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群落
森林群落的分類單位,簡稱森林類型,是以群落的內部特征為依據的、按外部特征劃分的同質林區及其動態規律。森林分類的目的是森林調查、造林、管理規劃和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并針對不同類型采取不同的營林措施。研究森林群落的分類原則、單位和系統及其在特定地理條件下的增長、發展和空間分布的學科稱為森林類型學。

森林類型 編輯本段
森林是植被的主要類型之一;幾乎所有的植被分類方法都涉及森林類型。植被分類的發展史實質上就是森林分類的發展史。因為植被工作者在不同的領域工作,對植被問題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所以在植被分類上有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概念、另一方面,術語和分類方法復雜而交叉。科學的植被分類始于德國的A.von洪堡和A.格里澤巴赫。前者是第一個強調群落外貌與景觀關系的學者1805年,他將植被分為19種類型;后者根據植物形態與氣候條件的關系,提出了60個營養型和群系,并將群系作為獨立的植物群落類型。由于貧瘠的植被組成和明顯的北歐水平,烏普薩拉學校的R.赫爾特和E.迪-Ritz根據各個層次的優勢種對植被進行分類,芬蘭學派的A.K.在卡詹德,森林覆蓋被用作森林類型劃分的基礎。在南歐,1893年由法國c.Flahault繪制的法國植物分布圖為主要種所代表的群落特征分類奠定了基礎,j.布朗-以布蘭克爾為代表的法瑞學派提出了群叢的概念,并以此作為群落分類的基本單位。另外,德國的H.埃倫貝格和J.J.摩爾等人發展了一個學派,研究植物群落連續性與梯度的關系。
蘇聯的森林類型學可以追溯到俄羅斯的H.K.1889年,作為一名森林經理,亨克首次對森林類型進行了分類。Π.Π.Serebrennikov強調使用植被成分作為評價土壤-心土壤條件標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俄羅斯北部和歐洲較完整的綜合森林類型分類。后來,Γ.Ф.莫羅佐夫接受了貝塔.Β.多庫恰耶夫 關于植被在土壤形成和自然地帶中的作用的理論受到了芬蘭學派a的影響.K.卡詹德 的影響,提出了完整的林分類型理論。后經A.A.克呂德納、E.B.阿列克舍耶夫和π.С.Pogrebniak和其他人的工作形成了一個生態學派(烏克蘭學派)蘇聯的另一個主要學派是以β為基礎的.Н.以蘇加喬夫為代表的生物地理學社區學派(列寧格勒學派)早期,他把性質相同的森林植物群落劃分為同一森林類型。
1939年后,我接受了莫羅佐夫s“森林是一種地理現象”森林類型是包括樹木在內的所有森林的組成部分的概念、其他植物所有動物和所有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復合體,即生物地理群落,進一步闡述了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的整個生命過程就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轉化過程(1964)這與Tansley 生態系統的概念。
主要內容 編輯本段
中國的原生林不多,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天然林區。從森林外貌看,針葉林和闊葉林約占面積的一半,前者為49.8%,后者占47.2%,其余3%為針闊葉混交林。
針葉林
針葉林在我國分布廣泛,但作為地帶性針葉林,僅見于東北和西北角及西南、藏東南的亞高山針葉林,剩下的往往是次生針葉林,比如各種次生松林,更多的是人工營造的,比如杉木林。這些針葉林不僅植物成分豐富,而且是大量動物物種的家園,成為許多特有物種的棲息地和庇護所。
1、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
它們分別被視為高緯度水平地帶性植被和低緯度亞高山植被類型。分布區域和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但都屬于亞寒帶類型,它們的外貌、組成、結構都十分相似。
1)中國落葉松屬植物有10種2變種,主要建群種是落葉松、西伯利亞落葉松、華北落葉松、太白紅杉、四川紅杉、興安落葉松和落葉松等。
