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峽
瞿塘峽,又名夔(kuí)三峽是長江三峽之一,位于中國重慶它西起奉節縣白蒂山,東至巫山縣大溪鎮,全長8公里,河寬100米—200米,最窄處只有幾十米,兩側山峰高達1000米—1500米。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最窄但最壯麗的峽谷,被譽為“長江三峽之首”的稱號。千百年來,瞿塘峽積淀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瞿塘峽北岸的遲佳山上有一處老觀廟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巫山猿人遺址和老觀廟信號站三處遺址、赤甲樓、古炮臺、古棧道、鳳仙峽懸棺等景點;南岸白巖山有孟良崮古棧道遺跡、摩崖石刻、犀牛望月峰、猿人峰等風景濃縮了中國200萬年的人類發展史,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深刻影響了該地區乃至中國的歷史進程。
1982年,白帝城·瞿塘峽風景區被批準為長江三峽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22年12月,白帝城·瞿塘峽風景區被正式授予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位置
白帝城·瞿塘峽風景區位于中國重慶市奉節縣夔門街道辦事處瞿塘峽社區,面積為東經109° 1'北緯30°29’位于長江三峽西口,距重慶奉節縣城東約5公里,距萬縣約124公里,總面積4.7平方千米。巫山縣大溪鎮瞿塘峽東至、曲塘村,與巫山縣接壤;它西起奉節縣的白蒂山,西至關廟坨,與云陽縣相連;南靠巫山縣界(火焰山、花巖子),與湖北利川、恩施和建始縣交界處;北鄰資陽市,北接巫溪縣。
氣候
瞿塘峽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季溫和,夏季炎熱,春季早,秋季涼爽,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日照適宜,雨量充沛,與四川盆地相似、長江中下游平原沒有太大區別。受峽谷地形的影響,垂直氣候變化顯著,形成了典型的立體峽谷氣候特征。海拔600米以下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6攝氏度.4攝氏度,1000度-1400米范圍內的溫度是13度.7-10.8攝氏度,1400米以上的氣溫在10以下.8攝氏度。年日照時數1639小時,年均降水量1132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
地貌
瞿塘峽位于川鄂湘黔褶皺帶、在大巴山坳陷南部褶皺帶與川東褶皺帶的交匯處,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各巖層走向大致呈東北走向—在西南部,褶皺形成的背斜層往往形成山脈。瞿塘峽所在的三峽地區南部的大婁山系沿河而立,地勢險峻,北側為大巴山殘脈,地勢相對平緩它的東端是巫山,背靠大巴山,面向云貴高原北部邊界它是中國東西部兩個地理單元的重要結合部之一,面向海洋,面向亞洲腹地,自身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該地區的地貌受地層巖性的影響、地質構造和新構造運動的控制以及水文作用的影響復雜多樣,以丘陵和山區為主,平原少,山川多,多山連綿起伏,大小河流縱橫交錯,溪流縱橫切割、山勢陡峭險峻,形成了高山窄峽、陡峭的峽谷地貌。同時,峽谷被向斜和構造盆地隔開,在河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相對較寬的山谷。峽谷段基本為石灰巖地區,而寬谷段主要由砂巖組成、泥巖夾灰巖、火成巖等,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是峰叢、峰林、孤峰、巖溶洼地、干谷、溶溝等。
水文
瞿塘峽地處長江干流,屬于長江及其支流流經的三峽地區山谷的地貌是峽谷段,這是最窄的部分,只有100米。長江干流的年平均流量為1.38萬立方米/二是多年平均徑流量約4341億立方米,汛期為5-10月間,7、8月是大汛期,洪峰又高又大。在瞿塘峽所在的三峽地區,北部有很多長江支流,比如嘉陵江、小江、草堂河、朱衣河、梅溪河、大寧河、龍船河及香溪等;南方流入長江的支流較少除烏江外,其余都是小溪流。
