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里江
烏蘇里江(英文名:Wuuli River)中俄界河也是中國東北黑龍江南岸的一條支流在古代,有阿里門河、阿祖江等位于中國黑龍江省東部,流域面積為東經129° 48°′~138°06′北緯43度24分′~48°54′烏蘇里江有兩個源頭東源發源于俄羅斯錫霍特山脈西側,西源松阿察河發源于哈巴羅夫斯克的興凱湖(伯力)注入黑龍江。河流全長905公里,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河口年均徑流量623.5億立方米。烏蘇里江的主要支流包括中國的穆棱河、俄羅斯的撓力河和伊曼河、比金河等。河流分上、中、第三下游段,從河源到伊曼河口為上游,從伊曼河口到撓力河口為中游,從撓力河口到黑龍江匯流處為下游。
烏蘇里江沿霍特深大斷裂帶切割珍寶島周圍的峽谷,奪取了原注入興凱湖的水系,形成了烏蘇里江。它的整個河道在中國萬達山脈和俄羅斯西霍特山脈之間的廣闊縱向山谷中從南向北延伸上游稍高,主要是盆地和平原;中、下游地勢低緩,地面強烈沼澤化,以平原為主、山地和濕地。烏蘇里江流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短冬長。截至2016年9月,烏蘇里江流域共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8處,烏蘇里江流域保護區植物1200余種,其中國家級野生保護植物15種。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5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獸類14種,珍稀北方冷水魚40余種。
烏蘇里江流域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擁有包括月牙湖在內的20多個國家AAA級以上景區、興凱湖、關帝廟、虎頭要塞紀念館及遺址等。烏蘇里江流域歷史悠久,從史前氏族開始就有人居住、漁業發達,這里出現了新的古代肅慎民族漁獵文化、女真族后裔赫哲族的伊瑪坎文化、白山黑水的抗聯文化、構建北大荒軍墾文化等多種文化。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烏蘇里江位于我國黑龍江省東部,流域面積為東經129° 48°′~138°06′北緯43度24分′~48°54′烏蘇里江有兩個源頭東源發源于俄羅斯錫霍特山脈西側,由道比河和烏拉河匯合而成;西苑松阿察河發源于興凱湖。兩源匯合后,由南向北流經密山、虎林、饒河、撫遠等14個縣市,到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從右岸注入黑龍江。這條河全長905公里,從松阿查河口到黑龍江河口有492公里這部分是中俄界河,其余413公里位于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流域面積18.中國黑龍江省7萬平方公里.15萬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地區占29%,坡地區占21%,平洼區占50%
烏蘇里江是中國和俄羅斯的界河,也是中國東北黑龍江南岸的一條支流。烏蘇里江西側(左岸)位于中國,主要包括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雙鴨山市、雞西市和七臺河市等地區,往東(右岸)它是俄羅斯領土,流經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江的島嶼大而多,成串分布,根據名字有319個島嶼、沙洲,總面積144.9平方公里,其中俄羅斯有166個,面積79.01平方千米;中國有153個,面積65.89平方公里,比較有名的是寶島、七里沁島等。
水系構成 編輯本段
干流概況
烏蘇里江是我國黑龍江的一條支流,也是中俄兩國的界河。烏蘇里江有東西兩個源頭,東源發源于俄羅斯的錫霍特山西麓;西苑松阿察河發源于興凱湖兩河交匯后,由南向北流動,到達哈巴羅夫斯克(伯力)注入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降水量大,河流縱橫交錯沿途有174條支流,江面寬闊,自然資源極其豐富河口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23.5億立方米。