2)云杉、冷杉林我國大部分云杉林和冷杉林屬于山地垂直帶類型,分布廣泛、蓄積量最大。東北地區的主要建群種是魚鱗云杉、紅皮云杉、臭冷杉、華北為白杄、青杄。從西到西北的區域是青海云杉、雪云杉和西伯利亞冷杉。西南山區主要有麗江云杉、川西云杉、林芝云杉林、麥吊油杉、油麥吊杉、云杉、紫果云杉、巴山冷杉、岷江冷杉、黃果冷杉、長苞冷杉、鱗皮冷杉、喜馬拉雅冷杉、蒼山冷杉、冷杉、滇冷杉等等。
3)松林的主要建群種是樟子松蒙古木棉、馬尾松和西伯利亞松。
4)祁連圓柏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部山區的上亞高山林帶陽坡,海拔2800 ~ 4500m,主要建群種為臭柏、祁連圓柏、垂枝香柏、大果圓柏、沙地柏臭柏等。
2、暖溫帶針葉林
主要分布于華北和遼東半島,主要建群種為油松、赤松、側柏和白皮松。
3、亞熱帶針葉林
種類很多,比如馬尾松、云南松、細葉云南松、卡西亞松、華山松、高山松)杉木、柳杉、柏木、沖天柏(干香柏)油杉、鐵堅杉、銀杉等。
4、熱帶針葉林
樹種很少,大部分比較分散,所以不是森林,比如南亞松、海南松和喜馬拉雅松。
針闊混交林
1、紅松闊葉混交林
紅松闊葉混交林是我國溫帶地區的地帶性類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和小興安嶺的山區東北的安陵,向東延伸至俄羅斯阿穆爾州和朝鮮北部沿海地區主要建群種有紅松和一些闊葉樹,如:核桃楸、水曲柳、紫椴、色木、春榆等。
2、鐵杉、闊葉樹混交林
主要分布于我國亞熱帶山區。是常綠闊葉林向亞高山針葉林過渡的一種垂直帶森林類型,主要包括鐵杉和鐵杉混生殼斗科植物。西亞熱帶的山海拔更高,海拔2500—3000m之間形成特殊的針闊混交林帶,喜馬拉雅鐵杉和闊葉樹的混交林往往占據主要地位。
闊葉林
1、落葉闊葉林
廣泛分布在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廣大范圍。主要森林類型是華北、中國西北地區落葉闊葉混交林、櫟林、赤楊林、鉆天柳林、尖果沙棗林;板栗林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破壞形成的、赤楊林、楓香林;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的次生林類型有山楊林和白樺林,以及亞熱帶石灰巖山地的山毛櫸林和香林、青檀、郎玉林和黃連木等。
2、常綠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是我國亞熱帶濕潤林區的地帶性類型,種類豐富,高等植物約占全國種類的1/2以上。常綠闊葉林優勢種不明顯,常由多個共建種組成。有青岡林、拷類林、石櫟林、潤楠林、厚殼桂林、木荷林、阿丁楓林、木蓮林。
3、硬葉常綠闊葉林
在川西、云南北部和西藏東南部曾經是古地中海地區,有類似地中海硬木常綠闊葉林殘余的群落,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以上—在海拔3000米的陽坡上,麻櫟林是一般山區的常見類型、黃背櫟、長穗高山櫟林、帽斗櫟林、川西櫟林、藏高山櫟林。在山谷地區,有常見的鐵橡樹林、錐連櫟林、光皮櫟林和光皮櫟林的分布。
4、常綠闊葉林
這種森林的物種組成相當復雜。可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如分布于北亞熱帶地區的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主要見于東部亞熱帶山區海拔1000 ~ 1200 m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石灰巖常綠分布于亞熱帶石灰巖山區、落葉闊葉混交林等。
5、季雨林
中國季風熱帶的地帶性代表了植被類型,大部分分布在干旱的丘陵臺地、盆地和山谷地區。大部分屬于長期衍生社區的性質。如麻楝林、毛麻櫟林、中平樹林、山黃麻林、勁直刺桐林、木棉林、楹樹林、海南欖仁樹林、厚皮樹林、楓香、桃花心木荷花最常見。
6、雨林、季節性雨林
多見于我國熱帶地區海拔500 ~ 700 m以上的山區,海南島周邊山區均為松樹、柯等是主要品種,而雞毛在云南南部多為散養、荔枝,石灰巖季節性雨林主要分布在廣西南部,種類繁多。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