植物
瞿塘峽位于三峽地區,具有亞熱帶溫暖濕潤的生態環境,因此該地區的植被呈地帶性,植被類型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中國亞熱帶植物富集區;同時,它還具有垂直地帶性的特點,植被隨高度變化的垂直分異規律非常明顯,具體如下:常綠闊葉林帶(基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亞高山針葉林帶(包括落葉闊葉和針葉混交林帶)海拔800—1300米之間的主要植被是蕨類植物和椴樹、馬尾松、青岡、杉木次之,白茅次之、化香、柏樹疏林,海拔800米以下主要有馬桑黃櫨和黃茅。介紹了瞿塘峽所在的三峽地區的森林分布情況“東高西低”馬尾松的空間特征主要包括馬尾松林、杉木林、柏木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溫性松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混交林、經濟林、竹林、布什和其他十一個類型。
動物
瞿塘峽所在的三峽地區氣候條件適宜,水資源豐富,使得該地區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茂密,直接影響了該地區動物的種類。兩棲綱、爬行綱、有鳥類和獸類601種,隸屬于30目108科,其中兩棲類2目9科43種,爬行類3目11科44種,鳥類17目59科415種,獸類8目29科99種。典型的活體動物包括錦雞、鴛鴦、黑斑哇、獼猴、銅雞、果子貍、野豬、毛冠鹿、八哥、長吻松鼠、小靈貓、水靈貓、華西雨蛙、斷尾猴、金絲猴、豬灌、長尾倉鼠等。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瞿塘峽的西入口是一座雄偉的夔門,上口長江與草堂河交匯處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園林白帝城。瞿塘峽南北兩山分別是白巖山和遲佳山。白巖山南部自西向東的主要景點如下:偷水孔古棧道、鐵鎖關、孟良梯、鳳凰泉、犀牛望月等。池家山北部自西向東主要景點如下:滟滪堆、老關廟、古炮臺、風箱峽等。
瞿塘關
瞿塘關又名夔門,位于瞿塘峽西出口處,歷史悠久“夔門天下雄”以其宏偉而聞名的聲譽是第五套10元人民幣的背景圖案,該圖案西接巴蜀,東臨荊楚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在被稱為“中華山水之門”夔門段河水湍急,兩岸群山聳立,南面是白巖山,北面是遲佳山兩座山面對面,高聳入云。峽江兩岸的山壁猶如刀斧,猶如天造之門,故稱夔門。這里的河只有一百米寬,杜甫 詩中贊美岳:眾水將興,曲塘爭一門”由于其河流狹窄,汛期的水位每天可以急劇上升20米,全年的水位甚至可以變化50米。
滟滪堆
在瞿塘峽口,有一塊巨石矗立在河中央,是中流砥柱。這就是著名的垃圾場。每當秋冬季節河水干涸時,它就會露出河心,長約30米,高約40米,就像一只渡河的巨獸。夏天,當洪水爆發時,一條洶涌的河流沖下來,潮水暴漲,漩渦翻了一千倍。當船經過這里時,很容易觸礁。千百年來,作為三峽險要的象征,土堆出現在民歌和無數文人墨客的詩詞中,是峽江一道獨特的風景。1959年冬,川江航道整治期間,炸樁。
白鹽山、赤甲山
夔門南北兩側的山脈,南部的白鹽山和北部的遲佳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河兩岸的墻壁像剃刀一樣鋒利,就像天上造的門。白巖山因其巖石上附著的水溶液而得名,主要含有鈣,看起來像白色的鹽;池家山因含有氧化鐵的水溶液附著在風化的巖石表面而得名,此山的土石呈紅色,如光背。
犀牛望月
位于瞿塘峽南岸的白鹽山腰上,有一塊巨大的石頭直立著,就像一頭犀牛側躺著向東看,仿佛在凝視夔門上方的月亮,因此被稱為此景“犀牛望月”
黃金洞
夔門白巖山壁上有一洞穴,上面是70米的懸崖,下面是200米的深谷。據說西漢公孫述戰敗前,將自己攢了幾年的金銀珠寶偷偷藏在山洞里,以便日后東山再起,因此得名“黃金洞”中國,1998年8月25日、英國、三個愛爾蘭國家組成了一支聯合探險隊,爬上了夔門懸崖,進入了黃金洞穴,并在洞穴中發現了遺骸、巖畫涂鴉、古代兵器、家用器皿等。
鳳凰泉
位于白巖山絕壁底部,洞前有一大塊鐘乳石,高8米,底部直徑6米里面有一股清泉,看起來像一只鳳凰將脖子伸入巖石縫隙中吮吸和飲用清泉。鳳身”水麻覆蓋的柳樹就像鳳凰的羽毛一樣,在它的頭上生了一個小灌木,就像鳳凰的頂冠一樣,因此得名鳳凰泉。2003年,三峽大壩蓄水后,鳳凰泉被淹。