烏蘇里江從地質、地形、地貌和水系分布,河流分、中、第三個下游成員,從河源到義滿河口,是上游;中游為義滿河口至撓力河口;撓力河口以下至黑龍江匯流處為下游。在伊曼河口上方,中俄界河也分為三段,從紫菱河到興凱湖的一段是紫菱河,興凱湖是界湖,界湖到伊曼河口的出口是松阿察河。烏蘇里江大部分河段位于低平原,中上游為河谷,下游為洼地和沼澤、300~1000噸級船舶可順流通航。河道主航道寬度為300~1000米,航道彎曲系數為1.3,河岸坡降0.06‰~0.02‰烏蘇里江在松阿察河口的寬度約為200米,湖頭至饒河的寬度為500600米,饒河至河口的寬度為5001000米,正常水位下的平均深度為25米。烏蘇里江干流位于我國旺達山脈與俄羅斯西霍特山脈之間的寬谷地帶,整個干流水面比降為0.005%~0.006%枯水平均流速0.5米/秒左右,中高水0.5~1.0米/秒,高水位1的最大流速.5米/秒左右。河道內淺灘較多,主流擺動頻繁,兩岸灘涂起伏不大,部分濕地布滿溝渠和樹枝、牛軛湖。
主要支流烏蘇里江西側(左岸)位于中國境內,沿途自上而下有中國一側的穆棱河、七虎林河、阿布沁河、撓力河、貝拉洪河等主要河流流入該河;東側(右岸)對于俄羅斯領土,俄羅斯一側依次有伊曼河、比金河、霍爾河等主要河流流入該河。
穆棱河
穆棱河是我國烏蘇里江的一級支流,也是烏蘇里江左岸最大的支流它發源于黑龍江省穆棱縣老爺嶺東坡的穆棱窩雞嶺,由南向北流至雞西附近的青龍山后轉向東流它在湖北門分成兩條小溪,其中一條穿過密山、虎林至虎頭鎮一條向南流入烏蘇里江,另一條經木興分洪路流入小興凱湖。穆棱河在中國的干流全長223.5公里,流域面積6145平方公里,流經6個鎮村(它從上游到下游流經共和鄉、穆棱鎮、興源鎮、下城子鎮、八面通鎮、河西鎮)52個村屯。穆棱河全長834公里,流域總面積18427平方公里。穆棱河的主要支流是大石頭河、亮子河(發源于東寧縣,全長70公里)黃泥河(發源于雞東縣,全長77公里)鍋盔河(發源于丹娜哈達嶺山脈煤窯西山西側,南北蜿蜒曲折,全長98公里)裴德河(發源于丹娜哈達山南側,全長132公里)等。
七虎林河
七虎林河是我國烏蘇里江左岸的一條支流,發源于萬達山脈的老龍背和老崗山全長262公里,河床寬闊,平均約30米,流域總面積2926平方公里它主要流經黑龍江省東部的虎林縣,因河得名。清代稱虎林河“稀忽林河”,清末改稱“七虎林河”,“七虎林”滿語意為“沙鷗”
阿布沁河
阿不都沁河是我國烏蘇里江左岸的一條支流,發源于完達山山脈神頂山南側,自西向東流經阿北、流入烏蘇里江的新鄭等鄉鎮全長145公里,河床平均寬30米,流域總面積1627平方公里。
撓力河
撓力河是我國烏蘇里江左岸下游的一條大型支流,古稱撓力河“諾雷河”諾羅河”撓力”,滿語意為“流蕩不定的河”撓力河發源于萬達山脈北坡,流經勃利縣寶卿山、富錦、饒河3縣(市)在饒河縣東安鎮南部匯入烏蘇里江,全長596公里,流域總面積23988平方公里它有許多次級支流,如:七里沁河、寶石河、大索倫河、蛤蟆通河。寶卿上游為丘陵地區,河床單一坡度陡峭河道彎曲;寶卿至蔡嘴子為中游平原地區,坡度極緩,河道彎曲平槽水面寬2070米,最大水深14米;蔡嘴子至河口為下游平坦洼地區,河灘坡度變陡,主航道坡度一般為0.07‰~0.03‰
別拉洪河
是我國烏蘇里江下游的一條支流,又稱貝拉洪河“別拉雅河”貝拉洪河的滿語意思是“大水漫地之河”發源于富錦市北部,自西向東北流過通江、饒河、撫遠3縣(市)在富源縣東部的貝拉紅梁子注入烏蘇里江。
伊曼河
伊曼河是烏蘇里江右岸的一條支流(俄羅斯境內)河流全長462公里,流域面積286萬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107.5億立方米,下游瓦古通站匯水面積23萬平方公里。
比金河
是烏蘇里江右岸的一條支流(俄羅斯境內)河流全長459公里,流域面積246萬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86.64億立方米,下游Zvenyewaya站的集水區面積為214萬平方公里。
霍爾河
霍爾河是烏蘇里江右岸的一條支流(俄羅斯境內)河長4114公里,流域面積281萬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39.3億立方米,下游霍爾站匯水面積245萬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編輯本段
徑流
年內分布和年際變化
