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裸鯉
高原裸鯉(學名:Gymnocypris waddelli)它是鯉科鯉屬的一種魚,也叫瓦氏裸鯉。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出現(xiàn),并隨著高原的快速隆起而特化的高原裸鯉,屬于中國藏南水系特有的物種,僅分布于中國西藏羊卓雍錯地區(qū)、多欽湖、哲古湖、克魯安胡成和其他地方的湖泊、在河流中,多見于湖泊地區(qū),其中以楊茁雍錯的資源最為豐富。高原裸鯉生活在海拔3600的地方-在4900米的高原湖泊中,它們大多生活在靜水環(huán)境中,主要以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植物碎屑和底棲生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認為,盡管對高原裸鯉種群數(shù)量和分布趨勢的研究很少,但其在原產地分布廣泛,不存在滅絕風險。然而,自2020年以來,中國西藏地區(qū)人口增加,魚類棲息地環(huán)境面臨巨大壓力再加上捕撈強度的增加和氣候的變化,高原裸鯉的資源迅速減少。2010年,高原裸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非危險級(LC)物種。2016年,高原裸鯉被《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物種。為了保護高原裸鯉的種質資源,自2002年以來,西藏政府對楊茁雍錯高原裸鯉進行了封湖保護。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整體形態(tài):高原裸鯉190長-345 mm,拉長,略扁;身體背部微微隆起,腹部呈圓形。頭錐形。吻鈍圓。口端位置或劣勢位置,略傾斜。下頜骨前緣沒有尖銳的角質;下唇狹窄且不發(fā)達,局限于下頜骨兩側;唇后溝中斷。無須。眼睛大小一樣,側面優(yōu)越;眼睛適中且圓。下巴和臉頰兩側各有一個發(fā)育良好的粘液腔。除臀鱗和肩鱗外,全身裸露無鱗;臀鱗發(fā)達,行列前端可達腹鰭。側線鱗片只在前幾片明顯,之后就不明顯了這只是一個皮褶。側線是完整的,幾乎是直的,然后延伸到車尾的中心。
背鰭末端無分支的鰭條較弱,其后緣下半部兩側各有細鋸齒4條-12個標本,有些只是鋸齒痕;雄性成熟個體背鰭的最后一個無分支鰭與其前一個無分支鰭之間的距離擴大,并由膜連接;背鰭起點到吻部的距離小于尾鰭基部的距離。腹鰭的起點一般與背鰭的第四或第五支鰭的基部相對;其末端向后延伸至腹鰭起點與臀鰭起點之間距離的1/2處,不靠近肛門。肛門位于臀鰭起點的正前方。胸鰭末端向后延伸略大于胸鰭起點和腹鰭起點之間距離的1/2。臀鰭末端的向后延伸通常接近或到達尾鰭的基部。尾鰭呈叉狀,下葉略長或與上葉長度差不多,末端略尖。
固定標本的背部呈灰褐色,有許多深褐色斑點,腹部呈灰白色;背鰭和尾鰭是灰褐色的,帶有一點深褐色的斑點,胸鰭、腹鰭和臀鰭為淺黃色。
解剖結構:下咽部狹窄彎曲,長度為寬度的3.3-4.5倍;下咽齒薄而圓,齒尖尖而微鉤,咀嚼面凹陷呈勺形。腸很短,它的長度是體長的1.4-2.1倍。魚鰾有兩個腔室,后腔室的長度是前腔室的333,561倍.7-2.2倍。腹膜黑色。
雌雄差異:高原裸鯉雌性的臀鰭呈橢圓形,末端銳利,邊緣光滑;雄魚和雄魚s臀鰭短寬圓,邊緣有深凹口,后兩個分支鰭有明顯的角質倒刺。高原裸鯉繁殖期出現(xiàn)第二性征,成熟雌雄個體臀鰭增厚,但雄魚更明顯。在生殖游走期間,雄性個體的臀鰭上有大而明顯的白色珠子,摸起來粗糙除了成熟雄魚的腹部,“追星”幾乎遍布全身,而且比雌魚多、個體大。雌魚也有珍珠星,但不如雄魚明顯。成熟雌魚臀鰭增厚,鰭條明顯增厚,尾鰭、有少量尾柄和臀鰭“追星”雌、雄性到達繁殖末期“追星”消失。此外,雄魚的背鰭邊緣有缺口,而雌魚的缺口不明顯。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出現(xiàn),并隨著高原的快速隆起而特化的高原裸鯉,屬于中國藏南水系特有的物種,僅分布于中國西藏羊卓雍錯地區(qū)、多欽湖、哲古湖、克魯昂成湖、莫特里湖、沖巴錯和定日碌曲的湖泊、在河流中,多見于湖泊地區(qū),其中以楊茁雍錯的資源最為豐富。
棲息環(huán)境:高原裸鯉生活在海拔3600的地方-在4900米的高原湖泊中,它們大多生活在靜水環(huán)境中,在高堿度的水中仍能正常生長。
習性繁殖 編輯本段
