體,由四個地體組成,其中大部分被太古神龍地覆蓋( kaweilong branch) 超群碎屑變質沉積巖、新元古代布科班(Bukoban)覆蓋了板狀硅質碎屑沉積巖超群和新近紀河流和湖泊沖積沉積物。除了湖東北角的卡比隆多灣表面的第三紀和現代堿性火山巖和沉積物外,湖周圍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前寒武紀基巖。
地貌
維多利亞湖位于東非高原盆地中部,屬于一個凹陷盆地。湖水海拔1134米,平均深度40米,最大深度82米,蓄水量2760立方千米。擁有超過3220公里的海岸線,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僅次于北美蘇必利爾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泊周圍的地形起伏不大,有丘陵、平原為主。湖的西岸陡峭,其他三面低平,湖岸曲折,有許多湖泊海灣和島嶼。
礦產資源 編輯本段
金礦資源
維多利亞湖金礦橫跨坦桑尼亞西北部、西肯尼亞和烏干達東北部分布在維多利亞湖周圍,大部分在坦桑尼亞境內,面積約為10×104平方公里它們是坦桑尼亞金礦的主要分布區,占坦桑尼亞黃金總儲量的90%以上。維多利亞湖金礦的早期開采歷史始于德屬東非的殖民時代。第一座商業金礦于1909年7月投產,直到坦桑尼亞獨立(1961年)總共生產了大約120噸黃金。2000年以來,隨著坦桑尼亞 美國礦業法與黃金價格上漲,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來自南非和其他國家的礦業公司大量涌入并建造了蓋塔(Geita)布里揚胡魯(Buryanhulu)北馬拉(Bei Mala)布茲瓦吉(Buzwagi)高等普萊德(Gold Pride)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現代化礦井。
稀土資源
維多利亞湖周邊(包括肯尼亞布魯區, 布魯)發現了許多碳酸鹽巖,富含稀土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該地區的地層主要是尼亞薩變質玄武巖、斑狀響巖、響巖、角礫碳酸巖、碳酸巖、細方解石碳酸鹽巖、鐵質酸巖等。尼亞薩變質玄武巖是太古代變質巖(原巖為玄武巖),斑狀響巖、響巖、角礫碳酸巖、碳酸巖、細方解石碳酸鹽巖、鐵碳酸鹽巖屬于新近紀第四紀更新世。
水文特征 編輯本段
湖泊水
水位
維多利亞湖的集水區面積約為18.卡蓋拉河4萬平方公里,蓄水量約2760立方公里、包括馬拉河在內的數千條溪流全年注入。當湖水從北岸流出時,它形成了排水量為600秒立方米的里本瀑布,這是白尼羅河的水源。在這一年里,湖水的水位降到了零.3米。
水溫
維多利亞湖的表層水溫從23℃到28℃不等,巨大的湖水體對調節沿湖氣候起著顯著作用湖區雷雨較多,低層大氣以偏東氣流為主,沿海地區相對較低。
水質
由于盆地中的持續燃燒,煙塵和灰燼沉積在湖泊的廣大區域,來自河流的營養物流入增加以及與沿海定居有關的污染增加等,維多利亞湖處于富營養化狀態。較深的湖水中磷的濃度顯著增加,而邊緣的氮的濃度顯著增加。在這些和其他營養物質的刺激下,藻類的生長自1960年以來增加了五倍,其中藍綠藻是主要物種,藻類豐度的透明度指數從20世紀30年代初的 53356米下降到19903356年的1米或更低。同時,由于污水排放,湖泊中的氮和磷大量增加,導致水葫蘆瘋狂生長,直到1989年才消失。
水層
維多利亞湖是一個淺水湖,最大深度約80米,平均深度40米(130 英尺)在2016 年,創建了第一個真正的湖泊測深圖圖像顯示,湖泊最深的部分轉移到了肯尼亞附近的湖泊東部,烏干達西海岸和坦桑尼亞南海岸通常很淺。
河流
流入維多利亞湖的河流有成千上萬條,其中最大的是卡蓋拉河、馬拉河(Mara , R)然而,進入湖泊的主要河流是湖泊東北部的肯尼亞地區:雅拉(Yala)西歐(io)桑鐸彌里哦(ondu Miriu)南道(Nyandao)弭郭里(Migori)和莫古西(Mogui)這些河流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最大的入湖河流卡蓋拉河。該湖的唯一出口是烏干達金賈附近的尼羅河,從北部海岸流出。
尼羅河
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6670公里,流域面積約為287.5萬平方千米。如果從維多利亞湖口流出,則為5588公里。尼羅河有兩個源頭:白尼羅河和藍尼羅河。他們在喀土穆會合后,向北流經蘇丹、埃及,最后流入地中海。白尼羅河發源于布隆迪的卡蓋拉河,流入維多利亞湖,然后從湖的北部流出,向西流經基奧加湖到達蒙博托湖,向北流入阿蘇阿河。藍尼羅河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尼羅河的年平均流量只有2200立方米/秒,在所有的水中,藍尼羅河占七分之四,白尼羅河占七分之二,阿特巴拉河占七分之一。