烏蘇里江年均流量約1600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為505億立方米,地表徑流豐富。烏蘇里江的徑流成分以降水為主,積雪融水和地下水為輔,雨水約占年徑流量的66%,融雪供應量占19%,地下物資占15%年徑流量分布不均,冬季徑流量很小,僅占全年徑流量的4%四周其他季節徑流相對均衡,夏季徑流較大,春秋差異不大。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大多在8時、出現在9月份,春季汛期水位偏高,水量較大。58月的年平均徑流量占總徑流量的60%大約在12月至次年2月,徑流量最小。
受降水和地形影響,右山區有密集的水道網,右岸支流徑流極其豐富,在烏蘇里江水系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多年平均徑流深409.3條支流的徑流量占區間徑流量的60%,占海清站以上的44%右岸流量年內變化較大,月平均流量最大為年平均流量的2.5~4.5倍;徑流量集中在4、5月和8、9月,春汛占25%~30%,夏汛占30%~35%碧津河年徑流量的變異系數為0.34伊曼河為0.32霍爾河為0.25。
左岸航道網發展相對薄弱因為它們大多是平原地區,河流在平坦而淺切的沼澤中流動。支流水量小,河水淺。左岸支流為典型的平原沼澤泡狀河,蓄洪能力強,具有以下特點流量年內變化小,最大月平均流量是年平均流量的2倍;徑流不集中,69月徑流占全年徑流的45%月最大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20%年徑流變異系數大,撓力河為0.75穆棱河為0.55。
地區分布
烏蘇里江上游基洛夫斯基站匯水面積25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3.4%多年平均流量為213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為67.2億立方米,年徑流深275.3毫米。該站至海清的年徑流量為556億立方米,年徑流深為344.2毫米。
烏蘇里江下游饒河站(流域面積為1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32.9億立方米。豐水年(1971年)年平均流量為1170立方米/秒,枯水年(1978年)年平均流量為360立方米/秒,兩者相差3倍以上。海青站(集水面積17.8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55%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54.1億立方米。豐水年(1981年)年平均流量為2800立方米/秒,枯水年(1949年)年平均流量為927立方米/秒,兩者相差3倍。河口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623.5億立方米。
水能
烏蘇里江水量豐富,河口年徑流總量為623.5億立方米,全流域理論儲量為24.7萬千瓦。
泥沙
烏蘇里江支流上游穆棱水文站歷年最大平均含沙量為1.83千克,下游楊剛水文站每立方米1個.07千克。穆棱站的年侵蝕模數為35.8噸,楊剛站18.8噸。支流撓力河含沙量大于干流,支流七星河保安水文站年侵蝕模數為21.6噸,多年平均年最大含沙量為每立方米4.7千克;干流寶卿水文站年侵蝕模數為14.3噸,多年平均年最大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8千克。2023年18月,烏蘇里江水系水質為ⅰ~ⅳ類,水質為輕度污染。
封凍期
烏蘇里江自南向北流動,在該地區變化很大下游的冰期比上游稍長,達到5個月多年平均封河日期為11月17日,下游封河時間更早;平均冰凍天數為148天,最長為162天(1957年),最短104天(1970年)平均開河時間為4月25日,最早為3月1日(1970年)上游冰流時間比下游冰流時間長。冰層最大厚度為1.15米(1944年3月16日),歷年最小冰厚為0.68米(1945年3月11日)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烏蘇里江流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無霜期120150天,夏季溫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短冬季長,負溫時間長達6個月南方河流穩定封凍天數為140天,北方為150天。烏蘇里江流域春秋兩季幾乎相連,受季風交替影響,春秋兩季氣候多變在春天,氣溫突然上升,大風和更多的降水;秋季氣溫驟降,常伴有霜凍。年平均氣溫1.7 ~ 3攝氏度,極端最低溫度-35~-40°C時,春季的日溫差可達20°C左右。