正常情況下,高原裸鯉多以小群個體或數(shù)十尾在湖中活動,繁殖期大量成群游向通往湖泊的河流,冬季多在深水中冬眠。幼魚經常在岸邊有許多水生植物的淺灘中游泳。高原裸鯉以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植物碎屑和底棲生物。
生長繁殖:溯河產卵:高原裸鯉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流水條件,每年從羊卓雍措進入湖區(qū)支流、上游的河流產卵繁殖,然后親魚或魚苗隨洪水進入湖中上游的時間與支流的流入密切相關。羊卓雍措高原裸鯉的繁殖期很長,從5月開始,一直持續(xù)到8月。5-6月,水溫達到10℃左右時,部分個體較大、成熟的高原裸鯉開始繁殖。因為此時氣候變化頻繁,氣溫變化大,生殖活動受其影響斷斷續(xù)續(xù)。7-8月是羊卓雍錯高原裸鯉繁殖高峰期此時羊卓雍錯河流域進入豐水期,支流來水增多,高原裸鯉成群結隊進入支流繁殖。不論漲水期、在退潮季節(jié),只要水量能滿足高原裸鯉繁殖種群進入產卵場的需要,就能在上游找到繁殖親魚,這將追溯到20-40公里的中上游產卵,許多個體甚至追溯到10厘米深度以下的河流中繁殖。
魚卵孵化:高原裸鯉的成熟卵是橙色的、球形,平均卵徑2.22毫米,變化范圍為1.92-3.32毫米,卵質量為63-214粒/g,平均115粒膠囊/克。魚卵重,在水中受精后略粘,遇水膨脹,平均卵徑為3.34毫米。高原裸鯉繁殖群體的絕對繁殖力為1086-11400粒,平均4446粒;相對懷卵量6.2-36.1粒/克,平均18.0粒/克;成熟系數(shù)為5.7-25.8%,平均為16.2%繁殖種群的個體體長、隨著體重的增加,個體 美國的生育率也增加了。高原裸鯉的受精卵大多會沉入沙礫中,然后在水流中孵化,并隨著支流中的水高速漂流。只有當水質清潔時,少數(shù)高原裸子植物的受精卵才能附著在水草和礫石上孵化。
主要價值 編輯本段
食用價值:高原裸鯉肌肉豐滿、肉質鮮美,是中國藏南高原湖泊的主要經濟魚類它可以新鮮食用,也可以腌制曬干。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原裸鯉的卵巢和黑色腹膜有微毒,會讓人頭暈、嘔吐和腹瀉應在烹飪或加工前清除,以防中毒。
生態(tài)價值:高原裸鯉不僅在高原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也起著重要作用。這是因為西藏哲古錯的高原裸鯉在脆弱的高原湖泊管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處于頂級消費者地位,但它也是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越冬鳥類的食物。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xiàn)狀
2020年,我國研究人員對西藏哲古錯高原裸鯉的年齡組成結構和生長特征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哲古錯高原水生生物種類和數(shù)量有限,是冬春季候鳥的重要食物來源高捕食壓力限制了當?shù)馗咴沲幏N群數(shù)量,年齡組成結構簡單。
致危因素
2020年以來,我國西藏地區(qū)人口增加,給當?shù)佤~類棲息地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壓力,而且是7-8月是西藏旅游的高峰期,人們經常抄網(wǎng)、刺網(wǎng)在各個支流捕獲高原裸鯉的產卵親魚,并將其出售給當?shù)夭宛^再加上氣候變化等原因,我國藏南內陸湖泊退化明顯,高原裸鯉資源迅速減少。
保護名錄
2010年,高原裸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非危險級(LC)物種。
2016年,高原裸鯉被《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物種。
保護措施
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認為,雖然對高原裸鯉種群數(shù)量和分布趨勢的研究較少,但其在原產地分布廣泛,不存在滅絕的危險,也沒有保護的必要。但為了保護高原裸鯉的種質資源,我國西藏政府從2002年開始封湖保護羊卓雍措,時間為5-8月,尤其是7-8月。這是因為這是繁殖高峰期,高原裸鯉會回到中上游產卵進入支流繁殖的親魚密度很高,很容易被捕撈在此期間保護高原裸鯉的產卵場尤為重要。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