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長江瞿塘峽口長江與草堂河交匯處,長江北岸白帝城山頂。原為長江北岸草堂河西岸的半島,海拔175 ~ 248米,面積5公頃,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為宋代白蒂城的遺存(夔州城)城墻全長5069米,依山而建城墻的最高點是10米。白蒂原名叫資陽市西漢末年,公孫述分封四川他看到這個地方很危險,很容易防守但很難進攻,所以他建造了這座城市,方圓大約五英里遠,并駐扎軍隊保衛它。當時城里有一口古井,經常有白霧升起一些人謠傳這是“白龍仙瑞,這是新天子的好兆頭。于是公孫述“躍馬稱帝”,自號“白帝”它建造的城市由此得名“白帝城”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漢光武帝劉秀出兵入川,公孫述死于成都。
公孫述稱帝12年他在位期間,各地戰事頻繁,但白帝城一帶相對和平。公孫述死后,當地人民感激他的好意,在白蒂山上建了一座廟祭祀公孫述雕像。建成城市資陽市被命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1978年,白帝城景區正式對外開放。1980年,四川省人民 政府宣布白帝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三峽大壩蓄水至海拔175米后,白帝城已成為一座四面環水的島嶼。
古棧道
瞿塘峽古棧道位于瞿塘峽北岸的絕壁上,全長12公里,寬3米,最窄處1米,高2.5米。它由清末夔州知府王建修建,從奉節白帝城與巫山青蓮河相連,全長65米1888年9月首次開工建設在以往發掘的基礎上,峽江北岸陡峭懸崖上的65公里棧道于1891年完工,其中瞿塘峽段最為陡峭。三峽工程蓄水后,低海拔棧道已被淹沒為了恢復古代人 2017年9月,這段棧道重建。棧道連接了巫山到奉節的陸路交通,成為當時連接三峽的主要道路。三峽工程蓄水達到139米后,古棧道部分被淹沒。2016年,古棧道改造工程啟動。
摩崖石刻
原位于瞿塘峽南岸懸崖上,現存南宋至近代碑刻13處,總面積600平方米。銘文都是凹版,字體包含正楷、隸、草、各種風格的篆書,其內容涉及頌詞、詠史、觀景等。最著名的是南宋時期趙公朔寫的“皇宋中興圣德頌”,共980字。此外,還有明代詩人沈青的《賦瞿塘上峽》和張博翔 年代在清朝“瞿塘”劉心源的“夔門”,近代抗日愛國將領馮玉祥“走出真正的天賦女巫并趕走敵人”,孫元良的“夔門天下第一,船已輕輕過”等題刻。
老關廟文化遺址
老觀廟位于瞿塘峽北岸的遲佳山上該廟主要供奉歷代鎮江大禹王、武財神關公、道教水神楊斯將軍,原名江神廟,可追溯到古代吳奎時期,是夔州最早的寺廟。清初,張三豐到夔州傳教,并在此居住。光緒三十年太公維修后,改名老觀廟。民國后期,它毀于戰爭。2020年,老觀廟原址重建。
大溪文化遺址
位于長江南岸瞿塘峽東出口處,距縣城45公里,面積1.5萬平方米。平臺被兩條天然溝壑分成三個區塊北部的溝壑名為火豹溪,在兩側的斷壁上,有約1米的文化露頭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集中在溪北。1958年下半年,長江流域文物保護委員會、四川大學歷史系曾兩次來到這里探索。1975年十月-1976年1月,省博物館、萬縣市文化館、縣文化館再次被發掘。三次發掘面積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拆除文物1700余件。
巫山猿人遺址
巫山猿人遺址,又稱龍骨坡古人類化石遺址,位于長江南岸重慶市巫山縣苗振鎮龍坪村西南坡,海拔830米。1984年7月4日,重慶自然歷史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萬波一行7人,對廟鎮龍坪村龍洞洞側的斷裂帶進行了考察和發掘。經過1年考察、經過3年的野外工作,獲得了巨猿牙齒化石。同時,在武山人化石埋藏地發現了大量的古哺乳動物化石材料,被縣人民 美國政府。
赤甲樓
遲佳大廈建于1996年,坐落在河邊,享有夔門的雄偉姿態,因位于遲佳山腳下而得名。建筑的飛檐紅墻的琉璃瓦“赤甲樓”牌匾由著名書法家沈鵬題寫,名人詠三峽的詩詞鑲嵌在建筑內外、詞、歌、傅是中國一位著名書法家寫的、被中央電視臺表揚“中國第一刀”陳福成先生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用刀而不是用筆刻出來的,非常有藝術感。樓下的平臺是古炮臺的遺址,重建了兩門巨大的鐵炮,以突出古代軍事中夔門的自然危險“如果一個人守著關隘,一萬人也過不去指關隘戰略要地,難以進入”的重要戰略地位。
