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鵲
藍綠鵲是鴉科綠鵲屬一種大的(約38厘米)鮮綠色喜鵲。整體呈草綠色,帶有醒目的黑色眼睛圖案。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綠色、黃色和紅色的羽毛會分別漂白成暗淡的淺藍色、白色和棕色。虹膜是血紅色的,嘴、腳和爪子是紅色的。居民喜歡低海拔闊葉林、落葉混交林等生境,習性隱蔽但吵鬧。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小型脊椎動物。
現分布于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截至2018年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動物。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基本形態:藍綠鵲是一種體型較大、色彩鮮艷的綠鵲,身長約38厘米。其頭頸部呈草綠色,頭頂有草綠色長羽冠,寬闊的黑色貫眼紋向后延伸到后頸,極為醒目。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它的羽毛會逐漸褪色,綠色變成淡藍色、黃色變成白色、紅色變成棕色。雙翅呈栗紅色,內側飛羽有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尖端。它的尾巴很長,呈綠色,中央尾羽有白色尖端,其他尾羽有寬闊的黑色亞端斑和白色尖端。虹膜血紅色,嘴、腳鮮紅色或橙紅色,爪角紅色。
大小量度:雄鳥體重120-150克,體長336-395毫米;雌鳥體重120-160克,體長330-395毫米。
野外辨識:短尾綠鵲外形和本種比較相似,但與短尾綠鵲相比,本種的尾相對較長,頭頂多黃色,三級飛羽羽端黑色。與印支綠鵲相比,本種的尾更長,次級飛羽有黑色次端橫斑和白色尖端。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中國分布:在中國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滄源、南部西雙版納、綠春,以及云南東南部、廣西、西藏墨脫和昌都地區西南部。
世界分布:世界現存分布有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亞種分化 編輯本段
藍綠鵲指名亞種Cissa chinensis chinensis
藍綠鵲中南亞種Cissa chinensis klossi
藍綠鵲越南亞種Cissa chinensis margaritae
藍綠鵲馬來亞種Cissa chinensis robinsoni
藍綠鵲印尼亞種Cissa chinensis minor
全世界范圍有5亞種,中國僅有一種,即指名亞種C.c.chinensis,該亞種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向東到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東部,緬甸北部,中國最南部(云南南部和廣西西南部),泰國,老撾北部和越南。
越南亞種C.c.margaritae,分布于越南南部。中南亞種C.e.Wossi,分布于中南半島中部。馬來亞種C.e.robinsoni,分布于泰國西南部和馬來西亞半島。印尼亞種C.c.minor,分布于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島。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棲息環境:該物種生活于陸地淡水系統,棲息地類型為亞熱帶或熱帶濕潤的的森林、灌木叢以及溪流、小溪或瀑布等內陸濕地。喜低海拔闊葉林、落葉混交林。
活動習性:藍綠鵲習性十分隱蔽,喜棲于密林,很少到開闊的鄉村或大型空地。因此,雖然它們叫聲嘈雜,但很難被發現。它們通常會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會以家庭為單位活動。有時和笑翠鳥混群。留鳥,不遷徙。
覓食特征:以肉食為主,食物來源包括甲蟲(鞘翅目)、蟋蟀(直翅目)、螳螂(螳螂科)、小青蛙、蛇、蜥蜴以及鳥蛋和雛鳥。有時也以腐肉為食,還吃水果和漿果。常在地面嘈雜地翻動落葉覓食。
鳴叫特征:它們的叫聲粗獷、洪亮,非常吵鬧。該物種常首先通過嘈雜、響亮且有穿透力的叫聲來宣示存在。具有代表性的是一連串具有穿透力的高音調音符,常以更嚴厲的音符結束,"wi-chi-chi-chi-chao",并重復變化。還有一種相啞的chuck聲。也常模仿其他鳥的叫聲。本種和短尾綠鵲叫聲相似,但更為尖厲而少哀婉。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繁殖季節通常在4-7月份,但分布于婆羅洲的藍綠鵲在1月至2月產卵。它們常常在隱蔽的小樹上、灌木叢或竹叢筑巢。巢是由樹枝組成的碗狀物,與樹葉和樹根交織在一起,相對較深的巢杯內有苔蘚等柔軟的植物作為墊材。每窩產卵3-7枚,多為4-5枚,卵灰白色、白色或淡紅色,大小為30.2毫米×22.9毫米。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狀:由于棲息地的喪失和狩獵的影響,該物種種群數在2018年被評估為呈下降趨勢,但下降速度相對較慢,且該物種在全球分布廣泛,沒有接近IUCN分布范圍標準下的易危臨界值。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8——無危(LC)。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II級。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