烏蘇里江流域降水受氣候和地形影響較大,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平原地區年降水量為500~600毫米,山區年降水量為600~800毫米,降水量高值區在西浩特山區。降水量從平原到山區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從東到西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少。年降水量左岸約550毫米,右岸約650~850毫米。最大積雪深度30 ~ 40厘米,最大凍土深度2級.0米左右。
地質
地質構造
烏蘇里江前第四紀地層發育于元古代至新生代,其中中生代地層分布最廣。山地包括大、肖興 安陵和完達山地區,沿河基巖出露,構成基巖岸。第四紀地層分布、發育程度差異較大,平原地區堆積厚度較大,可達20~30米。黑龍江流域第四紀地層不太發育,大興安嶺北部黑龍江河漫灘有分布,厚度不到10米。完達山烏蘇里江流域第四紀堆積較為發育,厚度為10~40米的新構造運動活躍,主要運動形式為抬升運動。
礦產資源
烏蘇里江流域不僅盛產漁業和糧食,而且地下還有煤炭、石墨、矸石等等。雞西、雞東、密山、寶清的煤產、煤儲十分豐富。雞西礦務局是中國第二大產煤企業1991年,煤炭總產量超過2100萬噸,現在每年穩定在1500萬噸左右;雞東縣、密山市的煤炭年產量也一直保持在700萬噸以上;位于寶清縣的神華國能朝陽露天煤礦年產量為1100萬噸。
地貌
烏蘇里江干流流經中國萬達山脈和俄羅斯西浩特山脈之間的河谷平原。其余大部分河段要么在低平原上,要么穿過低洼地區、沼澤濕地之中。烏蘇里江右岸,俄羅斯境內山脈連綿起伏,中國左岸,地形復雜,有興凱湖流域平原、萬達山脈的山谷和丘陵以及三江平原的濕地。從整個烏蘇里江流域的地貌特征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中、下游三部分。
上游地區為興凱湖流域或興凱平原,主要位于虎林市境內、密山市、雞西、冀東是西北地勢較高的地區、東南低,為低山、丘陵和平原的混合地區。虎林市北部為完達山南緣,西部為老爺嶺西緣興凱湖平整的原理是,它被俄羅斯錫霍特山脈中的錫尼山包圍、中國老爺嶺余脈中的太平嶺、老禿頂子山、完達山所圍繞。
中國一側烏蘇里江流域上游較大的支流穆棱河自西南向東北流動,在虎林市東北部匯入烏蘇里江上游,與松阿察河匯合、伊曼河在俄羅斯匯合這個地區地勢較低,被三條河流沖刷的興凱湖平原是最肥沃的地區之一。虎林市北部為萬達山脈殘脈,地勢較高、起伏大、坡度很陡,隨著山的逐漸變緩,山谷變寬了;虎林市南部和東南部為興凱湖平原,地勢低洼平緩,水流緩慢多條河流密布,形成綜合交錯的河網,土壤肥沃,灌溉方便。
穆棱河和松阿察河的河段在虎林盆地的東部邊緣流動,該盆地地勢較低、沼澤濕地之中。烏蘇里江的源頭松阿察河有——條、刀畢河、烏拉河和穆棱河注入。東岸的道壁河自南向北,匯入東南西北流向的烏拉河,穿越錫尼山脈匯入松阿察河,與伊曼河共同匯入烏蘇里江上游。
烏蘇里江流域中游主要是完達山,位于虎林市北部和饒河縣南部烏蘇里江中游貫穿中國完達山山脈和俄羅斯境內的斯霍特山脈之間的河谷,左岸主要由發源于完達山山脈的西南東北走向的七里沁河組成(又稱七虎林河)從源頭看,它自西向東橫貫虎林縣全境,在王家村附近流入烏蘇里江左岸。烏蘇里江右岸由發源于西浩特山脈的阿庫里河供水。中游的地貌特征主要由烏蘇里江干流和眾多支流組成,這些支流分布在萬達山和西霍特山之間,構成了眾多的河谷地區和河谷平原。
烏蘇里江下游左岸由三江平原濕地組成,主要位于雙鴨山市饒河縣北部和佳木斯市富源縣境內。下游盆地的地貌特征如下:河流縱橫交錯,沼澤密布、這里有許多湖泊,島嶼星羅棋布,與江心洲相連。烏蘇里江下游有幾十個屬于中國的島嶼,其中最著名的是珍寶島、七里沁島。在流入黑龍江的河口還有一個巨大的沙洲,東有烏蘇里江干流,西有撫遠水道。烏蘇里江下游靠近縣城東側緩慢向北流動,河床逐漸變寬在對面,西浩特山的殘脈靠近烏蘇里江的干流俄羅斯的碧津鎮位于饒河縣的另一側碧津鎮的名字來源于碧津河,它發源于西浩特山碧津鎮位于碧津河流入烏蘇里江右岸的入海口處。饒河縣的西南部是萬達山脈的森林、山脈和丘陵,西北和北部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濕地、沼澤、平原、烏蘇里江上的島嶼和沙洲。烏蘇里江下游與黑龍江省、松花江的匯流形成了三江平原的核心區域,進而形成了廣闊的三江平原。烏蘇里江流域下游左岸主要河流為撓力河,發源于完達山北坡、貝拉洪河流入其中,撓力河流經三江平原后在烏蘇里江右岸匯入碧津河、與羅河等河流交匯。
土壤
烏蘇里江沿岸的土壤是深褐色的、黑土、草甸土、沼澤土。
暗棕壤