古炮臺
古炮臺遺址位于遲佳樓下,兩座巨大的鐵炮已經重建,以突出古代軍事活動中夔門的自然危險“如果一個人守著關隘,一萬人也過不去指關隘戰略要地,難以進入”的重要戰略地位。
風箱峽懸棺
裝有巴人的懸棺在瞿塘峽北岸中部,陡峭懸崖上的洞穴和石縫中有無數個黃褐色的長木箱據說在古代,這個地方是木匠和木匠的地方夏侯惇始祖魯班放風箱,故名“風箱峽”經考證,這些長木箱其實是巴人的懸棺懸棺是古代巴人的一種喪葬方式,有些至今仍保存完好。
孟良梯
位于瞿塘峽南岸粉墻附近的絕壁上。相傳為北宋楊家將孟良為運送老公爵楊繼業遺體而建,故稱孟良崮。今存石孔61孔.自上而下呈“之”一字排列,頂部距山頂約30米,石洞呈方形,高26厘米、深度為34厘米,每個孔相距1 ~ 3米。據考證,它是南宋抗元戰爭時期通往羊口城的一條古棧道。三峽大壩蓄水后,孟良崮下部沉入河底,上部賴以生存。
鎖江鐵柱
又稱鐵鎖關夔關。位于瞿塘峽北岸,長江與草堂河交匯處有兩根鐵柱,為南宋大將徐宗武所鑄。它是南宋抗元戰爭的遺跡。鐵柱是用生鐵鑄造的,高2.3米,直徑0.4米,基座高0.27米,柱身有五個寶頂。上部有紋飾。2003年前移至夔門古博物館右側陳列。
時令景觀
每年11月初至次年1月,是瞿塘峽景區夔門紅葉的觀賞期夔門的紅葉以黃灰為主,屬于灌木,分布在瞿塘峽兩岸的山上。8月份開始變黃,在葉子掉落之前,葉子中的葉綠素轉化為胡蘿卜素,呈火紅色。夔門紅葉具有面積大品種多景觀好三大特點。一般來說,白帝城瞿塘峽景區的夔門紅葉是游客的觀賞點,遲佳山腰的沿河步道也可以觀賞到紅葉。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12月4日,2021年白帝城登高活動在瞿塘峽白帝城景區舉行。
2021年12月5日,中國攀巖自然巖壁系列賽暨瞿塘峽總決賽在瞿塘峽景區舉行。中國登山協會2022年12月15日、重慶市體育局、奉節縣聯合舉辦中國體育彩票2022年全國群眾登山健身大會,全國登山比賽在白帝城舉行·AAAAA級旅游景區瞿塘峽開放。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開發
1978年,符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目的是關注瞿塘峽白蒂城的保護和發展,瞿塘峽是1978年長江沿岸首批對外開放的景點之一。1982年,瞿塘峽風景區被批準為長江三峽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1年至1999年,政府投資600萬元在白帝城修建了一座旅游索橋、朱志遠,修復白帝城至鳳翔峽2500米古棧道和遲家樓、古炮臺。
2004年至2007年,奉節縣白帝城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投資300萬元對白帝城紅墻內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山體綠化、峽口暢通工程進行維修。
2007年至2015年,重慶長江三峽旅游開發公司到白帝城考察·瞿塘峽景區升級改造,投資8.29億元(天坑地縫部分),實施白帝城風雨廊橋及其配套工程、夔門至白帝城景區道路白改黑工程、白帝城鐘毅廣場景觀及樣板工程、白蒂廟升級改造工程、白帝城游客接待中心改造工程。
2016年,奉節縣國有企業遲佳集團投資了包括白帝城在內的56個建設項目·瞿塘峽景區以“歸來三峽”景觀實景戲劇表演項目和“三峽之巔”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2001年1月,白帝城·瞿塘峽風景區被評為中國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將瞿塘峽風景區列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自從白帝城·自瞿塘峽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以來,奉節政府嚴格按照AAAAA級旅游景區標準,對景區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進行了全面升級。
保護