卡蓋拉河
卡蓋拉河每年注入維多利亞湖的河水量約為640萬立方米,全長597公里,流域面積287平方公里,為維多利亞湖之最、該湖最重要的支流在南緯1度注入維多利亞湖西側。魯瑞湖始于盧旺達和布隆迪邊界,上游有尼亞巴隆戈河,發源于盧旺達。卡蓋拉河最大的支流是盧武武河,有些河段是盧旺達布隆迪人的、盧旺達坦桑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邊境的一部分。
馬拉河
馬拉河有“非洲血河”Africa' blood river)的外號。發源于肯尼亞高地,流經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流入維多利亞湖,全長395公里。流域面積13504平方公里,其中60%位于肯尼亞,40歲%位于坦桑尼亞。
生物植被 編輯本段
動物
維多利亞湖的魚類種類繁多,包括500多種鮑魚科魚類和262種鰱魚等非鮑魚科魚類、蝦蛄等。然而,由于20世紀50年代尼羅河鱸魚的引入,至少有200個物種滅絕20世紀90年代尼羅河鱸魚開始減少后,一些物種重新出現在維多利亞湖。維多利亞湖中有397種鳥類,如非洲灰鸚鵡、塘鵝、白鷺和鸕鶿等。維多利亞湖中有很多種野生動物,比如鱷魚、河馬、獅子、大象、豹子、犀牛、斑馬、長頸鹿等等,有65種哺乳動物;此外,維多利亞湖中還有多種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爬行動物,如蜘蛛、青蛙、螺、蛾等多種動物。
植物
維多利亞湖周圍的植被豐富多樣,有241種植物,主要是棕櫚樹、香蕉樹、香蕉是主要特色,尤其是綠色的香蕉樹,有200多個品種。然而,由于污水排放,維多利亞湖中的氮和磷大大增加,這導致了外來水葫蘆的大量生長。
自然保護區 編輯本段
維多利亞湖周圍有許多自然保護區,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馬賽馬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離得很近,這兩個保護區都是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
塞倫蓋蒂(erengeti) 是世界八大保護區之一它位于東非大裂谷西部,距阿魯沙西部130公里狹長地帶的一部分向西延伸入維多利亞湖8公里,向北延伸至肯尼亞邊境。1940年后成為保護區,1951年成為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包括面積為14750平方公里的草原平原和稀樹草原,以及沿河的森林和林地。公園屬熱帶草原氣候,海拔920米至1850米。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有一個大規模的動物群落,有300多萬種大型哺乳動物和豐富的植物類型。除了遷徙的有蹄類動物,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也在那里“非洲五霸”的棲息地。五六月份,當這些食草動物四處游蕩尋找水源時,總有食肉動物相伴,形成了世界上最壯觀的大型哺乳動物遷徙奇觀。1981年,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名錄。
馬賽馬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馬賽馬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Mareille Mara National Reerve)位于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北部,肯尼亞東南部和坦桑尼亞交界處,被稱為肯尼亞野生動物園“王中王”面積僅次于塞倫蓋蒂大草原,總面積4000平方公里,其中2500平方公里在坦桑尼亞,另外1500平方公里在肯尼亞。保護區里有活著的獅子、豹、大象、長頸鹿、斑馬、羚羊、河馬、狒狒、鬣狗等哺乳動物95種,鳥類450種。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盧班多島國家公園(Lubando Iland National Park )它是坦桑尼亞的一個國家公園,位于維多利亞湖的西南部,在姆萬扎以西約150公里處,面積為456.8平方公里,成立于1965年,野生動物是黑猩猩、犀牛、長頸鹿和非洲灰鸚鵡。主島盧邦多島面積237平方公里。該島周圍還有其他九個小島,面積都不到2平方公里。這10個島嶼組成了盧班多島國家公園。居住在這里的動物不僅僅是本地的哺乳河馬、非洲草原狒狒、果子貍和外來物種,如黑猩猩、黑白相間的疣猴、大象和長頸鹿。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