深棕色土壤位于溫帶潮濕地區。原生植被為針闊葉混交林,主要針葉樹種為紅松、杉松、冷杉、魚鱗云杉和紅皮云杉等;落葉闊葉樹種類繁多,其中以樺樹最為重要、柞櫟、春榆、胡桃楸、檬椴、青楷槭、水曲柳等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茂盛。地形多為山地兩側的低山丘陵和臺地,土壤的母質主要為花崗巖、玄武巖和一些前震旦紀變質巖的殘余和斜坡沉積物。
黑土
黑土位于溫帶和半濕潤地區受東南季風影響,夏季溫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土壤封凍期長。自然植被為灌叢草甸或草原草甸植物,主要由雜草叢群落組成;植物種類繁多,沒有明顯的優勢種;植物組成以中生草甸植物為主,部分地方可出現早期草原植物或濕草甸沼澤植物。地形多為高平原和不同程度切割的山前地區。主要是起伏“漫崗地”成土母質多為沖積黃土粘土。由于地下水埋藏較深,對黑土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不大。
草甸土
草甸土是由地下水直接下滲發育于草甸植被下的半水化土壤。自然植被茂密,多由中生草甸植物和一些沼澤草甸植物組成,如香樟、狼尾革、拂子茅、喜歡潮濕的紅眼稗草和雜草、蘆葦等,覆蓋率一般為80~90%以上。地形一般為沖積平原洪泛地和低階地低洼地,地勢平坦,徑流微弱,排水不暢,土壤水分較多。地下水較淺,大多為1~3米,其鹽度較低,大多小于0.5克/升,高者可達0.5~1克/l,主要是HCO?-Ca型水。成土母質種類繁多,但以沉積物為主,也有少量洪積和湖積物。
沼澤土
沼澤土是由于季節性積水或長期積水而在沼澤植被下發育的一種水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山谷和平原的低洼地帶,母質粘稠、在溢流山下部和排水不良的熔巖臺地也有零星分布。沼澤土壤中有多種植被類型,因地形而各不相同、氣溫、含水量和含鹽量等,主要分布在塔頭——樟樹沼澤、樟樹塔頭沼澤——、筏式沼澤和蘆葦沼澤等不同類型。沼澤土壤的形成條件是低溫、降水集中、母質粘重(沉積物或黃土狀物質)隨著島嶼凍土和季節性凍土的存在,地勢低平,地表沼澤植被生長茂盛,使土壤經歷了泥炭化和孵化的過程。
生物植被 編輯本段
烏蘇里江流域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草原、沼澤分布廣泛,水草豐美,人煙稀少,地理位置優越,為珍禽異獸創造了棲息地、覓食、活動、一個良好的繁殖地成為鳥類遷徙中重要的繁殖地。
動物
烏蘇里江流域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包括鳥類27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為丹頂鶴、白鶴、白尾海雕、東方白鸛等50余種。這里棲息著虎、熊、鹿、貂、貉、野豬、這里有狍子等150多種外來動物,還有東北虎等1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紫貂、馬鹿、黑熊、棕熊等。盛產貂皮、狐貍皮、猞猁皮、麝鼠皮等,曾有“榛子舀起魚,野雞飛進電飯煲”之說。野生魚類有87種,其中最珍貴的是尤氏鱘、達氏鰉、大馬哈、鰲花、哲羅魚和其他魚類被稱為“三花”五羅”十八子”這里盛產40多種珍稀北方冷水魚,水產資源豐富。
植物
烏蘇里江流域保護區有植物1200多種,其中國家野生保護植物15種,如紅松等、興凱松、野生大豆、黃檗等。烏蘇里江流域也有人參、中藥材、蜂蜜、王漿、木耳、松茸、蘑菇、山核桃、野菜等山野珍品。森林類型包括紅松林、落葉松、赤松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云、冷杉林。
自然保護區 編輯本段
截至2016年9月,烏蘇里江流域共有8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超過88萬公頃,占全區行政區域面積的23%以上,包括烏蘇里江上游的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游的珍寶島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下游的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三江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東臨烏蘇里江、黑龍江北部與俄羅斯相鄰,兩江交匯處呈三角形。