1999年,瞿塘峽白蒂被批準為重慶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瞿塘峽白帝城被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白帝城瞿塘峽被批準為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區。
2014年2月—2016年1月,重慶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研究所、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中山大學四家單位合作編《白帝城大遺址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面積25.6平方千米。
《規劃》一直堅持“大遺址”理念,并全面整合周邊相關歷史文化資源,以實現對周邊文物古跡的保存和共同構建區域文化空間格局。
《規劃》的想法是“一體化保護”,以遺址本體、遺存分布區、遺址的歷史環境要素及與之密切相關的空間景觀、以文化遺產等背景環境為保護對象,結合遺址分布區的概念,整體界定保護分區,明確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其他分區界限,由白蒂市自行確定、子陽城、寶塔坪共同構成了大遺址的核心區,總面積為5.72平方公里,這為白帝城遺址保護研究贏得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空間范圍,兼顧了文物與歷史環境要素的一體化保護。
《規劃》在內容上注重考古研究,采取考古工作與保護規劃方案同步制定的機制,以最新考古發現為基礎,將周邊夔州城內相關遺址納入整體保護框架,更新遺址范圍,提升遺址內涵,制定考古發掘實施方案和研究計劃,提出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途徑和設施布局。積極對接重要縣城規劃和調整后的土地利用、鎮村調控、交通建設和市政防災,規劃區域城鄉建設和發展、旅游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出了重要指導,貫徹了大遺址保護的核心精神,有效銜接了保護與發展,促進了地方保護的落實、發展有動力。
《規劃》不僅探索了濱水和水下遺址保護區的劃定方法,還根據長江航道管理要求對水下遺址進行了協調、劃定消落帶和岸上遺址保護區,探索山地遺址保護區劃定方法,并利用GI技術進行可視性分析,有效解決了復雜地形地區的建設控制和環境協調區劃定問題,使白帝城遺址更加完整、更系統、更科學、更有效的保護。
《規劃》的編制既是對三峽庫區最大遺址保護規劃項目——《重慶市三峽庫區后續工作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完善實施規劃》任務要求的積極落實,也是結合《大遺址保護規劃規范》對大遺址保護規劃的一次嘗試和探索,充分體現了考古遺產一體化保護的工作理念。
獲得榮譽 編輯本段
1982年,瞿塘峽風景區被批準為長江三峽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9年,瞿塘峽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宣布為白蒂市被市政府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白蒂瞿塘峽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白帝城瞿塘峽被授予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區。
2019年,白帝城?瞿塘峽景區成功榮獲2019中國旅游影響力年度文化景區。
2020年,瞿塘峽景區白帝城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12月27日白帝城·瞿塘峽景區擬獲評重慶市首批市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
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將瞿塘峽風景區列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2022年8月26日,白帝城·瞿塘峽景區入選重慶市智慧旅游景區典型案例。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