該自然保護區于1994年建立,2000年被提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并于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保護區總面積198089公頃,其中核心區66050公頃,緩沖區27964公頃,實驗區104086公頃屬于內陸濕地和水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水生和陸生生物及其棲息地形成的濕地和水生態系統,是東北亞地區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休息場所和繁殖棲息地。保護區內有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大水系,有57條河流和200多個湖泊,包括43種哺乳動物261種鳥類8種爬行動物7種兩棲動物500多種昆蟲和105種魚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東方白鸛、有金雕等13種,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白枕鶴、馬鹿、山野兔等47種,高等植物900余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野生大豆、菠蘿有4種,中國二級保護魚類鱘魚和鳙魚有2種。
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珍寶島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東部,完達山南麓,是三江平原濕地集中分布區。位于中俄邊境,以烏蘇里江為界,與俄羅斯聯邦隔海相望,是同緯度地區最原始最典型的沼澤生態系統,容納了三江平原的所有生物物種,是亞洲北部水鳥南遷的必經之地,也是東北亞野生水鳥的繁殖中心,被定性為最原始、觀賞性、復合和代表性沼澤生態系統。各種類型的濕地根據地形起伏交錯分布,并在2013年獲得中央電視臺大型公益活動“美麗中國、魅力濕地”特別關注獎。
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雞西市密山市東南部,總面積22.2萬公頃,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高等植物691種、鳥類289種、魚類70種。2005年9月被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重要的以湖泊和濕地為主要地質遺跡景觀的特大型地質公園。興凱湖濕地和水面面積為17.2萬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775.5%這里的自然濕地覆蓋了內陸海灘、森林沼澤、三江平原沼澤等各類濕地漁業資源豐富,與俄羅斯濕地相連是中國三江平原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該繁殖地也是東亞——澳大拉西亞候鳥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它被稱為“東方夏威夷”北國綠寶石”。
東方紅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東方紅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東部虎林市,烏蘇里江中游,完達山南麓,東臨烏蘇里江干流與俄羅斯接壤,是三江平原沼澤濕地集中分布的地區之一。濕地的主要河流是杜牧河、最終匯入烏蘇里江的達木河是烏蘇里江流域中游重要的水源保護地,也是東北亞水鳥的重要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保護區總面積31,516公頃,其中包括19,371公頃濕地是以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該地區有342種脊椎動物,包括68種魚類、兩棲類7種、爬行類7種、鳥類216種;還有421種昆蟲、土壤動物59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6種。東方紅濕地于2009年被批準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010年被授予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省最值得去的100個地方”2013年入選國際重要濕地。
烏蘇里江國家濕地公園
烏蘇里江國家濕地公園是國家AA級景區,位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東部烏蘇里江畔,總面積1704.1公頃。濕地公園主要由水上木棧道和森林石板步道組成。烏蘇里江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系統主要由島嶼森林組成、湖泊、沼澤和草甸是許多濕地植物的生長地和許多水鳥的繁殖地,是三江平原濕地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烏蘇里江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這里有許多自然保護區和20多個國家AAA級景區,其中包括月牙湖、興凱湖、天下第一虎、關帝廟、虎頭要塞紀念館及遺址等。
興凱湖
興凱湖位于黑龍江省雞西市密山市東南部它是亞洲最大的中俄界湖,距密山40多公里,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和風景區被稱為“北國綠寶石”一座98公里長的沙山將興凱湖分為兩個湖泊。大興胡凱湖的總面積為4380平方公里,在中國的面積為1240平方公里。小興凱湖是中國內陸湖,面積176平方公里。興凱湖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130公里,湖深約10米,平均水深3米。共有26條河流流入興凱湖,其中包括中國境內的9條河流。興凱湖出口只有一條河,從興凱湖東北口溢出,經松阿察河流入烏蘇里江。興凱湖被拉姆薩爾國際濕地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月牙湖
月牙湖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烏蘇里江西側它長1500多米,最寬處300米,水域面積超過40公頃是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國家A級景區和旅游營地。月牙湖因其形似月牙而得名“月牙湖”。
非遺文化 編輯本段
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術
魚皮文化是存在于北緯45度以上地區的一種特色文化。赫哲族長期以漁獵為生他們釣魚、食魚、用魚皮蓋房、造舟、服飾方面,自清代以來,只有黑龍江省同江市界津口鄉的赫哲族傳承了魚皮文化。傳統魚皮工藝包括一套復雜的加工過程,分為去皮、干燥、熟軟、拼剪縫合、在過去,赫哲族婦女可以熟練地掌握這項技能。20世紀中葉以后,魚皮技藝逐漸失傳。由于博物館收藏和人類文化研究的需要,同江市界金口赫哲族鄉的老赫哲族多次為國內外博物館仿制魚皮服飾,使這項技藝在部分地區得到傳承。老藝術家們還用傳統技藝創作了魚皮薩滿服飾和赫哲族定制系列作品一些年輕人開拓創新,用傳統的魚皮剪貼技術創作了現代魚皮工藝品和魚皮畫,將古老的魚皮文化延伸到了旅游業、藝術等領域。2006年,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被列入其中“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赫哲族伊瑪堪
伊瑪坎是赫哲族的一種民間藝術評書形式,流行于黑龍江省赫哲族聚居區。伊馬坎 的表演形式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結合說唱和旁白,以講為主,唱為輔,沒有樂器伴奏。傳統節目長、中、有短篇小說,代表作有《什爾達魯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伊馬坎 節目類型和表演風格如下“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瑪堪大唱”,是指以說話為基礎的表演,注重并善于表達英雄傳奇的節目內容;小唱”即“伊瑪堪小唱”,是指以演唱為表演基礎,注重并善于表達抒情內容的短節目。伊馬坎 美國聲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常見的曲調如下【赫尼那調】喜調】下江打漁調】等。伊瑪坎傳承了赫哲族的歷史文化“教科書”功能,是在2006年加入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